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青木 丁大伟 王刚 李珍●本报记者 谷棣●陈一 柳玉鹏 图片说明:14日,澳大利亚5000土著人反对世界遗产大会将澳霍巴特“开除”出世界遗产。“未申遗前,这些遗产是本国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这些就是各国对世界贡献的遗产。”正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22日宣布,中国大运河和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文化学者海尔穆特23日对《环球时报》做出上述评价。近年来,“申遗”成为世界各国热门的话题之一。在世界多国经济不景气的今天,世界遗产被一些国家和地区视为“地区振兴”的核心资本。但本届大会对一些遗产亮出“黄牌”,也是对这种过度开发世界遗产行为的警告。有少数国家把申遗当做为本国政治服务的工具,引发地区争议。中外多位学者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次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及印加古道都是由多国联合提出,表明世界文化遗产除了体现人类文化的创造性和影响力外,同样应该体现和平发展与文化融合的精神,而某些国家为了自己阴暗的政治之需,试图把战争发起者的遗书等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必然遭到全世界反对,人类必须牢记历史和正义。世界遗产越来越崇尚合作精神 中国大运河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这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英国广播公司称,“一河一路”分别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总数达到47项,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丝绸之路也是中国第一个跨国合作、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报道称,对中国来说,申遗成功只应是保护的“起点”。有专家特别提到大运河称,如何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实现平衡,更将对沿线地区构成挑战。“重申遗、轻保护”是一种“短视行为”,地方政府应当保持冷静头脑,不要因为申遗成功就放松保护,不能把重点放在过度开发利用上。 法新社22日称,本次世界遗产大会体现出世界越来越崇尚多国合作精神。对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世界遗产委员会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融合与交流的对话之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同样在南美地区,贯穿阿根廷、厄瓜多尔以及智利等南美六国的印加古道这次也被成功收录《世界遗产名录》。印加古道是南美洲被殖民前覆盖最广、最先进的运输系统。参加申遗的秘鲁文化部长弗拉瑞斯表示,申遗成功将有助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印加路网所经过的6个国家的政府、社会各界一起合作,保护这条路线。 在本届世遗大会上,日本富冈制丝厂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中。日本一边欢喜自己又多了一处世界遗产,一边却对中国同时让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两项目申遗成功表示不满。日本电视台23日称,各国申请世界遗产时,每次只能申请一处。但中国这次使用了“技巧”:“丝绸之路”项目占用的是联合申请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名额。日本《读卖新闻》23日称,使丝绸之路登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是中国领导人不久前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中国和中亚的贸易额2012年达460亿美元,是10年前的整整19倍,但这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只占1%。今后中国和中亚间重启丝绸之路,双边贸易额会如坐了火箭般增长。此外,中国向哈萨克斯坦油田投资50亿美金,和土库曼斯坦签订天然气的开发与合作协议,并且还在筹划沿着丝绸之路建设一个从乌鲁木齐至中亚的铁路网络。该报称,中国显然是想利用丝绸之路为地区的中心象征,扩大对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的影响,旨在获得和欧洲、俄罗斯比肩的经济霸权。 哈萨克斯坦历史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历史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促进了文明之间的对话,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波兰格但斯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玛尔采利教授也称,丝绸之路曾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融合、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当今世界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堪称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丝绸之路发展模式”。不仅有高价值,更是高承诺 “世界遗产是一种高承诺”,德国《新威斯法伦报》22日评论说,获评世界遗产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这意味着它将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迹相提并论。每一个世界遗产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可见其创新精神。新的标签不仅具有纪念价值,还可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意味着新的一轮发展。但是,获得世界遗产称号不仅意味着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高承诺。需要当地政府承担责任,提高管理文化遗产的水平,促进其保护和发展,需要各种机构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世界遗产概念起源于1959年,埃及准备修建阿斯旺水坝,这将使阿布辛贝神庙等一批珍贵文物面临灭顶之灾。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发起联合行动,募集资金将神庙分解并异地重新组装保护起来。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倡导并缔结《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1992年和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俄罗斯《商人》网站22日报道,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从15日持续到25日。成员国向本届大会提交或联合提交了40项关于加入自然或文化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报道称,目前申遗已成为世界性热潮,日本、俄罗斯、中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争取。 在许多国家或地区看来,世界遗产更多是一种经济发展机会。“一个地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等于加入到了‘一个非常精英的俱乐部,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商机,是对经济的一种促进,也是创造旅游机会的一个契机。”美国myarklamiss网站引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副州长达尔德尼的话称,该州波弗蒂角也在争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旦如愿,“我们认为这意味着更多的生意,是对当地经济的一次有力推动,也是为路易斯安那州创造出吸引全球目光的旅游景点的机会。” 近年来关于申遗花费巨大、世界遗产地因游客过多遭损坏等新闻不绝于耳。法新社称,在本届大会上,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因开发过度被大会给予“黄牌警告”,而玻利维亚最大银矿遗址波托西城被直接定为“濒危遗产”。 旅美华裔文化学者慕朵生对《环球时报》称,在中国,近些年的“申遗热”也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这给文化遗产本身带来伤害。他说,一些地方的申遗项目,申请动机一开始就“不纯”,大量“砸钱”,为的是政绩或地方形象,为的是申遗成功后大幅提高景区门票。参与“丝绸之路”申遗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女士说,“不能说申遗完了,就像交卷了一样,而是要到达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有新的管理要求和目标。”她认为,联合国对遗产保护和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划,中国在监测世界文化遗产的设备配置上比较好,如24小时的电子监控等,但关键还是让监测机制运转起来,有问题了谁来负责,如何解决。世界遗产应体现共同价值 随着申请世界遗产的热度越来越高,一些国家的申遗也频频引发相关国家的争议甚至冲突。以色列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耶路撒冷邮报》22日说,今年在多哈宣布的最新申遗名单上,包括巴勒斯坦方面实际管辖的约旦河西岸村庄巴地尔。《耶路撒冷邮报》用引号标注“巴勒斯坦”说,这是巴勒斯坦第二个申请获准的世界遗产。巴方将其看作是一大政治胜利,他们是想藉此阻止以色列在这片古老农地上兴建隔离墙。而以色列政府对此反对,并坚持在约旦河西岸建隔离墙是为了安全。 此前,不少世界遗产项目也曾引起过争议。泰国和柬埔寨因柏威夏寺申遗发生战争。近来,日本积极为二战期间“神风特攻队”人员的遗书申请世界记忆遗产,遭到东亚国家的强烈反对。韩国《文化日报》称,作为日本战争狂象征的神风特攻队如果申遗成功,简直就是否定过去侵略历史的行为得到世界公认,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文化学者海尔穆特2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能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可。现在世界文化遗产申办的几大标准,主要是从创造性和影响力来看,但除此之外,这些遗产也应该添加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标准,比如是否促进和平与发展。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应有助于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这些珍贵遗产,而民众了解和认识真相是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