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峪村:农民改行当老板

2014-06-25 06:41小康鄂璠天津蓟县报道
小康 2014年4期
关键词:李建国农家院龙凤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天津蓟县报道

责编 罗屿 LuoYu@chxk.com.cn

毛家峪村的村民,在2002年前后,纷纷经历了身份的转变,从农民到老板,12年的时间里,这些人和他们的村庄一起,完成了由穷变富、从苦到甜的逆袭

2月26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三上午,十点刚过,60岁的柳翠芝就开始忙着在厨房里准备午餐了,那天只有她和老伴王守余、二女儿王贺誉在家,但柳翠芝却是张罗着一大桌饭菜的节奏。

45岁的李建国也在不停地忙碌着,他似乎是个不太能闲得住的人,心里总惦记着给这家那家帮忙的事情。

但在柳翠芝和李建国看来,他们的忙都不及50岁的李锁。那天一大早,李锁就出门了,虽然住的地方相距不远,但柳翠芝和李建国也说不清楚李锁每天具体都在忙些什么,不过他们知道,李锁并不是在忙着为自己的小家赚钱,而是在为他们和更多的人奔忙。

这些毛家峪长寿度假村(以下简称毛家峪村)的村民,在2002年前后,纷纷经历了身份的转变,从农民到老板,12年的时间里,这些人和他们的村庄一起,完成了由穷变富、从苦到甜的逆袭。

“无霾”之地

毛家峪村坐落在天津市蓟县城东16公里处的穿芳峪镇。在这片北拱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邻翠屏湖、东通清东陵、西达娘娘顶和黄崖关古长城的地域,生活着72户人家、256口村民。

2月26日的天津以及距离它很近的北京、河北三省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被雾霾侵袭着,北京甚至已被雾霾困扰了七天六夜,于是有些知道毛家峪村的人便带着一家老小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毛家峪人,还是偶尔去过毛家峪一两次的人,都坚信这是一个“只可能有雾,却绝不会有霾”的地方。

此时,整个村庄早已进入了冬闲时期,就连每年4到11月份最热闹的室内篝火大厅,都被挂上了锁头,占地2000亩的山地体育运动公园也是一片寂静,大多数村民家里在冬季都没有雇人来干活的习惯,他们有的“留守”在村子里,亲自张罗着为那些来“呼吸新鲜空气”的客人们炒菜做饭,还有的暂时离开了村庄,跑到县城或是其他地方换一种生活方式,不管在哪里,他们都要充充电,积蓄一些新的能量,迎接即将到来的4月。

张罗着一大桌饭菜的柳翠芝家里,一下子就住进十来个从天津市区过来的客人,十来个人同属于一个大家庭,他们每年都要来毛家峪村好几趟,每次都要小住几天,城市里的人,同样也需要偶尔换一种生活方式。

“致富”之经

柳翠芝一家经营的农家院名叫龙凤缘,2002年7月开始对外营业,是村里的第一批农家院,柳翠芝和王守余也因此成为了村里第一批“改行”当老板的村民。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柳翠芝一家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过着穷苦而艰辛的生活,靠种田地、包果园、卖水果为生的日子里,全年的人均收入连2000元都到不了。柳翠芝40多岁的时候,为了给家人挣些饭钱,外加还要供孩子们读书,便主动要求去李锁开办的天津跃华瓶盖厂里,当了四五年的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领取每月五六百元的计件工资。

柳翠芝身上,有着和中国很多农村女性一样的品质:善良、淳朴、勤劳、节俭、本分、善于持家。2002年,村里开始号召村民发展农家旅游,因为心里没底,所以大多数第一次听说“农家游”的村民都在持观望态度。虽然柳翠芝心里也在打鼓,但因为丈夫王守余是村里的老书记,抱着“要在村里带好头”的心理,柳翠芝一家便和另外几位党员一起,尝试着开办起了农家院。

柳翠芝先是贷了五千块钱的款,然后简单地把房子内部改了改,买了几张床,买了些床单、被子。简单整理、装饰了一番后,柳翠芝的农家院便开张纳客了。龙凤缘的名字还有着特别的来历,因为院子正对面的山叫龙凤岭,所以蓟县旅游局的一位兼任着毛家峪村旅游顾问的领导便为这个农家院取了“龙凤缘”的名字,同时也希望与各界朋友有缘相聚在毛家峪村。

起初,龙凤缘只有20张床位,收费在每人五六十元之间,由于当时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开办农家院,床位较少,所以基本上每个周末,龙凤缘里都住满了客人。一个月下来,柳翠芝就赚到了以前家里一年的收入。三年下来,龙凤缘便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这时候的柳翠芝,思想更开放了,致富的步子也迈得更大了。2005年,柳翠芝主动拿出全部积蓄,对龙凤缘进行了提升改造,增加了床位、浴室和卫生间。现在,龙凤缘的总接待量达到了每日50人。旅游旺季,忙碌的时候,柳翠芝就在乡里雇人来帮忙接待客人、做饭炒菜;冬闲时期,每日的接待量不超过20人的时候,柳翠芝和女儿王贺誉就既做老板又做服务员,虽然现在的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但他们并不甘于享受闲适的生活。

“经营”之道

因开办农家院而致富的不仅仅是柳翠芝一家。土生土长的毛家峪人李建国也是第一批经营起农家院的村民,尽管最初听李锁分析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院的经营之道时,他并没有完全听懂。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李锁这位毛家峪村现任党支部书记说的话,他记得当时李锁说,“现在大家一个月能挣四五百元,办了农家院后一个星期就能挣四五百,甚至一天就能挣这么多。”还没有尝到过日入上百元滋味的李建国觉得这样的赚钱理念很超前,也就跟着做起了农家院。

万事开头难,经营农家院也是如此,李建国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在李锁的帮助下,李建国用5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盖了房,办了营业执照。但光有这些还不够,李建国都不知道应该去哪儿寻找客源,他只好又求助于李锁……

不过,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儿”了,现在,李建国的农家院——鑫源阁养生会所,即便在冬闲时期也会有着旺旺的人气。三层楼,800多平米,能同时容纳70多人,主打“养生牌”,每年冬季也会照常营业。柳翠芝的龙凤缘忙着招待津城来客的那天,李建国的鑫源阁也接待了一大家子京城的来客。

自从走上了“经营”之道,柳翠芝、李建国等率先转行的“老板”们,收入节节攀升,曾经闭塞、寂静的小山村也热闹起来了,吸引了不少来自北京、天津、唐山,乃至更远地区的游客。于是,还没“改行”的村民们沉不住气了,纷纷找李锁帮忙筹建农家院。李财便是这些村民里的一位,他的农家院是2004年10月1日开张的,不久后,他也尝到了经营的甜头。

现在,生活在毛家峪村的72户人家全部从事农家院旅游接待工作,总计床位3000张,日最高接待游客5000余人,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达到35万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万元。

“思变”之念

在村民们眼里很忙碌、很辛苦、很能干、很随和的李锁,在2000年当上了毛家峪村党支部书记。

这位吃着白薯长大的毛家峪人履历简单,19岁当兵;22岁复员转业,学历不高,一直靠干体力活谋生;25岁开办小工厂,用两台破冲床生产铁皮盖,7年内李锁被冲床冲残了4根手指,但他厂子的发展也令人瞩目,兼并了蓟县的20多家同行,年净收益达到20万元以上。

在毛家峪村率先富起来的李锁虽然解决了村里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但他并不开心,因为乡亲们还是过着穷日子,村民大多住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土坯草房里,连吃荤菜都是件奢侈的事儿,村集体账面上只有几百元钱。当时的毛家峪村还没有和抱水峪村合并,只有46户人家,168位村民,但这168人里却有着十多条“光棍”。这个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虽然距离县城只有15公里,但是半数村民没有去过县城。有一次,村里的一户人家订婚,全村老少都去吃酒席,但是准新娘子却始终不见人影,原来人家转头回家了。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毛家峪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穷则思变。

2000年,36岁的李锁在毛家峪村民委员会、党支部班子换届选举时,立下军令状,“一家富了不叫富,全村富了才算富。我是党员、复员军人,带领全村致富是我的职责!”

由穷变富、从苦到甜的前提是转变观念。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乡村里便流传开“要致富、先修路”这个朴素的致富观念,但没有多少村官能冲破观念、金钱、口水等的束缚,带头去实践这个理念。

不过,当过兵的李锁却不怕那些阻碍与困难,当时修路就“差钱”,有20万元的资金缺口,雷厉风行的李锁带头捐了5万元,又南下广州劝堂哥捐了5万元,之后,受到感染的村民们纷纷捐款,5元、10元的凑,有的村民甚至将卖鸡蛋的零钱也捐了出来,结果真的就凑齐了修路资金。

通了柏油路后,李锁又垫资改造村里的自来水管道、整修村道、安装路灯……毛家峪村来了个大变样。

但在李锁的理念中,这些还谈不上真正的“变”。

“求学”之路

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后,李锁考虑着如何让乡亲们更快地富裕起来。他发现做企业并不是村民们的强项,于是转让了自己的瓶盖连锁厂,也关闭了自家的伯尔羊养殖场和矿泉水厂,准备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旅游”的天地里开创出一番新事业。

就这样平白无故地“改行”了吗?李锁这是要闹哪样?当了几十年的农民一时无法想象不用耕作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日子能好过得了吗?

为了帮大伙儿更新观念,李锁开始自费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2002年前后,在天津做得最早、最好的农家院是蓟县北部的常州村,李锁决定先带着村干部们去取经。“求学”归来,李锁并没有多说什么,就带头推倒了自家老房,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村里第一家高标准的农家旅店。

没过多久,柳翠芝、李建国等人家就跟着效仿起来了,2012年,全村共建起了12个农家院;“十一”黄金周,昔日“吓跑”新娘子的偏僻小山村竟赢来了意想不到的“开门红”。

不过,学习之外,李锁也有自己的高明之处,他并不依葫芦画瓢,一是借着村里出过4位百岁老人的福气,为毛家峪打出了“长寿度假”的招牌;二是提倡把农家院建得像宾馆一样,有独立卫生间,有电话、电视、席梦思床,还有宽带。

毛家峪村一开始就把那些用着公共浴室和公共卫生间的农家院甩在了后面,可是,两年之后,李锁还是感觉到了压力,他从网上得知,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搞起了农家院,有的在海边、有的在湖畔,都有独特之处。毛家峪该如何“转型升级”?

这道难题摆在了李锁面前,他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2004年底,在一位领导的帮助下,毛家峪村迎来了一位来自欧洲的贵客——法国昂热大学旅游学院的博诺教授及其夫人,李锁抓住机会与他们交流、向他们求教,博诺先生也毫无保留地为毛家峪村提出了建议:保护环境,保护原生态,在开发中要以原生态为主体,搞真正的农家乐,让城市人吃上原汁原味的农产品,让城市人置身于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村环境。

李锁将博诺教授的建议记在心上并彻底“消化”了之后,就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室内现代化,室外农村化。

但把理念转化成行动,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李锁开始陆续带着村民们四处“求学”,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深圳……最远的一次,是去日本。

到日本取经,李锁带了6个人,除了领导班子里的“老人”外,还有两个大学生,王贺誉就是其中一位,并且她是考出去、嫁出去、先在城里工作,之后又带着老公回到毛家峪的“高材生老板”;另一位年轻人叫王桂萍,1998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后,在北京一家公司就职,之后看到家乡在几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便萌生了回家乡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2004年便回到毛家峪,干过导游、做过景区主管,现在已是毛家峪旅游服务中心的办公室主任。

李锁带着村里的“老同志”和“新生力量”来到了日本九州的大分县,那里的农家院不像中国的乡村那样“一哄而上”,里里外外没啥差别,而是“一村一品”、各有特色,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品牌。而且超市里卖的农产品,比如水果、蔬菜等,外包装上都贴着产地,种植者姓名、电话,采摘日期、保鲜期等等,让人一看就特别放心。

走出国门的李锁等人大开了眼界,他们天天去各个村庄考察,白天参观、访问,晚上开会、交流心得。几天下来,对于毛家峪村的下一步发展道路,李锁心里有数了。

“未来”之梦

日本归来后的李锁,不再像走访常州村回来之后一样“不多说什么”了,这一次,他不仅自己讲,还组织全村的大会,让其他六个人把自己的学习心得都和村民们分享了一番。其中有一个故事,被大家提到过好几次:李锁等人在一个小村的一户人家里吃饭,女主人做的日式小吃非常精美,为表示感谢,李锁等人提出想和女主人合影留念,女主人答应之后,却一溜烟儿跑向了门外。不一会儿,女主人和一对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起回家了,那是她的公婆,女主人认为能被外国友人邀请照相是一种荣耀,所以特意跑到稻田里把正在干活的老人们请回了家。

日本女主人所在的村,推广的特色品牌正是“孝道”,李锁等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农家院不仅仅是吃和玩,文化也是特色。

出国前,李锁本来已经做好了把农家院引向别墅化发展的规划,打算给每家每户建一套别墅;回国后,李锁推翻了之前的想法,取而代之的便是现在鼎鼎有名的“五亩之宅”。

“五亩之宅”本是孟子的一个理想,意思是分给老百姓五亩地(约合现在的1.2亩地)的宅院,种植桑树,那么5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绸,饲养禽畜,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吃肉养老。

古人的理想也是现代人的目标。李锁对于毛家峪未来的理想,就是在发展长寿旅游的同时,也要在村民中培养一种敬老的和谐气氛。

现在,走进毛家峪村,远远地便能看到一大片白色别墅,最少都是三层,通常是爷爷一层、儿子一层、孙子一层。如果家里多了一代人,便加一层房子。数数谁家的楼层多,就知道谁家的老人多了。若是村民不赡养老人,就分不到房子。

“五亩之宅”别墅新村投资了1.8亿元,实际上这靠的是“招商引资”,9年前,毛家峪村就与天津永泰红勘集团合作成立了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时至今日,已探索出一条公司介入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2011年6月,李锁再一次“改行”了,他被破格提拔为穿芳峪镇的副镇长,当上了公务员的他在镇里也负责招商引资的工作。他希望,能将毛家峪村的发展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猜你喜欢
李建国农家院龙凤
农家院
题小园自种花椒树
收稻谷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龙凤双胎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龙凤珠宝LOGO征集活动
莫贪凉
雨水
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