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

2014-06-25 20:35耿晗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包容性

摘 要:韩国天才导演奉俊浩的《雪国列车》以极其残酷和冷峻的视角反讽现实世界中的等级规则和歧视制度,同时以强有力的手法表现革命对于现有秩序的重组与颠覆。文章从类型叙事策略、包容性、超越地域的发问意识三个方面分析奉俊浩导演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法。

关键词:类型叙事;包容性;发问意识

电影《云图》中有一句台词:“所有的边界,都是传统”。这句台词让人想到韩国新锐导演奉俊浩以及他最近的一部作品《雪国列车》,这辆由永动机驱使的永不停歇的列车,狭小的空间内描绘着一个冰封世界里最后的图腾。不同阶层的个体遵循边界18年,各司其职并恪守本分,但在18年后的某一天,野心勃勃的革命者们试图对既定的秩序进行一次重组与颠覆。

1 类型叙事策略

对于现当代的大众文化来说,类型叙事总是最有价值的“程序”,遵循这种程序的规则似乎也成了电影票房的有力保障,因此,类型叙事必然成了一种资源,在整个东亚地区,只有合理而娴熟的利用这种资源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拥有强大的叙事生产能力,进而发展全球叙事经济以及提升叙事话语权的竞争力。

关于類型生产的判断,一直缺乏准确的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两种论述:其一,积极站在电影工业立场上进行讴歌。类型生产模式的最初建立被认为是电影工业由稚嫩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是宏大片场和明星体制所依赖的叙事生产平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了诸多的追捧与崇拜。其二,积极站在电影艺术和文化反思的立场上激烈抨击类型生产模式。它指出类型叙事其实是生产了“神话”或“童话”,这些“神话”或“童话”不仅没有起到正确的思维向导作用,反而从根本上隔绝了对现实的真正思考。在这里,且不去论述哪一种立场更有道理,单从强调电影媒介介入社会现实进而参与社会现实这一层面来讲,类型生产的负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雪国列车》创造了一个神话式的寓言,冰封世界里最后幸存的人们登上了一辆没有终点、沿着轨道一直行驶下去的列车。奉俊浩给这个寓言包裹上了一个十分类型化的外壳。封闭的列车环境将矛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死局,这是类型化的商业电影的常用套路,而节节递进占领车厢的过程犹如电子游戏过关打怪一般,将风格多样的动作奇观串联起来。以韩国动作片标志性的飞踢镜头拉开序幕,影片依次展现了血腥的冷兵器对抗、桑拿蒸汽中的追逃、幼儿园大屠杀和一夫当关等充满趣味的动作场面。双方的战将各出奇招,从汽油桶攻城到单兵对决,营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对抗高潮。正是借用这一外壳,奉俊浩表达了对于秩序重组与颠覆的反思,并且让严肃的社会议题直接变成构建大众心理的资源,变成一种走出学院或者知识分子圈的可能性。

2 包容性表达

在整个韩国导演群体中,奉俊浩可能不是最受关注的,相比而言,诸如朴赞郁、李沧东、金基德、洪尚秀等人则具备了韩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可能性。但是,奉俊浩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背后的秘密恰恰是我们中国电影最为缺乏的品质。

首先,韩国国家电影政策为艺术与商业的共赢培育了肥沃的土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双赢局面就已经形成,极富包容性的电影生态使得人才出现和人才成熟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被誉为韩国天才导演的奉俊浩,就是根据1986年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获得大奖的法国同名科幻漫画改编而成了《雪国列车》,投资4000万美元,自开拍之初,就确立了在全世界167个国家上映的全球化战略。这不仅为韩国末日科幻电影挑战好莱坞一统天下之势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也为奉俊浩导演一贯钟情的颠覆性价值观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其次,奉俊浩极其作品的包容性还表现在对社会议题的关切。无论是处女作《会叫的狗不咬人》还是广受赞誉的《杀人的回忆》,都能彰显出导演自身所具备的对于优秀社会议题的关切能力。同时,奉俊浩又能够将社会议题彻底地电影化,他将“社会问题意识”和“类型写作规则”叠合在对空间呈现的组成、人物关系的建构和故事结构设计的诸多层面。《雪国列车》中,大独裁者唯尔福德隐没在黑暗中,他的侧影透露强大而神秘的威慑力,他以强有力的统治灌输给所有人:“列车就是整个世界,一节节车厢连接起来就是人类社会,若想维持社会的合理运转,则必须要遵循永恒的秩序与规则。”这不仅是独裁者的人生信条,也是导演对当今社会体制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然而在反抗独裁的道路上,究竟是如柯蒂斯一般坚持革命,打破现有社会秩序并且建立一个新的绝对平等的社会秩序,还是如南宫民秀一般攻陷束缚,渴望获得自由并尝试新的生存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是奉俊浩导演在化解问题之路上的勇敢探索。即便是影片结尾北极熊的安然出现,导演也不忘增添一笔悲情色彩:即便温度上升、环境变化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可能性,但人类依然要面临其他生物种群的竞争,人类繁衍的道途依然严峻。

3 超越地域的发问意识

无论是早期的《会叫的狗不咬人》,还是如今的《雪国列车》,奉俊浩的电影总是能令人感受到作者优秀的“问题意识”。这部《雪国列车》可以被称为“列车电影”,因为他几乎将全部的叙事空间放置在一节节狭小的车厢中,末日列车中下层人民对上层特权阶级的反抗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基本框架,而在这个框架中,奉俊浩讨论了涵盖面极为广阔的社会问题:革命是不是人们寻求社会安全感的阀门?人类社会,究竟应该在现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不断革新还是勇于打破现有规则进而寻求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对于最直观的观看印象,《雪国列车》增加的是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符号。“蛋白质块”制作者的坚守、幼儿园内孩子们的狂热、作为机械零件的小安迪的冷漠,无不体现出维尔福“平衡”理论的强大制约力;越来越稀薄的雪花、裸露的飞机机翼、对克罗诺毒品的无限狂热,刺激着南宫民秀对自由和新生活的渴望。奉俊浩的电影语言是多样和灵动的,慢镜头搭配隐匿的音乐节奏,即便画面是砍杀的快感和鲜血的喷张,也不免让人心生悲凉;夜视镜下的残忍和无助,下层阶级的单薄形态和单薄形态下坚守的革命信仰,都以最冷峻的方式表达出来。奉俊浩勾起了韩国人对于重组和颠覆社会秩序的共同记忆,更进一步说,《雪国列车》在叙事文本的背后还渗透了一些超越基本视觉信号的内在逻辑,这套逻辑直接扎根在文化反思层面,当然,也直接接轨到叙事组织层面。

无论在作品的传播学意义上,还是在他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艺术创作实践的领域上,奉俊浩已经跨出了韩国本土成为国际性的电影创作者。他对整个东亚电影的升级将促发一种将奉俊浩式的电影生产变成具有东亚整体性的文化现象,那么东亚电影在大众电影的全球化格局中,才能真正提供自己的核心价值标准。《雪国列车》立足于对现有社会秩序的重组与颠覆,其实,不管是重组还是颠覆,引入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思考,并通过思考衍生出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社会议题,才是这部电影革命与血腥背后的真正目的。同样,作为一部韩、法、美共同参与拍摄的电影,奉俊浩也在尝试运用高度国际化的语言制作,实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 论新生代电影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 克利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M].1964.

[3] 杜庆春.未解决状况的影像策略——奉俊浩电影的问题意识、反省与类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简介:耿晗(1988—),女,山东济宁人,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包容性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发动机和APU非包容性转子爆破适航审定技术分析
航空发动机机匣包容性试验研究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区域民营经济与包容性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包容性增长与中国的发展转型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