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总结

2014-06-21 09:43梁创佳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4年3期
关键词:线网苏州市号线

梁创佳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0 引言

苏州市远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分为城市轨道交通线及市域线2个层次。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线共有9条线路,总里程为409.3 km[1];市域线有6条线路,总里程为357.5 km[2]。第1期(2004—2010年)规划建设1号线和 2号线,共计线路 47.4 km[3];第 2期(2010—2015年)规划建设市域S1线昆山花桥段、2号线东延线工程、4号线工程、4号线支线工程和3号线工程,共计线路113.9 km[4]。2015年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线网如图1所示。

上述2期建设规划对近期轨道交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已建成运营的1号线和2号线对沿线走廊交通,特别是提升古城交通服务水平,缓解中心区交通拥堵状况,带动沿线物业开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其他已批复的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退二进三”策略的实施,苏州正在构建“一核四城”的城市发展格局[5]。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苏州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根据苏州市政府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苏州市建设轨道交通线路的速度要进一步加快,要求从原有的每年15~20 km,提高到每年20~25 km,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线网网络,从而服务城市发展和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因此,根据城市财力、客流需求、轨道交通建设强度,苏州市正在开展第2期建设规划调整和第3期建设规划工作。

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前2期的轨道交通建设,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线网已达到一定规模,在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如在TOD模式发展、投融资模式[6]、上盖物业开发、运营经验、一体化管理[7]等方面均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也普遍存在着网络覆盖不足、系统规模不足[8]、客流不均衡[9]等问题。

本文针对苏州市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规划和实际建设情况,总结苏州市在轨道交通1期和2期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一些苏州特色经验,如体制化管理、轨道与自行车的衔接、轨道网络与其他层次交通网络的衔接、“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征地拆迁模式、“菜单式管理”的质量控制模式和适合苏州地质条件的“苏州经验”施工工艺等,并结合当前有待完善的问题,对后续轨道交通规划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苏州后续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供指导,为国内其他轨道交通起步较晚的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1 2015年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线网图Fig.1 2015 rail transit network construction plan of Suzhou

1 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经验总结

1.1 轨道公司体制优势和建设、运营、管理经验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积极向其他有建设轨道交通经验的公司学习,并根据苏州当地特色,探索出有苏州特色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程的“苏州速度”。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民心工程、共建和谐”为导向,以文明施工为管理主线,不断加强现场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居民出行和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赞誉。自2007年起,苏州轨道交通工程连续5年被评为“苏州十大民心工程”。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规划建设方面,积极与相关规划、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消防、人防、残联等主管部门沟通,确保轨道交通建设符合城市规划,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及变更,积极削减建设工程的社会风险。在客运组织方面,着力打造服务软环境,创“贴心服务”品牌;树立品牌形象,开展轨道交通优势宣传;开展互动活动,扩大轨道交通公众认知度。在行车组织方面,积极听取民声,广纳箴言,合理调整行车计划;精细规划,精致服务,制定节假日运输组织方案;全面总结,逐步提高,做好行车质量分析工作。在公众参与方面,对选线、车站站名、车站装修等均广泛征求民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通过前几年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建设管理队伍。随着苏州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深入,轨道建设管理部门会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本着改善苏州城市交通结构,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客运需求,促进苏州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苏州人民生活水平的宗旨,着力构建一个安全、快捷、舒适、环保的城市现代化轨道交通网络系统,为苏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 积极适应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提出构建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中心城区形成“T轴双城两片”的空间格局,置换古城公共服务功能,疏解古城交通,进而保护古城。规划研究范围涵盖了苏州市各区和部分城镇,总面积扩大为2 597 km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构架进一步拉开[10]。

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持,2004年版轨道交通线网已不能覆盖城市的部分重要发展区域。因此,在总规划编制过程中,苏州市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适当调整,线网总体构架保持不变,对局部线路进行了延伸,扩大了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增加了与长三角区域轨道网的衔接,起到了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

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其支线的建设可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实现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提升沿线地区土地综合价值,支持园区科教创新区和相城北部新城、南太湖地区的开发建设。3号线和4号线将实现古城区与城市外围组团快速联系,可以快速疏散古城人口;同时,规划线路均以地下线敷设方式经过古城区,能有效地减轻古城地面交通压力,对保护古城意义重大。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和4号线建成以后,将苏州火车站、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3座苏州市城市对外交通枢纽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为苏州市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系统,增强苏州在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

1.3 同步考虑公交一体化、及时调整公交配套

苏州市积极开展了轨道交通与客运公交一体化的研究和推进工作,积极开展综合交通枢纽、一般换乘枢纽等一体化换乘衔接设施的建设。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客运枢纽,并在站点周边规划了社会停车场和公交枢纽,特别重视自行车接驳和沿线公交线路的优化整合。

苏州市开展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衔接研究》,深入研究地面一体化衔接换乘设施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作为下一步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展了《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苏州市轨道2号线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苏州市轨道4号线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为科学指导轨道站点周边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为便于常规公交与轨道的衔接,在轨道1号线沿线共规划11处公交首末站和换乘枢纽用地,并对用地进行了规划控制。1号线开通后,苏州市及时开展了轨道交通公交配套方案研究,优化调整了原有线路43条,新增接驳线路8条;线路优化后与轨道1号线直接衔接的公交线路从140条增加到156条,加强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调整与轨道重复较多的区段,进一步扩展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减少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竞争。

为便于自行车与轨道的街接,轨道1号线沿线各区及时开展街接规划。如1号线在吴中区只有起点站木渎站,考虑到出行方便,吴中区在木渎公交换乘枢纽内增加公共自行车的停靠点布置;园区则在轨道交通1号线的10个站点及附近设置20多个公共自行车停靠点,采用一南一北对角线设点。1号线沿线设立了超过40个公共自行车停靠点,总共投入2 000多辆公共自行车,大部分自行车停靠点与轨道交通1号线同时投入使用。

1.4 积极做好与其他层次交通网络的衔接

1.4.1 统一规划市区轨道交通与市域轨道交通线网

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经过2期的建设后,市区轨道交通达到一定的规模,均会考虑由单一的市区线建设模式转向市区线+市域线建设模式。苏州地处长三角城市连绵发展带,跨区的沟通需求旺盛,因此,早在2009年,在苏州市域轨道交通管理主体尚不明确、建设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第2期线网规划就将市区线与市域线进行一体化考虑。随着地区一体化态势逐渐清晰,在市域轨道交通对外方面,苏州市在规划与所辖县、市的轨道服务对接的同时,还考虑市域线与上海相关线路的衔接;市域轨道线网与市区线网的衔接也由早期的“单点衔接”方式,转变为“多点多线”衔接,进一步统一市区线网与市域线网的规划,锚固两网的衔接换乘点。

1.4.2 积极做好与有轨电车的衔接

城市交通是各种交通出行需求层次的组合,包含大运量的地铁,中等运量的磁悬浮系统、自动导轨系统、轻轨系统等,中低运量的BRT系统和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低运量的常规公交[11]以及个体交通。大运量地铁由于建设周期和造价等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基本覆盖,并且苏州市近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做统一部署;而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具有运输能力大、运送速度快、舒适性好、服务质量高以及低碳环保等优点[12],能更好地适应苏州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满足市民高品质的交通需求,可作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的延伸和补充,弥补轨道交通线网的不足,亦可作为新区的骨干公共交通模式或者旅游特色功能的线路制式。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基本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的公共交通系统,正在寻求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建立中间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因此,均规划有1 000多km的有轨电车线网。目前,苏州轨道交通已经过了2期的建设规划,且正在开展下一期的建设规划工作,至2020年,苏州市轨道交通将基本形成骨干网络。在此基础上,苏州市各区积极开展有轨电车等中等运量交通规划,苏州高新区规划有6条有轨电车线路共100 km的线网,与轨道交通线网衔接。其中,有轨电车1号线已于2012年9月开始全面开工建设,全长18 km,预计2014年底开通运营。现代有轨电车是高新区内部公交次骨干系统,是轨道交通的延伸、过渡和补充,以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展示高新区特色风貌的生态公交系统。苏州高新区的有轨电车网络同轨道交通网络的1号线、规划的3号线、6号线和9号线以及常规公交系统共同组成高新区多层次、多模式的公共交通网络。吴中和吴江的有轨电车线网规划亦在进行中,另外,园区北侧地区由于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不足,也在规划通过中等运量交通系统进行补充。

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积极纳入有轨电车线网,统一规划,做好两者的合理分工和衔接换乘,形成“模式多样、层次分明、等级合理、衔接有序”的绿色、低碳、高效、优质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

1.5 及时开展线网资源共享研究

苏州市在开展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同时,从整体线网上进行了资源共享研究,对线网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高效节能等问题进行了综合考虑。不仅保证了线网系统功能的统一与匹配,从规划上实现了线网各系统的资源共享,避免系统的重复设置、改造与返工;同时,也将节约建设投入与运营成本,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近期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了线网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目的。在后续的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工作中,应及时进行线网资源共享研究。

1.6 高度重视征地拆迁、管线迁改工作

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采取“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模式,由沿线各区政府承担实施,市轨道交通指挥部负责总体协调。已建和在建的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1,2,4号线的征地拆迁工作均采取边施工、边拆迁的模式,前期工作的快慢直接决定着土建工程能否全面开工。因此,苏州市人民政府及时制定了《苏州轨道交通房屋拆迁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敢于直面矛盾;在政策制定上公平合理,市场运作,保障群众利益;在安置补偿上立足实际,统筹兼顾,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在操作模式上积极转变,与三大民生实事工程相互借鉴;在拆迁进程上任重道远,确保不拖工程后腿。自前期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各区、各职能部门抽调大批党员干部组成工作小组和会办小组,上下齐心,左右联动,合力找准政府和涉拆居民间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在维护最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力保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线迁改工作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苏州市政府通过多项措施确保轨道交通工程管线迁改工作顺利推进。市轨动迁处结合管线迁改工作实践,积极总结管线迁改经验,梳理工作流程,提前预见影响工期的工作环节。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工程的控制管线,紧密与市供电局、照明中心、电信公司等管线主管部门沟通,提前就管线综合平衡相关机制、各项行政审批程序等工作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设计阶段,科学统筹谋划,认真研究制定管线迁改工作方案,为市委市政府统筹轨道交通工程管线迁改工作献计献策;在施工阶段,积极动员协调,形成管线迁改工作合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启动轨道交通工程管线迁改工作,开展业务培训,确保管线迁改工作规范有序。

1.7 高度重视工程安全及质量

苏州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自2007年开工至今,已开通1号线25.7 km,2号线26.6 km,在建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68.3 km。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6年里,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高度重视质量和安全2项基本工作,严把设计关口,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现场管控,提升应急管理,并通过全面深入、细致、彻底的质量、安全检查,保证将各类隐患和问题跟踪到底,整改到位。经过前2期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在质量控制方面,苏州市逐渐总结出了有苏州特色的“菜单式管理”模式,制定了“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及“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控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体系;在工程安全方面,不断提炼适合苏州地质条件的“苏州经验”,总结了盾构同步注浆“准厚浆”工艺、盾构穿越建筑物“BAT”管理办法、高架桥梁模板支架“五步验收挂牌控制法”等工艺措施。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住建部颁布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结合苏州实际,制定了苏州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狠抓制度落实的同时,结合1号线和2号线的工程实践,在新线项目开工伊始,从基础工作和日常管理着手,全面推广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通过标准化管理,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落到实处。为更好地保障轨道交通工程质量,苏州市轨道交通在规划阶段及时开展各线的预可行性研究,本着源头控制源头,从规划设计入手,认真开展风险辨识,通过分析苏州地质特点,优化设计方案,落实切实可行的过程控制措施。

2 有待完善的方面与建议

苏州市经过2期的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2.1 沿线用地控制不能完全落实

为实现城市用地与轨道交通线路的有机结合,使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开发,为轨道交通培育稳定客流;同时,为预留轨道交通建设用地,并落实到城市用地规划与控制管理体系,需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进行控制规划。苏州市轨道交通前2期的线路沿线用地控制未能完全落实,出现部分在规划轨道交通线路控制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控制不当,导致部分线路在设计阶段需调整方案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块的开发设计方案未报轨道公司审批,或设计方案通过了规划审查,但支护结构采用锚索等侵入轨道交通规划控制范围的工法,影响了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

后续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对沿线用地的控制管理,逐步建立起以轨道公司为主体,以规划报建控制为手段,制定一套健全的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体系。

2.2 线路沿线土地利用规划未能完全同步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与沿线发展区的建设一致,在主要的客流走廊方向培育合理的交通方式结构。2号线东延线沿线经过东部新城南端的吴中尹山湖片区和科教创新区,它的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吴中尹山湖片区和科教创新区的发展,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教创新区和尹山湖片区的开发建设;但因各线站点周边土地性质的匹配问题,使轨道交通线路引导沿线地区的规划发展仍有不足。

后续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可进一步改善轨道交通规划的设计技术体系,协调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关系,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的同步互动,尽可能地避免土地利用与规划同步不足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从前2期建设规划中已开通线路的运营情况、已启动项目的建设及资金投入情况可以看出:前2期建设规划中各线路工程进展顺利,项目实施进度与原计划一致,项目投资控制合理,执行情况良好,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管理经验,为后续轨道交通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建议苏州市轨道交通在规划控制和用地配套等方面不断完善,确保轨道交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通过对苏州市轨道交通前2期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为苏州市即将开始的新一期及后续的轨道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同时为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报批稿[R].苏州: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2012.

[2]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R].苏州: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3.

[3]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0年)[R].苏州:苏州市人民政府,2005.

[4]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5年)[R].苏州:苏州市人民政府,2010.

[5]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年)[R].苏州:苏州市人民政府,2013.

[6] 杨应科.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总结[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1):125-128.(YANG Yingke.The summary of Shenzhen Metro’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J].Traffic & Transportation:Academic Edition,2011(1):125 -128.(in Chinese))

[7] 阮莹.广州市2005—2010年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回顾[J].都市快轨交通,2012(4):13 - 17.(RUAN Ying.Review of rail transi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Guangzhou city from 2005 to 2010[J].Urban Rapid Rail Transit,2012(4):13 -17.(in Chinese))

[8] 周楠森.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总结及规划调整建议[J].都市快轨交通,2011(2):16-20.(ZHOU Nansen.A summary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for urban rail transit in Beijing and proposals for its revision[J].Urban Rapid Rail Transit,2011(2):16 -20.(in Chinese))

[9] 朱洪.上海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交通与运输,2012(1):8-10.

[10]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R].苏州:苏州市人民政府,201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T 114—2007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 薛美根,杨立峰,程杰.现代有轨电车主要特征与国内外发展研究[J].城市交通,2008(6):94-97,102.(XUE Meigen,YANG Lifeng,CHENG Jie.Modern trams: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J].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8(6):94 -97,102.(in Chinese))

猜你喜欢
线网苏州市号线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新型线网城轨乘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轨道交通COCC线网信号系统设计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紧凑型大都市区轨道线网形态配置研究
大连轻轨3号线发生脱轨
自动售检票线网化维修管理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