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自1989年建省后,原来配置的农民职业教育资源无论数量规模还是质量水平,都不再满足农民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二十多年后,海南省农民职业教育师资资源状况虽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海南省农村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建设现状
(一)师资来源多样化
目前,海南省从事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海南省农业学校、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等。农业职业教育机构的属性决定了教师资源的来源渠道。例如,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家以专门从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中专生培养为主要业务的机构,以来自农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为主。海南省农业学校、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等则依靠全日制办学优势,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系统内的专职教师,同时聘任少量稀缺的生产技术型兼职教师。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任职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从海南省农民教育师资结构实际来看,在教师数量方面,基础理论课教师偏多,理论和技能同时具备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在教师年龄结构方面,中年教师占到教师队伍的一半以上,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在学历层次方面,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数量占整个教师队伍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整个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较低;在职称层次方面,初级职称和未获得职称的占整个教师队伍数量的一半以上。
(三)资源管理模式单一,整合力度不够
目前,海南省从事农民职业教育的机构在教师管理上,一直坚持“聘和管”结合原则,各机构根据教学需要聘任教师并负责管理。在聘任教师时,一般坚持学历、职称取其一的原则。对广大农业生产一线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则外聘条件更加宽松。在教师资源交流方面,海南从事农民职业教育的各家机构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教师资源沟通渠道,限制了各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经验交流。
二、入库资源整合
入库教师资源的整合是在现有师资库建设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农民职业发展需求为目的,促进师资力量配置均衡。
(一)整合师资结构
在构建农民教育师资库时,从海南农业季节性、区域性和技术性等需求特点出发,保持种植、畜牧兽医、农机安全、农业执法、农技推广等行业教师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不断培养和发掘具有学历和职称、理论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以实现师资结构由“双师型”教师到“双师”师资队伍的转变。
(二)整合师资管理机制
从农民职业教育师资管理的常态化、专业化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出发,建立统一的教师资源管理平台,对海南省内各农民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同时,通过建立日常管理机制,保证各机构在资源管理上具有充分自主权。
(三)整合评价和激励机制
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内教师教学评价由农民学员、教师所在单位和师资库管理承建单位等部门参与,确保评价结果能够正确反映任职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多层次上的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坚持同工同酬原则,量化教学内容,建立课酬发放机制。
(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教师资源共享机制是在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资源管理平台基础上,通过内部制定有关规则、程序和协议等,建立起利益责任约束机制,并在协调机制作用下,在教师资源组织、管理、分配上,跨越单位间的界限,实现各方对有限教师资源的分享和利用,从而提高教师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三、海南省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管理发展模式
在对现有海南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海南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师资库建设以下管理模式。
(一)直管式
该管理模式以管理学直线式管理理论为依据,建立起省市县乡等具有一定权责关系的自上而下的多层管理机制。该模式的特点是层级清楚,权责清晰,资源调配迅速及时。以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例,在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指定专人负责全省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建设,在市县和乡镇则分别建立相应级别的师资资源库管理机构。各级师资库管理机构在师资资源推荐、组织、日常管理和调配使用等方面对上一级师资库负责,并接受上一级师资库的指导。
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库建设的初期阶段。在本阶段,教学任务较多,而教师资源不足。这一管理模式则有利于明确责任,最大限度组织调配师资,以便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但由于责权关系,市县、乡镇师资库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协调,在组织调配教师资源时可能遇到障碍,以致影响教学效果。
(二)矩阵式
该管理模式基于教师专业的互补性需求,以师资库为平台,以学科或专业为出发点,建立学科或专业教研组,作为教师资源管理的途径。该模式可以强化教师知识和技能上的交流与合作,弥补其在授课所需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有效发挥教师自身专长,完善或避开知识和技能盲点,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效率。
这一模式主要用于师资库建设的中后期。这时,教学任务分配较为合理,师资资源较为充沛,教师数量和质量相对稳定,教学活动可有序开展。该管理模式既可加强教师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交流,又有利于师资资源的协调分配,可以极大提高教职人员的工作效率。但该管理模式可能使教师只关注于自身专长领域的发展而疏于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对教师自身全面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可以通过加强交流、统一培训、提高督导力度等方式予以预防。
(三)教研部
该管理模式是指以某个教学项目、区域农民职业教育特点为依据,在全省范围内将相关的教师管理、教学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工作等部门或工作环节结合成相对独立的教研部,对教师资源调配到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整个过程的单独管理。该管理模式将设立多个教研部,各教研部由部主任负责。最高管理机构为教研部主任会议,由各教研部主任组成,主要负责整个师资库的政策制定和指导,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督导。各教研部拥有独立的教师资源和教学任务,根据部主任会议制定的各项政策和计划,担负具体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组织管理等,并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师资库资源组织、管理等条件成熟时,可以在教研部制下设立各个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教师资源管理调配、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监督等。
教研部制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农民职业教育产业发展成熟时期。这时,农民职业教育需求更加清晰,可以对市场进行细分化和具体化。教研部制管理模式可以为完成某一教学项目或教学任务、或针对某个地区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特点有效灵活地集中和调用内部资源,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但是,由于各教研部采取独立管理,不能实现教研部之间的直接交流,可能阻碍师资库资源整体利用效率的提升。
(四)超教研部制
超教研部制管理模式是针对教研部制管理模式下可能造成师资库整体管理效率流失的问题而提出的。这一管理模式以建立教研部制管理模式为基础,在各个教研部内部设立对外交流部门,负责在教学资源调配使用、教学项目或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教学经验交流等方面的沟通协调,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管理职能,组织利用各个教研部资源开展课程开发,项目和教学任务等的协同推进,以减轻各个教研部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强化了师资库主任会议对各教研部的统一领导和有效管理。
超教研部制管理模式是教研部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补充完善。它是在农民职业教育市场需求极大细分化和具体化前提下,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和资源交流利用,提升师资库教师资源利用整体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苏岳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