吴玥
摘 要:仿真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推廣和宣传不够,人们对仿真绣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而其以油画、相片和现实的物体为对象,借鉴西方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把西方艺术用中国传统的刺绣手法和绣线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刺绣艺术的经典,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与弘扬,为了将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不断发扬和传承仿真绣文化和艺术是当代年轻人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仿真绣;文化遗产;传承
1 仿真绣的起源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而苏绣又因其工整、细腻、雅洁、精致的传统特色名列四大名绣之首。[1]沈绣是从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真绣艺术。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是她的创始人。沈绣也称仿真绣,它是苏绣的一个分支。2008年南通仿真绣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名录。
仿真绣的创始人是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家沈寿(1874年~1921年),原名沈云芝,苏州吴县人,后定居南通。沈寿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曰授张奏(南通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由张奏执笔出版了较为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宦绣谱》。[2]从此,仿真绣文化不断传播与传承,并发展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仿真绣的特点
从宋代开始,传统的刺绣艺术都是以中国书画的作为绣稿模板,而仿真绣在传承了传统刺绣艺术形式之外,进行了新的突破和大胆的创新,其刺绣的对象不再是中国书画,而是引入西方油画,图片,以及大自然的事物作为母本,融入西方油画作画手法,充分把握好光和色的配合,来调整物像的明暗关系。仿真绣具有比传统苏绣更丰富色彩,其作品表现形式变化莫测,通过独特的针法和丝线的自然光泽,将图像的明暗关系表现得恰到好处,使绣像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从不同角度展现其艺术效果,其主要的特点在于用针和用线的完美结合。从而体现作品的仿真艺术效果。
(1)在用针方面,仿真绣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平铺直套的针法,采用旋转针将物象的肌理把其形状旋转铺绣,是一项新的尝试。这一艺术尝试在《耶稣像》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此外,巧妙灵活的运用虚实针、散整针、施毛针,沈寿在《雪宦绣谱》中对旋针、虚针、套针、接针、长短针的运用都详细进行了讲解说明,并指出宜用之处。[1]也是仿真绣的精华所在,这在体现物体质感的仿真效果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2)在用线方面,仿真绣的用线标准很高,不同于一般的统一刺绣,绣线的颜色似油画颜料,根据不同的浓度搭配,一种颜色的色在十多种甚至百种之间变化。沈寿通过精心研究,将几种色彩的线合并到一次针线上,以达到润色的效果,是借鉴西方油画明暗变化的手法而在刺绣中的成功运用。强调明暗、光与影的用色关系,是仿真绣的艺术风格。沈寿曾这样阐述光与色的运用:“面光者色浅,背光者色深,侧者酌深浅之中以取和。”来说明刺绣明暗和中间过渡颜色的运用。[3]仿真绣的用针和用线手法上是不拘一格,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的,其灵活的丝线变化,完美地展现了绣像的真实性和艺术感。
3 仿真绣的传承与发展
3.1 当前的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是以区域的家族传承为主,其传承方式也是多身口相传为主,其影响力的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样作为文化遗产的仿真绣也伴随着它的第二代、三代传人的相继年老,而后人又没有表现出突出的天分和高超的技术手法甚至是创新,因此古老的精湛工艺面临失传,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仿真绣的其独特的艺术风派也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考验。由此说来,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第一要素,是改变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尴尬局面的最关键因素,要打破传统思维,全方位,多层次精心培养下一代继承,是说到底,就是要在进行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精心培养一代代传人,我国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可谓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是值得所有国人自豪的。但是,新时代的工业化进程,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珍贵的文化遗产逐渐减少,很多优秀文化艺术濒临绝迹,仿真绣因为其继承传播不够,也是我们值得重点关注的。
3.2 促进发展与传承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培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青少年兴趣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启蒙基本上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要传承和发扬仿真绣文化就应该从学校找到突破口。不仅是开展宣传教育以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而且培养年轻人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充分发挥学校因材施教的特点,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四种传承方式主要由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四部分组成,唯独缺少了学校的教育传授,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继承的一大遗憾,也是今后继承和传播工作的中心所在。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过程使文化得以社会遗传和再生,教育作为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的机制,是精心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习者的重要手段。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一直以来,南通市对有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充分,因此有形旅游资源已经相对成熟,并且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政府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意识的培养与加强是将仿真绣文化传承的重要开端。首先,仿真绣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旅游产品功能定位不能过于单一,目标定位不应仅限于观光层次,对产品的内容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不能生搬硬套地将其他区域的旅游模式用在仿真绣的旅游开发上面来,因此,在充分挖掘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旅游开发中的核心灵魂,开发动态参与式旅游项目,将文化之旅与生活艺术结合起,使这种文化体验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从而体现文化的大众性。其次,增加开发深度,并整合其他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体验。文化是联结不同时代和地区人们的精神纽带,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文化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当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把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南通本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有效的整合,将文化资源与实体旅游资源融为一体,开发有内涵,有层次,有水平的新型旅游产业,实现区域旅游业联动发展,是当前包括仿真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全国甚者是世界,实现复苏与传承的最合理的策略。
4 总结
仿真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她凝聚了的文化艺术内涵,蕴藏了丰富的经济价值,融合了传统工艺技艺和新时代的审美,在经济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对仿真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气息与现代化元素,实现更深层次的传承与创新,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大的发扬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蕾.漫谈沈秀[J].收藏家,2005.
[2] 张蕾.南通仿真绣探秘[N].中国文化报,2008.
[3] 网络资料[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2 b180100eo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