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话虚词“来”的用法

2014-06-25 12:58董晴晴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沛县介词

董晴晴

摘 要:中原官话沛县话中的虚词“来”[l55]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主要有可做介词、事态助词和语气词。对虚词“来”的各种用法进行深入描写,可为“来”的历史演变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方言资料。

关键词:“来”;沛县;介词;事态助词;语气词

0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汉语史研究中对助词“来”的来源及其演变关注颇多。例如,太田辰夫(1987)指出,助词“来”从唐五代就有,它是由动词“来”演变来的。孙锡信(1992)认为“来”早在先秦时已有虚化迹象,语气词“来”最初多用于祈使语句中,相当于现在的“吧”字。刘坚(1992)、曹广顺(1995)、蒋冀骋、吴福祥(1996)指出,事态助词“来”产生的时间可能在初唐前后,并对“来”由动词到助词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推测。梁银峰(2004)认为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产生,至迟在隋代已经确立。而薛生民(1980)、张崇(1982)、林立芳(1997)、钱乃荣(1997)、邢向东(2011)等介绍了现代汉语方言中“来”的用法及语法化。不过,从目前来看,大都侧重于“来”的时体功能、话题标记等用法。本文拟介绍沛县方言中“来”的各种虚词用法,如可做介词、事态助词、语气词等,有些用法是汉语史及其他汉语方言所未曾报道过的,因此揭示沛县方言的“来”的用法,为“来”的历史演变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方言资料。

1 作为介词的“来”

“来”在沛县话中可用做前置和后置介词,表义丰富。下面结合其功能和语义加以描写。

1.1 作前置介词

(1)用在方位词、处所词前面,相当于普通话的“往”。1)靠河太近啦,来边上走走。(离河边太近,往旁边走走。)2)你可得来好哩地方想。(你要往好的方面想。)

(2)用在人称代词之前,表示引进动作的方向。1)他一缺钱就来他妈妈要。(他缺钱的时候,就向他妈要。)2)他想看书哩时候,都来老师借。(他想看书的时候,都向老师借书。)这里的“来”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向”,但并非普通话中所有的“向”都可以换成“来”。例如,普通话可以说“从这边走向那边”“向群众学习”“向爷爷敬礼”,而沛县话只能用“向”不能用“来”,可能是因为这些短语书面性比较强,而“来”只用在地道的口语中。

1.2 作后置介词

用在名词后面,表示一定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范围之内,相当于普通话的“里”。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在处所名词后面,表示某一处所范围之内。1)你搁屋来干啥来?(你在屋里做什么呢?)2)游泳池来全是人。(游泳池里全是人。)

(2)用在物体名词后面,表示事物范围之内。1)钱逮钱包来。(钱在钱包里。)2)锅来还有饭。(锅里还有饭。)

(3)用在时间名词后面,表示某时间段之内。1)姐姐暑假来结婚。(姐姐暑假期间结婚。)2)他是昨儿来走哩。(他是昨天走的。)

(4)用在一些特殊的处所名词后面,既可表示该处所,也可表示该处所里的人或事。1)家来最近咋样啦?(家里的人最近怎么样了?)2)恁家来着火啦!(你家着火啦!)

1.3 格式“来+形/动+里”和“往+形+来”

(1)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面,构成“来+形/动+里”格式,表示“往+形/动+处/方面”的意义。1)杨树总是来高里长。(杨树总是往高处长。)2)给他来死里打。(把他往死处打。)这种格式中的形容词仅限于表示性质的单音节词,例如“高、少、好、坏、多、远、长、矮、短、近、宽、窄、重、轻”等。

(2)用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往+形+来”格式,表示“往+形+里/处”的意义。1)这袋大米往少来说,也得有四五十斤。(这袋大米往少里说,也要有四五十斤。)2)出哩这些事,恁可得往好来想。(发生的这些事情,你们可要往好处想。)

(1)与(2)格式所表达的意义大体一致,形容词也仅限于单音节词中,但两者相比,(1)格式在沛县话中使用的较为普遍,更符合地道的沛县口语。

2 作为事态助词的“来”

在沛县话中,“来”用在动词谓语句后面,强调所述事情发生在某一参照时间(说话时或者具体的某一时间)以前,指明所述事情是现在发生或曾经发生过,因此可以说它用来表示事态。

(1)用于叙述句的分句或全句末尾,表现在发生的某种动作行为或事件。1)爸爸搁地里割麦来。2)这道题我正想着来。沛县话一般不用“在”或“正在”等时间副词表达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而直接用“来”。事态助词“来”不能用于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或事件里,如3)你明天干啥来?

(2)用于叙述句或疑问句末尾,表示過去某一时刻发生过或曾经某一时段发生的事情。1)你这几年忙啥来?(你这几年一直做什么?)初看起来,这里的“来”有点像普通话的“来着”。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348)里指出,“来着”: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用于口语。句中动词不能带“了、过”。备注写道:“来的”“来”同“来着”,单用“来”是近代汉语或现代一部分方言的用法。根据这一点,下面的句子中的“来”可以换成普通话的“来着”:2)你最近忙什么来?→你最近忙什么来着?

(3)与“着了”组合在一起构成“着了来”形式,表示事前已经准备好了或做好了某一事件的完成态,多用于被动句,而且句尾后的“来”使句子带有一种意外惊喜的语气。1)这件事还真被他骗着了来。(这件事还真被他骗了。)2)那个球还真被他接着了来。(那个球还真被他接到了。)

(4)与“去”组合在一起构成“去来”形式,常用表示对过去事情的询问与回答。1)—你昨天上哪去来?(你昨天去哪里了?)—我上俺姑姑家去来。(我去姑姑家了。)2)小王干啥去来?(小王之前做什么了?)对于“去来”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去来”是“去+来”;“去”是趋向动词,“来”是事态助词,“来”相当于今语之“来着”(参孙锡信1992,太田辰夫1958:356);一种意见认为“去”和“来”都有实义,“来”不能看作事态助词(参袁宾2001)。我们认为第一种看法更符合沛县方言“去+来”的语言事实,以上例句都是表示过去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3 作为语气词的“来”

“来”大多用于句尾,其功能和语义相当于普通话的语气词“呢”。朱德熙在《语法讲义》(2000:208)中把用于句末的语气词“呢”分为“呢[1]”,“呢[2]”,“呢[3]”,即“呢[1]”表时态,“呢[2]”表疑问或祈使,“呢[3]”表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沛县话的“来”作为语气词,也有上述功能用法,我们可称之为“来[1]”“来[2]”“来[3]”,下面分别阐述:

3.1 “来[1]”用于陈述句末尾,分两种情况

(1)表示动作的持续,常和“正”“正在”或跟动词后缀“着”搭配。例如,1)这事忒麻烦,俺正商量着咋办来。(这事忒麻烦了,俺正商量着怎么办呢。)2)我喷说着来,你就来了。(我正说着呢,你就来了。)以上例句都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动词前头往往有“正”“正在”),去掉“着”字,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下面的例子都是表示静止的状态,“着”字必不可少。例如,1)石头上刻着字来。(石头上刻着字呢。)2)他还在床上躺着来。(他还在床上躺着呢。)由此可见,“动词+来[1]”表示进行中的动作,“动词+着+来[1]”,既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也可以表示状态的持续。

(2)表示确定的语气,有时候还略带夸张。例如,1)白慌,车还没来。(别慌,车还没来呢。)2)我还没说完来。(我还没说完呢。)

3.2 “来[2]”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或者用于祈使句末

(1)用于特指问句时,句中常带疑问词“谁”“啥”或不定代词“哪”等。例如,1)你说谁来?(你说谁呢?)2)你现在在哪来?(你现在在哪里呢?)在一定上下文里,“來”前可以只是一个代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在简略式问句中,构成特指问句的省略形式,意思相当于“在哪儿”“怎么样”。例如,3)恁姐姐来?(你姐姐在哪儿?)4)红红考上大学了,你来?(红红考上大学了,你怎么样?)

(2)用于选择问句时,选择的主语要求一致,“来”放在两个选择项或前一个选择项的后面,中间常用“还是”连接。例如,1)你觉着城里好来,还是乡下好?(你觉着城里好呢,还是乡下好?)如果选择问句中,选择的项目是一件事情的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来”则直接用在形容词或动词谓语的后面。例如,2)这菜做哩好不好吃来?(这道菜做得好不好吃呢?)

(3)用于祈使句时,句子常含有一种催促、急躁、埋怨、不耐烦的情绪。例如,1)你快点吃来!(你快点吃呀!)2)你咋那么慢,快点走来!(你怎么慢,快点走呀!)“来”和语气词“吧”连用,含有一种商量、请求、询问的语气。例如,3)别闹了,快给俺吧来!(别闹啦,快给我吧!)4)爷爷,咱走吧来!(爷爷,咱走吧!)

3.3 “来[3]”用在感叹句末,含有一种指明事实并略带夸张或惊奇的语

例如,1)上海这个地方真还不孬来!(上海真的很不错!)2)那个孩子长得才俊来!(那个孩子长得真漂亮!)

3.4 用在句中停顿处。有几种不同情况

(1)用在非主谓句后面,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啊”。例如,儿来,你这样做能对得起谁哎!(儿子啊,你这样做能对得起谁呀!)

(2)用在假设复句中前一分句末,大体相当于“的话”或“呢”。

(3)你要是去来,我就给你钱;要不去来,那就算啦。(你要是去的话,我就给你钱;要是不去呢,那就算了。)

(4)表示假设,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吧”:我想走来,他不让。(我想走吧,他不让。)

4 结语

“来”除了几乎囊括普通话中“往、里、呢”的用法之外,还兼有“吧、啊”的部分用法,同时也还有普通话中相关词语所没有的用法。同一语音形式的虚词负荷如此多的功能,这在我们之前看到的方言资料中是很少见到的。这是沛县话中“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值得注意的语法词。

参考文献:

[1]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

[2]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年代及来源[J].中国语文,2004(4).

[6] 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话题标记“来”和“去”及其由来[J].中国语文,2011(6).

[7] 林立芳.梅县方言的“来”[J].语文研究,1997(2).

[8] 袁长会.沛县方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沛县介词
沛县对“夺命之窗”开展“拆、破、清”专项行动
沛县经济开发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沛县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宣安法 高压清剿除隐患
介词和介词短语(二)
介词和介词短语
沛县靶向施策 探索“综合治安”新路径
沛县全力推动“9+1”场所防患于未“燃”
介词不能这样用
介词填空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