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红
惠福西路小学的校名源于送子娘娘金花菩萨的爱心传说,建校至今,学校秉承“惠于人,蒙其福”的传统,提出了“惠爱润泽 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倡导心存惠爱、追寻惠爱、传递惠爱,让每一个惠福人都收获和学校共同成长的幸福。近年来,学校立足于学生的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关注后进方面努力做到“三多”,即多给一点爱、多尽一份心、多聚一点力,倾注心力,激励自强,引领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一、多给一点爱,培养爱的能力
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以爱为本。作为共青团广东省委“善言善行 快乐你我”红领巾新风尚活动试点学校,惠福西路小学以“爱”的系列教育为抓手,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落实校本教育,给学生幸福人生以坚实起步。
1.施以爱的教育
作为教师,不但要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教学功底,还要有献身教育的一片丹心,以爱育爱。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和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只有厚爱学生尤其是后进的学生,不歧视,不贬低,不放弃,才能使其在爱中受到情感熏陶,热情迸发,心态阳光,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为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学校坚持开展新年第一善之捐米活动、送爱心冬至饭活动、红领巾基金爱心义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感恩社会并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传递惠爱,这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成为社区中家喻户晓的爱心举动。
——每年新春来临之际,学校都会发动师生为社区中的困难家庭送上“爱心米”,捎去新年的问候。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师生、家长每年都会捐出一千多斤大米,并在城区西门口伦文叙广场现场向辖区内的困难户派发。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完成“第一善”,给了周围人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提高了同学们关心社会、关心街道、关心弱势群体的意识。
——每年冬至前夕,为了让露宿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吃上一顿热饭,学校都会开展“送爱心冬至饭”活动。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为街头露宿者送上热腾腾的饭菜。这一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博爱精神。
——每年春节过后,学校都会组织为“广东红领巾基金”募集善款,开展爱心义卖筹款活动。物品全由学生自愿捐献,家长义工积极参与,现场气氛十分踊跃,幸福和兴奋洋溢在师生们的脸上。惠福西人传承惠爱精神,用行动播撒爱的种子,让爱得以延续。
为了让爱的教育落到实处,学校编印了《爱的教育》校本教材,培养学生大爱情怀。依托校本教材,学校引导后进的孩子爱自己:珍爱生命,乐观向上;爱家人:孝敬父母,心怀感恩,听从教导;爱身边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吾亲以及人之亲,尤其对清洁工阿姨、保安叔叔,更应将敬重之心化为爱的行动;爱班级:爱班如家,为班争光;爱学校:建设校园,以校为荣;爱祖国:树立理想,奋发努力,建设国家。
校本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诠释爱的内涵,使后进的学生也易于理解。编写者有意把大道理寓含在精短的诗歌、生动的图片中,摒弃空洞的说教,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去感受,发生情感的迁移,产生内心的认同,进而真心修正言行,获得进步。
2.予以爱的激励
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老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长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当前的成绩与其将来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老师只要“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各各不同,但却各有优点。
小劳在单亲家庭长大,从未见过爸爸,而妈妈因忙于生计也很少管他,这使他成了学校出名的小捣蛋。但他爱劳动,值日时非常卖力。发现这一点后,班主任特意让他当副卫生委员。老师的重视和欣赏让他特别开心,而同学们也因此不再疏远他,他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和平衡,更加乐意去帮助其他同学。老师以此为契机,大力表扬他的可喜进步,进一步增强他的自信心。渐渐地,他学会了自律,学会了友爱和关心他人,学习上也慢慢地有了进步。如今,他沐浴惠爱,在惠福园里健康快乐成长。
人是有差异的,老师要承认差异,包括成长“速度”的差异。因此,对待后进生,老师应多给予鼓励、赏识,让他们的长处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二、多尽一点心,寻找合适的教育
后进生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允许他们有失误、反复,使之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欣慰。诚如蔡元培所说:“新的教育,应在深知儿童身心发展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温室,需食则资之肥料。”就是说,教师要像在田间勤于劳作的农夫、农学家一样,在苗芽需要的时候,及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助之。从孩子的自身生长需要出发,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培育,他们就会像田园里的幼苗一样,“长成佳谷、美蔬、良木、好花”。
基于历史和现实条件,惠福西路小学一直坚持“惠爱润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通过毽球和小班教学双轨打造学校品牌。而这两项特色正好给后进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1.在毽球活动中激励自强赶先
考虑到毽球是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提出了“特色兴校,以毽育人”的主张,激发每一个惠福学子爱球爱校爱国的思想感情,努力实现“以毽立德,以毽启智,以毽强身,以毽怡情”的培养目标。
学校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毽球活动中,特别注意把毽球活动与转化后进相结合。在这样的群体活动中,人人平等参与,后进争赶先进,每一个孩子都展示了阳光、向上、自信的精神。同时,后进的孩子由于在学习上有欠缺,这使他们有意在运动上和学习优秀的孩子比拼,找到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2.在小班教育中学会自主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优长育人,为此,学校推行小班化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因时、因材施教,努力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弱势智能。于是,在惠福西小学,孩子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特色课程——兴趣选修课。
由于小班化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孩子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如,二年级的叶同学以前在学习上明显落后,难以独立完成作业,老师据其实际,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施教,之后加强个别辅导,使其学习明显进步,成绩大有提高,成为班里的“进步之星”。现在,小叶同学经常在课间、课后练习踢毽子,从一年级只能踢两三下到现在一口气能踢七十多下,被选为学校毽球队队员,在毽球活动中培养了自强赶先的精神。
学校推行毽球育人和小班化教学让孩子享受到最合适的教育,快乐地成长。可以不夸张地说,惠福西小学所有参加小班化试验的班级几乎都消灭了后进现象,每一位孩子都大方、自信、阳光。
三、多聚一点力,协同促成长
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惠福西位于广州老城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学校积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四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关爱成长行动,把需要关爱的后进学生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大大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幸福成长。
1.完善“四位一体”帮扶网络
为帮扶后进孩子,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行政、班主任、家长、校外辅导员“四位一体”的关爱网络,由点到面,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关爱每个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做好学困、偏差学生的疏导工作。通过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关爱对象的具体情况,以“一对一”的形式,做到“包干”到户,让每个孩子都有对口的行政、校外辅导员(特别是关工委老同志)的帮扶和跟踪,加上班主任和家长,最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帮扶网络,效果明显。
如,五年级的曾同学一直成绩不稳定,学习有障碍,怕困难,有时还有抵触情绪,但他有一定的上进心,热爱体育运动。针对他的特点,负责关爱他的校外辅导员、行政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商量制定了帮扶方案:校外辅导员从平常的活动中和他交朋友,一起踢毽子、一起聊天,成为好朋友后,经常有针对性地从思想上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觉得自己是备受关注的,从而有了前进的信心;跟进的行政领导平时多和他谈心,有意识地让他担当行政小助理,多让他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其产生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节日还送上小礼物激励进步中的他;班主任为他建立了成长记录册,记录下他的点滴进步,发挥其所长,让他试着轮岗担任体育委员,鼓励他不怕困难,在锻炼好自己的同时为同学服务,并把这种无畏的精神迁移到学习中,激励他不断进步,期末再总结表彰颁发奖状;同时,家长密切配合,耐心教育,多给予支持鼓励。一学期下来,曾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上都有了巨大转变。曾同学的转变说明,对待后进的孩子,让他成长甚至比让他成功重要。
2.建立关爱成长记录册
大多数后进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行为和情绪屡有反复。为此,学校给每个关爱生建立了“关爱成长记录册”,作为帮扶孩子的档案记录,要求做到“四有”,即有摸底、有计划、有跟进、有总结。
关爱的方式遵循“润物无声”的原则,通过集体活动,由面到点,拉近与关爱生的心理距离;制造与关爱生接触的机会,委以“重任”,树立孩子自信心;挖掘孩子潜能,努力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热情称赞孩子,哪怕是小小的成功,也可帮助他们唤起自尊、自信,扬起前进的风帆;通过对话聊天,了解孩子内心想法,有的放矢,帮助孩子疏通心理障碍,克服困难,努力自强。
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关注后进生转化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这既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也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沐浴着“三多惠爱”的阳光,惠福西的每一个孩子一定会获得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
广东广州 5108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