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实证分析

2014-06-19 07:24闫海龙郭晓兵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城镇化新疆经济

闫海龙+郭晓兵

文献综述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城镇人口数量、产业结构、投资、消费、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深刻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通过对要素、技术等的集聚,加上产业和生产的再组织,形成了区域比较优势。规模经济、要素集聚、专业化分工、技术和知识外溢等因素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城市是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源泉。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空间载体,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要素、市场等,也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整合、优化了要素的配置,降低了交易成本(Brulhart,1998)。同时,城镇化对土地的占用、城市对劳动力吸引等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对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改善城镇产业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外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城镇对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由强大的集聚作用,经济活动以城市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Northam(1975)利用panel数据通过计算提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一种线性关系;Karmeshu(1989)指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之间成幂指数关系;Vernon Herderson(2000)通过分析指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对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85。在国内,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周一星(1995)发现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成对数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9079;吴晓燕、赵普兵(2013)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要相匹配;谭志伟、任毅、陈茂直(2000)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经济增长速度与城镇化水平、要素集中程度成正比,同时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直接影响;沈坤荣、蒋锐(2007)通过对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指出:城镇化通过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这四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变革是城镇化与人均产出之间的显著影响渠道;段瑞君、安虎森(2009)借助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得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的结论;阳立高、廖进中(2009)利用人均GDP、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等指标,得出以城市化为龙头才能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走出困境;张树林(2010)通过对人均GDP和城镇化率之间的实证分析,发现城市规模扩大的外部正效应远远大于负效应,大城市中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比小城市表现的更为突出。

对于新疆城镇化问题研究,学者们也进行了有益探索。杨德刚等(2003)分析了影响城镇化的各经济变量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并对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演化机制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韩桂兰、孙建光(2008)研究了新疆农村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龚新蜀、贺坤(2009)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新疆城镇化滞后于新疆工业化发展水平,提出中心城镇突破战略;马姝婷、韩延玲(2011)分析了新疆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然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术界均从单一角度分析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或各重要经济变量的影响,未能在一个框架内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基于此,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新疆城镇化发展历程,测度了城镇化对经济的总体带动作用和对经济各重要变量的影响程度,分析了新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深度透视了城镇化的外部正负效应,为研究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新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

新疆位于我国最西端,城镇化建设有着鲜明的特色。近年来,新疆城镇化进程加快,各地州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2000年,新疆城镇化率为33.75%,截至到2012年底,新疆城镇化率已达到44%,十二年的时间里,城镇化率提高了10.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79个百分点。但新疆城镇化率仍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52.57%),同时存在城镇体系不合理、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等问题。以2012年为例,克拉玛依市城镇化率高达98.71%,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吐鲁番地区不到30%,仍处于城镇化初期。2012年乌鲁木齐市非农业人口占全疆非农业人口比重19.59%,其他地州除伊犁州直、博州、巴州、克州、和田地区非农业人口占全疆非农业人口比重略有增加外,其余地州均有所下降。这说明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大城市集聚为主,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辅。2000-2012年各地州城镇化率水平如表1所示。

(二)新疆经济发展现状

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部省市对口援疆等国家战略的支持,新疆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新疆生产总值为1363.56亿元。2012年增长到7505.3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481.5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703.18亿元。总体说来,新疆经济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县域间、地州间、三大地区(北疆、东疆、南疆)间以及城乡间的经济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绝对差异逐年扩大,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省市援疆后,相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高志刚,2003)。对新疆2000-2012年城镇化率及GDP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城镇化率与GDP变化方向相同(图1中GDP为用当年价格表示的名义GDP)。

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评价及预测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选取

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城镇化水平均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为准确分析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的扩展形式作为模型,将城镇化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进行计量分析。

将方程设定为:Y=ALαKβUγ。其中,Y为经济总量,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A代表技术水平;L为从业人员数;K为资本存量;U为城镇化率,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确定。为方便求解,将方程两边取对数,变为:lnY=αlnL+βlnK+γlnU+m+δ。其中,α、β、γ为各个变量的弹性系数,m为常数项,δ为残差项。各地州2000-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数、资本存量、非农业人口数、总人口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新疆五十年》、各地州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州统计公报等。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利用GDP平减法处理,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此处主要根据张军等人(2004)的研究成果,选取1952年为基期。选取新疆十四地州、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东疆(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城镇化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区域差异。endprint

(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面板数据又称为混合数据和平行数据,用以描述一个总体中给定样本在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并对样本中每一样本单位进行多重观察,具有空间、时间、指标三维特性。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的,用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面板数据模型能显著改进估计的有效性,提高数据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减少误差,相对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有明显优势(张晓峒,2007)。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t=α+xitβi+uit

i=1,…,N;t=1,…,T

其中,N为个体截面成员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的系数,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随机误差项uit 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的假设(高铁梅,2006)。

(三)面板数据模型设定检验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设定错误将导致估计结果与所分析的经济现实偏差较远。在本文中,首先采用F统计量来判断应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F统计量定义为:

如表2所示,对全疆而言,F 统计值为2.82,给定5%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所以应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同理可得北疆、南疆、东疆地区都需利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而运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豪斯曼检验结果见表3,在 1% 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四)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对面板数据做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变量及模型整体的稳定性。采用 LLC 和 PP 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给定 10% 的显著水平。从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城市化率、国内生产总值4 个变量一阶差分变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同时拒绝了不存在单位根的假设(由于东疆样本数量太少,一阶差分出现异常,可忽略不计),说明这 4 个变量是一阶单整Ⅰ(1)。由于变量存在单位根,需要进一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主要采用卡奥( Kao)检验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全疆和东疆、北疆、南疆 地 区 的 卡 奥 检 验 ADF 值 依次 是-1.93、0.22、 -1.54、-1.1,均通过协整检验。

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实证结果

(一)全疆14地州数据分析

对全疆14地州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新疆城镇化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城镇化弹性系数达到1.244,即城镇化率每提高1%,国内生产总值即提高1.244%。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1.052,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弹性系数为0.096,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强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说明新疆仍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新疆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行业,其余产业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分布分散,对资本的集聚能力不强,难以形成资本投入的规模效应。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工业化为其主要推动力。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后,第三产业应成为其主要推动力,新疆城镇化虽整体上进入了中级阶段,但二、三产业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

(二)北疆、南疆、东疆对比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南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强,达到1.629;北疆次之,达到1.514;东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弱,为0.743。南疆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化率很低,加快推进城镇化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进一步对北疆、南疆、东疆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北疆、南疆、东疆资本和劳动力两个变量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三大区域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58、0.855,0.073、1.381和0.11、2.25,资本对北疆的影响最强,东疆次之,南疆最弱;劳动力对东疆的影响最强,南疆次之,北疆最弱。这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吻合。北疆特别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起步较早,区位相对优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对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的集聚能力比较强,劳动和资本比例较为合理,资本的边际效用较高;南疆经济发展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缺乏对资本、技术的集聚力,资本边际报酬不高,劳动力以季节性农村务工人员为主,人力资源质量低,缺乏合适的产业工人,经济发展不稳定。

新疆城镇化对各重要经济变量影响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城镇化不但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根据代表性、系统性、综合性、可测量性的原则,选取资本存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就业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居民生活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个指标来分析城镇化对各重要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关联度是指参考数列与其他数列的接近程度,它度量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大小、方向、速度变化的相对性,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关系的紧密性(曹明霞,2007)。灰色关联分析是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对因素间数组进行比较。灰色关联的方法和步骤如下:以x0 为母因素,xi(i =1,2,…,n)为子因素,进行原始数据初始化;求差序列△0ik=x0(k)-xi(k),i=1,2,…,n,k=1,2,…,m ;求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kmax=x0(k)-xi(k) ;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由于篇幅所限,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公式从略,计量结果如表6所示。endprint

(三)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新疆城镇化对经济结构各因素的影响次序为: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化与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城镇化对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与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关性不强,说明城镇化对以上因素推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岗位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收入高于务农所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就业竞争程度加大,工资增长速度放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相对密集的高收入人群和产业群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急剧增加,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受城镇化影响较小。新疆第二产业总体水平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同时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城镇化对第二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不大;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尚未能得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民谨慎性动机较强,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明显。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地州2000-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然而新疆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质量并未同步上升,城镇的发展缺少产业支撑;新疆城市间距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受资源和环境制约比较强,城镇化发展应以大城市集聚为主,内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并不适合新疆;北疆、南疆、东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存在差异,南疆最强,北疆次之,东疆最弱。为加快新疆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效应,有序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应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疆各地州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在自治区的规划框架内探索城镇化的合理路径,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南疆、北疆应把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发挥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的引领作用;东疆应主要推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支持大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发展,推进小城镇向中心城镇的集中。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改变工业规模小、分布分散的局面,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高科技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培育金融、信息、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三)树立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产城融合

一是转变城镇化发展观念,不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数字,注重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发挥城市规模效应,调整城市格局,布局城市产业,打造并推广城市品牌;二是充分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支持产业化,做到产城融合发展。应参照独山子的成功案例,形成产业提升和城镇化发展的良好带动模式;三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交通和信息网络布局,补上历史欠账,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相对完善的城镇化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发挥新疆户籍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伊宁、克拉玛依、石河子、阿克苏等主要城市的落户条件,消除地区壁垒,为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提供便捷平台,增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对人力资源的吸引;二是加快改革新疆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范征地行为;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对农村入城人口在教育、医疗、基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改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体制障碍。

(五)统筹规划,实现产业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协调

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律,从自治区层面统筹规划城镇发展布局,科学引导,选择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实行城镇化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先行,通过各领域专家的详细论证,最终实现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间的优化配置、有效集聚、合理流动;各地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区域合理分工,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支撑新疆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endprint

(三)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新疆城镇化对经济结构各因素的影响次序为: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化与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城镇化对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与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关性不强,说明城镇化对以上因素推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岗位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收入高于务农所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就业竞争程度加大,工资增长速度放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相对密集的高收入人群和产业群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急剧增加,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受城镇化影响较小。新疆第二产业总体水平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同时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城镇化对第二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不大;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尚未能得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民谨慎性动机较强,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明显。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地州2000-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然而新疆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质量并未同步上升,城镇的发展缺少产业支撑;新疆城市间距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受资源和环境制约比较强,城镇化发展应以大城市集聚为主,内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并不适合新疆;北疆、南疆、东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存在差异,南疆最强,北疆次之,东疆最弱。为加快新疆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效应,有序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应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疆各地州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在自治区的规划框架内探索城镇化的合理路径,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南疆、北疆应把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发挥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的引领作用;东疆应主要推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支持大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发展,推进小城镇向中心城镇的集中。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改变工业规模小、分布分散的局面,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高科技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培育金融、信息、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三)树立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产城融合

一是转变城镇化发展观念,不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数字,注重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发挥城市规模效应,调整城市格局,布局城市产业,打造并推广城市品牌;二是充分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支持产业化,做到产城融合发展。应参照独山子的成功案例,形成产业提升和城镇化发展的良好带动模式;三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交通和信息网络布局,补上历史欠账,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相对完善的城镇化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发挥新疆户籍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伊宁、克拉玛依、石河子、阿克苏等主要城市的落户条件,消除地区壁垒,为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提供便捷平台,增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对人力资源的吸引;二是加快改革新疆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范征地行为;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对农村入城人口在教育、医疗、基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改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体制障碍。

(五)统筹规划,实现产业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协调

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律,从自治区层面统筹规划城镇发展布局,科学引导,选择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实行城镇化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先行,通过各领域专家的详细论证,最终实现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间的优化配置、有效集聚、合理流动;各地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区域合理分工,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支撑新疆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endprint

(三)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新疆城镇化对经济结构各因素的影响次序为: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化与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城镇化对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与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关性不强,说明城镇化对以上因素推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岗位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收入高于务农所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就业竞争程度加大,工资增长速度放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相对密集的高收入人群和产业群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急剧增加,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受城镇化影响较小。新疆第二产业总体水平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同时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城镇化对第二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不大;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尚未能得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民谨慎性动机较强,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明显。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地州2000-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然而新疆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质量并未同步上升,城镇的发展缺少产业支撑;新疆城市间距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受资源和环境制约比较强,城镇化发展应以大城市集聚为主,内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并不适合新疆;北疆、南疆、东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存在差异,南疆最强,北疆次之,东疆最弱。为加快新疆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效应,有序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应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疆各地州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在自治区的规划框架内探索城镇化的合理路径,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南疆、北疆应把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发挥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的引领作用;东疆应主要推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支持大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发展,推进小城镇向中心城镇的集中。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改变工业规模小、分布分散的局面,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高科技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培育金融、信息、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三)树立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产城融合

一是转变城镇化发展观念,不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数字,注重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发挥城市规模效应,调整城市格局,布局城市产业,打造并推广城市品牌;二是充分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支持产业化,做到产城融合发展。应参照独山子的成功案例,形成产业提升和城镇化发展的良好带动模式;三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交通和信息网络布局,补上历史欠账,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相对完善的城镇化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发挥新疆户籍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伊宁、克拉玛依、石河子、阿克苏等主要城市的落户条件,消除地区壁垒,为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提供便捷平台,增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对人力资源的吸引;二是加快改革新疆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范征地行为;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对农村入城人口在教育、医疗、基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改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体制障碍。

(五)统筹规划,实现产业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协调

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律,从自治区层面统筹规划城镇发展布局,科学引导,选择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实行城镇化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先行,通过各领域专家的详细论证,最终实现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间的优化配置、有效集聚、合理流动;各地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区域合理分工,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支撑新疆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化新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经济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