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砚
北河沿147号
——一座有故事的大院
张宝砚
北河沿大街147号院,听上去是偌大北京城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院。但这座普通的院落里却承载了诸多不普通的回忆:它曾是金钵玉簋的宫廷御食之处,曾是近代官方教学育人的学府胜境,曾是风起云涌的学界大示威的策源之地,亦是每位民政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民政部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自1949年10月成立至1968年12月撤销,一直在北京市西城区的“西皇城根9号”(今西皇城根南街9号)办公。而1978年组建民政部,却没按常规回原内务部旧址,而是在东城区的东安门北街147号(今北河沿大街147号)安营扎寨。殊不知,这座东皇城根内的院落,却是一个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的有故事的地方。
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北河沿大街是一段御河,向南连接菖蒲河,穿过长安街,与正义路的御河连在一起,乾隆时御河边的道路称为北河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因地处东安门以北,御河北段被命名为东安门河沿。1949年后称东安门北河沿。因河道长期干涸,逐渐填河成路。1965年将东河沿、北箭亭并入,改称东安门北街。1981年更名为北河沿大街。
东安门北街147号,是紫禁城以东、东皇城根以西的一个院落。明清时属光禄寺所有,先掌管宫廷膳食,后料理祭祀食物。1902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此购置房舍辟为培养翻译人才的译学馆。译学馆从京师大学堂学生中选择略通外文者入学,学制5年,以分别学习英、俄、法、德、日语言文字为主,兼学文、理一般课程及法律,毕业后在涉外机构任职或到外省学堂充任外文教习。擅长外语、长于学术的严复在任教北洋水师学堂20年后,来到译学馆授课,为许多学生的心里埋下了进化论的种子。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此讲授国文和西洋史。被周恩来总理尊称为“朱桂老”的朱启钤,曾担任译学馆监督,期间他广延名师,为译学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13年北京大学停办译学馆,改为北大预科,不久预科停办,法科迁入。1919年,北大废去文、理、法各科名目,改成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这里成为北大三院。
北大三院的法科礼堂,是一个校内外爱国师生经常聚会的地方。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一千多学生在法科礼堂开会,出席的还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大会决定5月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后,14所高校师生于5日下午在此开会,决定罢课并营救被捕学生。6月3日,军警将外出演讲被捕的部分学生关押于此,5日,两千余名爱国学生到此抗争,迫使军警撤退、被捕学生获释……这个普通的院落,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根据地。
这里又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一些进步社团活动的场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代表李大钊、陈独秀曾在这里为学生授课并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1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毛泽东,曾来到这里拜会过陈独秀。《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也曾经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抗战胜利后,这里是中央警官学校第4分校、北平高等警官学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院曾先后在此办公。1963年为农业机械工业部(后改称第八机械工业部)驻地。1970年6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在“文化大革命”中撤销并设留守处,院落大部由修建首都地下铁道的基建工程兵借驻;1974至1977年,测绘科学研究所也迁来办公,与驻军朝夕相处。
1978年4月25日,民政部正式呈现于社会公众视野——启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印章;对外公布的办公地点为东安门北街147号1号楼,一幢紧邻东北侧外墙的东西向两层楼房,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用。时光流转,此时这个院落已似残阳余晖:从围墙到房屋,以灰色为基调,古朴而沉闷;院内地面西高东低,以一段坡路过度;大大小小的两、三层楼房星罗棋布,多为清末民初所建,不乏年久失修的危房;无集体活动场所,会议在破旧的食堂进行。在阴雨天,经常出现部长和下属们一起忙着找盆接漏雨的场景。
就是以这个院落为起点,我们踏上了民政事业步履坚实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民政部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