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的生活水平从来没有现在这样高,人们的抱怨也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多。似乎每个人都有一腔怨气,满腹牢骚。
根据最新的全国幸福度调查数据,有65.7%的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的次数为1次~5次,有4.8%的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以上。社会变革太快,人心太坏,环境太糟,马路上护栏的颜色太难看……似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抱怨的对象,什么人都可以进入我们抱怨的范围。“抱怨”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情绪表现或发泄渠道,而成为了全民情绪:它已在不知不觉中堂而皇之地覆盖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牢骚像绕口令一样纠结,让人不得不开始怀疑我们的世界是不是没有什么是对的了。
其实,作为正常的情绪反应,抱怨是有两面性的,抛开消极面,其实它既是一种减压方式,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抱怨是因为不能改变且不愿接受,等到抱怨都懒得为之,就只剩下混吃等死了。正所谓:“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情绪低潮期的绝地反击
讲述人:张晓帆,80后挣扎族
家境平常,工作普通,“享受”高房价,背负高消费,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苦苦挣扎,只求一箪食,一瓢饮,有个立锥之地……作为标准 “矮穷挫”,像很多80后一样,我曾一度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既没有爹妈可拼,又没遇到好机遇,空负一身好本领,却施展无望。
这种绝望在老板又一次的大发雷霆时,达到顶峰。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就职的第二个“东家”。刚进公司时,我对老板印象非常好,因为从公司办公硬件配置到休假制度、薪酬待遇、报销政策,都比我之前就职的那家民营企业有很大的提升,这让我豪情顿生,觉得跟着这样一个大方而有远见的老板,定能大展拳脚。
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老板有着我所不知道的另外一面——他根本不像我以为的那样果敢,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他完全没有合作的概念,交到他手里的东西,他总是一拖再拖,而一旦有任何不顺利的情况发生,他马上会以极其粗暴的态度来把问题归咎于某个员工,自己却不承担一点责任。这造成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非常差,大家相互推卸责任,不敢做决定,更不敢承担后果。
因此,我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然而谨慎再谨慎,却依然中了招。那是为单位采购一批生产耗材,为了给老板更充足的时间做决定,我提前一周便将报价表提交给了老板。然而老板迟迟不给确认邮件,一直拖到过了报价的最后期限。这时,老板才想起这事,他大为光火,将桌子拍得震天响地质问我:“你为什么不在限期之前提醒我?为什么不提醒?”因为“不负责任”,我被扣掉了当月的奖金,还在全公司大会上被点名批评。
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忍无可忍的我热血上涌,只恨不能立刻拂袖而去。然而公司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丰厚的薪酬待遇又让我不舍,纠结之后,对老板的各种抱怨汩汩而出。
这时,我收到了大学同学聚会的邀请,出头联络的同学神秘地说:“晓帆,金刚回来了。”
金刚也是我的大学同学,是当年我们学校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但毕业时,金刚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支持西部阳光计划,作为志愿者前往西北地区进行长达两年的支教工作。这一决定彻底惊呆了所有人,在那个每个人都因恐怖的就业压力而变得扭曲的时刻,他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无疑是不可思议的。
怀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我参加了同学聚会。毫无疑问,两年的岁月让金刚得到了难以想象的锻炼:恶劣的气候,简陋的生活设施,微薄的工资津贴……他都挺过来了,带着理想实现的满足和满身的疲惫回到了家乡,依然和当年一样充满了精气神,没有一丝倦怠和抱怨。但是,现实就在那里——他比当年每个浮躁无比的同学看起来都更“落后”一些……席间,几个小有成就的同学神情得意,话语间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金刚的惋惜。作为一个毕业后亦在外地深深感受过世道冷暖的人,我很懂这种潜在的让人不安的压力——你付出的不比谁少,但得到的却总是那么少。
或许我的失落被金刚看出来了,散席后,金刚在QQ里给我留言说:“或许这两年的收获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觉得我比两年前更加认识自己了。”留言之后,是一组照片,全是他和当地学生的合影,看着一张张的笑脸,确实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不知怎的,我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人生唯此一次,又何必只当祥林嫂呢?
心中抱怨的结一旦打开,问题便轻而易举理顺了。既然老板的价值观与自己完全相悖,那么,放弃高薪,重新寻找不让自己被糟糕的环境同化的机会便成了必然。
就这样,我裸辞了。辞职前,一些要好的朋友都劝我骑驴找马,等有了下家再走不迟。可我已经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
辞职后的半年里,我彻底放轻松身心后为再度重进职场做准备。我一直很喜欢日语,大学四年里从没间断过研习,当一名日语翻译曾是我的梦想,既然之前的工作纯粹只是为了糊口,那么,下一份工作一定要是自己钟情的合适的。所以,我报了两个日语集训班,系统地学习日语。这半年的生活过得很清苦,吃泡面啃干馍,背着沉重的书包满城奔走……好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年后,凭借一口流利的日语,我在一家进出口公司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当日语翻译。
本刊提醒:发出声音是一种进步,但凡事若只停留于发牢骚、抱怨的阶段,那只会于事无补。不如发声之后坐下来好好想一想,少一些情绪,多一点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付诸建设性的、善意的行动,或许你就会发现,勇于面对和奋斗,才能多些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的心胸才会越来越宽阔,生活才会充满正能量。
“低头”,不一样的视角
讲述人:刘之之,外企传媒推广部经理
我们公司经营的是化妆品,三个月前,为了推广一款组合型彩妆新产品,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按照工作分布与流程,邀请各大媒体人员参加发布会是公司公关部的工作,而随后与媒体的沟通工作则由我的部门负责。有了明确的分工,操作起来应该非常容易,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却非常困难。
按常理,公关部门把他们邀请参加发布会的媒体名单给我们,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去跟对方联络,这样操作,不仅能减少我们的工作量,而且合作成功率也会高很多。但是,出于某些自私的想法,公关部不希望让他们辛苦积累起来的资源成果就这么轻易地让我们共享了,所以在具体操作时,就是不愿意爽快地把媒体名单给我们,要么是给了杂志名称却不给我们联络人和联络电话,要么干脆说,北京的媒体我们之前一直都有联络,不需要从他们那边要名单了。公关部的这种做法让我们部门的同事非常恼火,一个接一个地向我投诉。无奈之下,我只好亲自出面协调。可协调了几次依然无果,还多生了一份闲气。一肚子火窝在心里,我气得在办公室大发牢骚后,又在老板面前狠狠倒了一番苦水。但是,抱怨再多,工作还是要做。最后,我只能调动自己的关系,开始多方联系。
工作虽然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但白白地耗费了不少时间。发布会结束后,我在好友面前狠狠地指责了公关部的自私自利。可是话刚说完,从事“猎头”工作的朋友居然淡淡一笑,轻轻敲了敲手上的咖啡勺说:“在职场中,你这种别人天生就应该要配合你的想法可是万万要不得的。没错,大家都是为同一个公司,为同一个品牌服务,大家的目的貌似是一样的。但职场之所以称之为场,就是因为其中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每个人也多多少少有着与别人冲突或抵触的地方。归根到底,别人没有义务要配合你。如果别人配合,你要万分感激。但如果不,那对方也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有可能在此前的合作中,你也曾经有过为难对方的时候。所以,去深究‘为什么不配合’或者为此而生气,只是在无谓地耗费自己的力气,与其如此,还不如审视自己……”
听了朋友的一番话,我哑口无言。回头仔细想想,也是,别人为什么要配合我?既然没有这个义务,那么,就应该讲求权益相等。
想通了,怨气也就散了。那之后,在部门的例会上,我专门提到了这一点。群策群力的结果是,大家想出了很多对策。而在之后撰写新产品媒体推广报告时,我特别提到了公关部对于媒体关系的维护作用以及对于推广部工作的大力支持,对他们前期的工作支持表示了真诚的感谢。
或许是我的以德报怨起到了作用,退一步后还真的海阔天空。那之后,公关部明显对我们的工作支持多了,上周,在拿下一个大案子后,两个部门还开了个庆功会!
本刊提醒:成功的人不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是喜欢上自己做的工作。问题出现的时候,首先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我哪里做得不够?而不是首先去想别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无论对方怎么样,环境怎么样,想想自己的应对措施。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周遭,唯有改变自己。
创造另一种风景
讲述人:周晓鸥,记者
说起来,我认识清平已有很多年。像我这样当记者的人,十几年来,许多人像潮水般涌来,许多人也像潮水般退去。而清平却一直忽远忽近地站在灯火阑珊处。十几年过去,很多人早已面目全非,可清平还是老样子,红格子衬衫,双肩包,脸上露出童稚般的微笑。清平经常说我是“五四青年”,而我每每总会回他一句“阳光少年”。
清平的第一职业是高校教师,教授传播学。如今的高校早已功利化,而传播学也还算是热门学科,所以清平的很多同事,弄课题的弄课题,找项目的找项目,四处“走穴”的“走穴”……只恨不能削尖了脑袋一头扎进名利堆里。但十几年来,清平似乎对名利一直不太上心,除了老老实实授业解惑外,他开了家书店,售卖各种人文书籍。书店对学生无条件开放,清平甚至还在书店里准备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折叠椅。因为如此,学生们都称他的书店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私下里也调侃他为“校长”。“校长”也好,“老师”也罢,他总会愉快地回应一声,然后灿烂地一笑。
虽然他很清贫,开书店也不赚钱,但在朋友当中,清平却经常装大款,只要空了,他就会一个个地打电话发邮件:“好久没见了,聚聚。”聚会完毕,再抢着买单。
如今社会上请客吃饭,要么是请人办事,要么是还人情债,像他这样没有功利性,只是聚聚,为了友情,还真不多。在他的凝聚下,天长日久,混北京的这帮同学,竟已然形成了每月一聚的传统,在各种混生活的苦痛中抱团取暖。
其实以世俗的观点来看,清平过得实在是不成功,但他一直活得很平和,平和得让我们这些经常抱怨的朋友羡慕不已。一次,我问他活得如此淡定平和的缘由,他笑了笑说:“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有一段墓志铭,上面写道‘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我梦想改变整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这也似乎很难。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知道呢,或许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这样的道理听起来似乎有些矫情,但却打动了我。“改变,从自己开始”,谁又能说不是呢?
本刊提醒:你的每一个念头决定了你的行为,而你的每一个行为创造了你的生活,甚至能创造另一种风景。
专家观点:选择积极的妥协
(王一方,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系助理研究员)
哲学里有“矛盾二元”一说,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就像两个坐标一样,用矛盾来验证事物的本质。正如抱怨一样,它不单是一种负面情绪,更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充分认识到抱怨所包含的正能量。
但是,我们同时需要树立的,还有“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抱怨所包含的正能量才会被激发,我们也才会在“求知”、“上进”的阳光大道上越走越远。如果只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阿Q永远只是阿Q。
世上没有完美的工作、生活环境,但环境又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与其被环境折磨得失去希望,不如让自己跟环境相互磨合,造就自己最舒适的环境,创造我们愿意享受而不是被迫忍受的生活——如果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是无法选择的,那么工作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却是可以选择的。
这是一种积极的妥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工作与生活产生了过高的期望,而抱怨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引发的产物。所以,当我们面对朝阳,进入生活,请将心情和状态自动调整到“让今天快乐”的模式,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