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和市农委总体工作要求,上海市崇明县本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宗旨,逐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初期实践
1. 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培训组织
为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崇明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研室、发改委、财政局、人保局、农委主要负责人任组员,总体负责计划的制订、措施的落实,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指导督促培训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实施工作的技术支持部门和学员组织部门,协助县农委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根据产业布局和农民实际需求,崇明县于2013年度,开设了蔬菜、果树2个班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人。
2. 成立专家组,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县政府协调会议精神,崇明县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技能证书、从业类别、生产规模、年收入等进行摸底调研,建立培训信息档案,制订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最终锁定120名50周岁以下,达到规定的经营规模和产值标准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协调组织和指导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从培训师资库中择优选聘20多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导师并组成专家团对学员实施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培训。专家组的组建兼顾专业平衡,量化培训工作指标,由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实行三方考核。
根据培训项目15天120学时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专家指导服务三个培养阶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训课时与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基地观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结合的形式,分专业进行培训。2013年,崇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对象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公共课以政策性课程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农广校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内容涉及农业品牌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实例等。专业课由行业分头组织实施,以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扶持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在培训内容和具体方法上,结合学员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再进行小组细分,差异化施教。专家指导在各行业细分小组的基础上实施,由县农广校负责督查监管。以企业管理、产品包装、市场拓展、成本核算等为重点。由一名专业教学管理员和一名技术专家配合负责10~20名学员,开展面对面、小组型现场指导服务,剖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训考核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训证书明确记载培训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核结果和培训机构等,作为将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3. 加强过程管理,丰富培训模式
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实施。培训班配备1名班主任、3名辅导员,按班次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主要包括培训计划、学员台账(出缺席情况)、考试考核资料等。公共课以会议纪要方式记录学员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学员手册中详细记录教学计划、教材教案、教师信息、学员分组和课件大纲等。专业课采用学员管理手册记录培训内容、课时、出勤、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测评表等内容。专家指导采用记录台账,记载指导时间、地点、内容、意见以及通过专家指导后,学员在生产、管理或营销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等。
丰富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家服务团+县技术员+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农科院、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蹲点示范基地(社)指导。二是“以社带户,以户带户”模式。通过成熟职业农民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技术引领作用,如葡萄合作专业联社王相林已成为林果田间学校主讲老师。三是“科技下乡+入户指导”模式。农技部门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根据生产技术难点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本,在关键农时组织科技下乡、入户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人走村空”现象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脱农”。经调研,崇明县农业从业人员仅30317人,其中55周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5.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2.76%。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2.3%,其中经营型实用人才占40.1%;生产型实用人才占23.8%。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2. 职业农民培训层次不够丰富,培训能力不足
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崇明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模式上也有所创新,但现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筹协调,项目分散,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此外,对培训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陈旧以及优秀师资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及跟踪服务。
3. 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明确,学员积极性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及后备农民培养,不少国家通过明确的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如英国,明确规定农场经营合格证书是申请农业开发、设备安装补助(5600英镑)的唯一凭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学农务农的积极性。而崇明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十分明确,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对策
1. 改革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提高培训水平
首先,将农业职业教育由专门机构延伸到义务教育的各阶段,以加深青少年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激发其务农兴趣,扩大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基础。其次,整合农技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效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应以“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平台,以提升农民综合生产技能为核心,整合协调各类培训资源,形成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教育载体上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则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领功能。培训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如“就地就近”下乡进村、进场、进社办班,“农学结合”分段培训等。
2. 规范资格认证,推行准入制度, 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必须明确条件、标准、程序以及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等,要重点考虑是否以农业为职业,是否具有一定规模,收入是否主要来自于农业等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应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实施。一是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基础条件,提升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二是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在政策上明确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为合格的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三是与农产品补贴政策结合起来,提升农民获得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3. 构建政策框架,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扶持
将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一是在土地流转、基础投入、金融信贷、税费减免、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待遇。三是优先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培训和挂钩结对,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优先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四是给予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优先派遣。五是优先参加政府主导的市场推介活动。当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海市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陈 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