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贸易和区域金融一体化研究

2014-06-19 07:14麻昌港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贸易额标准差变动

麻昌港

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初步建成,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贸易额大幅度提升,在2013年的东盟峰会上,李克强还提出到2020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和东盟之间一方面必须提高贸易合作的层次,提高贸易一体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贸易合作的层面上,必须依赖更高的金融合作,并发展以之相适应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才能顺利完成这个贸易目标。那么,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发展历史和现状如何?和其他区域的金融一体化合作有什么差别?其影响因素或动因是什么?该如何来推动中国-东盟之间的金融一体化的进程?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

国外研究者主要从门槛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流动性、信贷利差对一体化的影响、金融一体化对金融发展进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风险分担、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措施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对金融一体化问题进行研究,欧元区的金融一体化以及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金融一体化的影响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例如,M. Ayhan Kosea等人(2011)认为,在经济能够取得直接的利益和降低金融开放的风险性之前存在经济所需要的金融机构发展的一定“门槛”水平,如金融深度和机构质量等变量里就存在一些明确的可识别的“门槛”,相对于那些债务“门槛”,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债务的门槛较低。Moritz Schularick和Thomas M. Steger(2010)则就国际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研究,他们采用1880-1914年的早期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该历史时期存在巨大的增长效应,对国际市场开放会导致净资本流动和更高的投资。Birgit Schmitza,Jürgen von Hagena(2011)对欧元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现金账户进行检验发现,随着共同货币的引入,对于欧元区的成员国来说,在欧元区内资本流动净额对人均收入的弹性提高了,他们把这种情况视为在欧元区提高金融一体化的证据。Luca Dedola和Giovanni Lombardo(2012)通过模型模拟结果发现,一个国家的信贷利差意外增加,导致了其他金融一体化国家的信贷利差的类似增加,从而带来了全球性的信贷缩减,并基于跨境资产负债表的披露,指出在一体化的定量评测基础上应该谨慎的对“传染”风险进行评估。Joaquin Maudos和Juan Fernández de Guevara(2010)则分析了欧洲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及其对自1999年引入欧元以来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集中探讨了始于2007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对一体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增长发生影响;通过综合国家、 部门和公司层次的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金融业发展的大部分(65%)归因于一体化的进展,且一体化为1999-2008 年期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了 1 %,并进一步指出这场危机的全球性意味着相对于金融的发展,金融一体化进程并没有强烈扭转,2008年的一体化程度的下降仅仅占了总资本下降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小。Yan Baia和Jing Zhangb(2012)则认为,传统看法假定国际金融市场不存在摩擦,而实际的国际金融市场远不是无摩擦这么简单:金融合约是不完整的,合约的可执行性也是有限的;当各国消除官方资本管制时,作为对资本流动的隐性障碍的违约风险仍然存在;如果违约风险被消除了,资本流动将高出六倍,且国际风险分担能力将会大大提高。Gianni De Nicolòa等人(2013)采用了1985-2008年期间48个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数据,检验了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措施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的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增长、较低的增长波动性以及在实体经济活动上严重下滑的较低概率相关联,与金融一体化对由于公司治理改善所提升的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的积极影响相关联。

(二)国内研究文献

在国内,从不同区域合作层次来研究金融一体化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他们所研究的角度包括金融开放程度、金融一体化的作用、跨境流动资本、一体化的驱动力和阻碍因素、金融市场结构、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对金融一体化的作用以及货币国际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胡列曲、孙兰和丁文丽(2011)对大湄公河区域的金融一体化方面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贸易创造效应十分明显,次区域内国家的金融开放度不断提高,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波动关联系越来越明显,金融一体化步伐进展快速。普罗巴那丹·孙德拉姆(2010)则指出东盟与中日韩(10+3)金融一体化,可以加强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复苏,推进经济一体化,降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风险。而俞颖(2010)则从跨境资本流动的视角出发,研究总结得出,在控制了财政政策、收入水平及金融发展的影响后,东亚金融一体化并未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不断完善东亚地区的基础条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金融体系效率及跨国风险分担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推动东亚金融一体化与经济增长互促发展的必要举措。王伟、杨娇辉、孙大超三人(2013)则着重分析了东亚金融一体化的动因和阻力,他们指出双边贸易是东亚金融一体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而东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交易币种的选择是阻碍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而张茜、杨攻研和刘洪钟三人(2012)则从细分市场的角度指出,东亚金融一体化程度在日趋增强,且呈加速态势,但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和推进速度存在显著差距。谢洪燕和罗宁(2011)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以贸易金融一体化与经济趋同性为分析起点,就影响和制约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因素及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问题进行最优动态决策分析,围绕对内生性假说的实证检验探索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能性。林季红(2010)则着重分析了欧元对欧洲金融一体化的影响及欧洲金融一体化的进展程度及其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雷达和赵勇(2012)认为在资本流动性较低时,货币国际化的动力主要源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时的商品交易需求;伴随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深入,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还导致了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此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金融资产的替代上;同时,相比于资本流动性较低时期,在完全金融一体化条件下,不但货币发行国的外部均衡特征有所差异,经济利益的实现水平和方式也存在较大不同。endprint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国外学者更注重金融一体化的理论深度挖掘和定量分析,而国内学者多数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金融一体化的问题,并且无论是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都没有提出完整的金融一体化的指标并加以实证分析,大部分都以欧元区或东亚地区为研究对象,本文则主要是基于前人的研究,通过国际区域的对比,对特定区域(中国-东盟)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及其和区域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

模型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知,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因为金融必须依附真实的交易而存在,区域交易越频繁对金融合作或者金融一体化程度的需求越高。为了进一步探讨两者的关系,本文建立模型来分析中国-东盟区域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的关系。其模型假设如下:

FI=α1FI-1+α2FI-2 +…+αnFI-n+ β1IRTTT+β2IRTTT-1+…+βnIRTTT-(n-1)+β1TI+β2TI-1+…+βnTI-(n-1)+C (1)

其中,FI-n是前n期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IRTTT-(n-1)是前n-1期的区域内相互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的比重,TI-(n-1)是前n-1期的区域贸易依存度。

指标和数据选取

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2000-2012年的国际统计年鉴(马建堂主编)、2008-2012年ACIF(即ASEAN COMMUNITY IN FIGURES,东盟秘书处编辑)、2003-2012年中国-东盟统计年鉴(许家康、古小松主编)以及200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编辑),部分数据可能不一致,本文主要采取的选择标准是:第一,为了保持数据的连贯性,优先采用某一年份的年鉴里连续出现的各年度的数据;第二,为了保持数据的权威性,优先采用最新年鉴里的数据;第三,在选择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指标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数据的计算成本问题,另一方面是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

本文主要是通过金融一体化的相关指标的标准差来分析中国-东盟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一般而言,相关指标的标准差越小,说明区域内部的金融发展的一致性越强,因此金融一体化的程度相对也较高。具体指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货币(准货币)占广义货币比重、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五个重要指标的标准差(英文缩写分别为:SDR、SLR、SMG、SQG、SMV)。为了综合衡量不同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本文引入了反映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的综合指数(FI),其计算方法是:

FI=(1/SDR+1/SLR+1/SMG+1/SQG+1/SMV)1/2 (2)

此外,为了深入分析中国-东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在上述基础上,还增加了两个指标:第一,FDI占GDP的比重(英文缩写FDIG)。一般来说,这个比值越大,说明区域内的国际投资水平越高,经济的开放程度也越高,从而相对应的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也相对较高。第二,区域内相互持有的FDI占区域总FDI的比重(英文缩写IFDI)(伍志文,2008)。FDIG只能反映了区域金融的开放程度,但依旧无法判断出区域内部金融的活跃程度,而IFDI能更好衡量出区域内部的金融往来密切的程度,更能直接反映出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这时,经过修正后的FI值为:

FIr=(1/SDR+1/SLR+1/SMG+1/SQG+1/SMV+FDIG+IFDI)1/2 (3)

在分析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时,本文还引入了贸易相关指数,主要包括贸易依存度(TI)、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ITTT)。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一般而言,区域的贸易总量越大,对金融一体化的需求就越高;但还需要区分两种情况,如果贸易总量主要依赖于区域外部的交易,那么可能对区域内部的金融一体化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可能是负面影响;如果贸易总量中依赖区域内部的交易部分较大,那么区域内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

实证结果分析

(一)标准差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中日韩和东盟的存款利率的标准差从2000年到2002年不断快速上升,而2002年到2005年又快速下降,2005年到2009年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三个区域的存款利率的标准差咬合得比较紧密,说明东亚地区的存款利率具有较大的联动性。而从图2则看出和北美自贸区相比,中国-东盟的存款利率标准差大很多,说明该地区各国的存款利率差异相对较大。

由图3可知,中日韩和东盟的贷款利率标准差与存款利率标准差相比,显得较为平稳,从2004年开始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而北美自贸区除了2004年标准差大幅度上升之外,从2000年至2007年基本上处在下降趋势,而之后略有回升,不过总体上还是要比中日韩和东盟的标准差要小很多,说明东亚地区各国的贷款利率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图4反映了中日韩和东盟以及北美自贸区货币占广义货币比重的标准差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的标准差除了2006年突然大幅度下降和东盟地区2001年突然大幅度上升之外,大部分年份都显得较为平稳,而北美自贸区从2000年到2009年的标准差则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甚至在2009年还高于东亚地区的标准差。

图5显示,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和东盟地区的准货币占广义货币比重的标准差除2000年、2001年(日本-东盟)达到0.25左右、2007年突然降至0.1以内(除日本外)之外,其余年份的标准差大体上保持在0.17到0.22之间,而北美自贸区的标准差从2000年的0.05左右上升至2009年的0.22以上,这说明在这十年间的大部分年份里,东亚地区的标准差都比北美地区平稳。

图6显示,和上述几个指标相比,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以及北美自贸区等五大区域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标准差尽管波动较大,但区域之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同步性。endprint

(二)不同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

图7显示,从2002-2009年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和韩国-东盟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比较稳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北美自贸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在快速下降,到2009年甚至比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还要低。这一方面说明,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而为什么北美自贸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在不断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地区的金融管制普遍比较严格,因此导致标准差波动幅度不大,因而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显得比较稳定,而对于北美自贸区来说,美元作为国际通货,2008年之后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采用定量宽松政策,使得其货币和准货币占广义货币的幅度变化较大,加上北美自贸区还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其金融一体化程度下降。

(三)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如表1所示,对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公式如下:FI=-0.764884FI-1+1.558783ITTT-1

(-3.761166) (3.859708)

(0.0131) (0.0119)

-1.605706TI+6.496405

(-7.848812) (7.923520)

(0.0005) (0.0005)

回归结果表明,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金融一体化程度本身滞后一期(FI-1)、贸易依存度(TI)以及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ITTT),且FI和FI-1以及TI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而和ITTT则呈正向变动关系。首先,为什么中国-东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呢?因为2000年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金融活动主要是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在各类投资中,区域之间的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较小,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之间的投资合作为主,而政府间的投资又往往表现为间隔性的投资,通常上一年的投资活动较大的时候,下一年的投资活动会相应减少,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第二,为什么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投资不一定直接体现为金融活动,也可能存在以基础设施换中国所需要的能源物资(如以高铁换大米)的功能性投资方式,另一方面,短期内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导致贸易占款过多,会抑制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当这种贸易并不体现为区域内部的贸易时,这种负作用更为明显;第三,为什么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呈正向变动关系呢?这是因为区域内部交易越频繁,金融结算活动也就更频繁,因此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上升。由此可见,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既存在正相关性,也存在负相关性,最后是正是负取决于区域外部的贸易比重和区域内部交易比重的大小变动情况。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和国际区域对比发现,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发展缓慢,或者说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的金融管制相对比较严格,金融开放程度不高,而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金融一体化程度主要受到金融一体化程度本身滞后一期、贸易依存度以及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的影响。

首先,由于中国-东盟的FDI以间隔性的合作投资为主,也就是说,上一年的投资活动较大的时候,下一年的投资活动会相应减少,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其次,由于中国和东盟之间可能存在以基础设施换中国所需要的能源物资(如以高铁换大米)的功能性投资方式以及短期内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导致贸易占款过多,特别是当这种贸易并不体现为区域内部的贸易时,双边投资会受到较大的抑制,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第三,由于区域内部交易越频繁,区域内部的金融结算活动也更频繁,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上升,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呈正向变动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存在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区域外部的贸易比重和区域内部贸易比重的大小变动情况。

针对中国-东盟区域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应该大力推动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放开金融管制,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并且建立有效的双边金融风险防御体系,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endprint

(二)不同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

图7显示,从2002-2009年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和韩国-东盟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比较稳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北美自贸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在快速下降,到2009年甚至比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还要低。这一方面说明,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而为什么北美自贸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在不断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地区的金融管制普遍比较严格,因此导致标准差波动幅度不大,因而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显得比较稳定,而对于北美自贸区来说,美元作为国际通货,2008年之后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采用定量宽松政策,使得其货币和准货币占广义货币的幅度变化较大,加上北美自贸区还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其金融一体化程度下降。

(三)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如表1所示,对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公式如下:FI=-0.764884FI-1+1.558783ITTT-1

(-3.761166) (3.859708)

(0.0131) (0.0119)

-1.605706TI+6.496405

(-7.848812) (7.923520)

(0.0005) (0.0005)

回归结果表明,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金融一体化程度本身滞后一期(FI-1)、贸易依存度(TI)以及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ITTT),且FI和FI-1以及TI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而和ITTT则呈正向变动关系。首先,为什么中国-东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呢?因为2000年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金融活动主要是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在各类投资中,区域之间的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较小,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之间的投资合作为主,而政府间的投资又往往表现为间隔性的投资,通常上一年的投资活动较大的时候,下一年的投资活动会相应减少,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第二,为什么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投资不一定直接体现为金融活动,也可能存在以基础设施换中国所需要的能源物资(如以高铁换大米)的功能性投资方式,另一方面,短期内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导致贸易占款过多,会抑制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当这种贸易并不体现为区域内部的贸易时,这种负作用更为明显;第三,为什么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呈正向变动关系呢?这是因为区域内部交易越频繁,金融结算活动也就更频繁,因此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上升。由此可见,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既存在正相关性,也存在负相关性,最后是正是负取决于区域外部的贸易比重和区域内部交易比重的大小变动情况。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和国际区域对比发现,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发展缓慢,或者说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的金融管制相对比较严格,金融开放程度不高,而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金融一体化程度主要受到金融一体化程度本身滞后一期、贸易依存度以及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的影响。

首先,由于中国-东盟的FDI以间隔性的合作投资为主,也就是说,上一年的投资活动较大的时候,下一年的投资活动会相应减少,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其次,由于中国和东盟之间可能存在以基础设施换中国所需要的能源物资(如以高铁换大米)的功能性投资方式以及短期内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导致贸易占款过多,特别是当这种贸易并不体现为区域内部的贸易时,双边投资会受到较大的抑制,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第三,由于区域内部交易越频繁,区域内部的金融结算活动也更频繁,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上升,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呈正向变动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存在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区域外部的贸易比重和区域内部贸易比重的大小变动情况。

针对中国-东盟区域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应该大力推动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放开金融管制,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并且建立有效的双边金融风险防御体系,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endprint

(二)不同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

图7显示,从2002-2009年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和韩国-东盟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比较稳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北美自贸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在快速下降,到2009年甚至比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还要低。这一方面说明,四大区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而为什么北美自贸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在不断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地区的金融管制普遍比较严格,因此导致标准差波动幅度不大,因而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显得比较稳定,而对于北美自贸区来说,美元作为国际通货,2008年之后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采用定量宽松政策,使得其货币和准货币占广义货币的幅度变化较大,加上北美自贸区还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其金融一体化程度下降。

(三)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如表1所示,对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公式如下:FI=-0.764884FI-1+1.558783ITTT-1

(-3.761166) (3.859708)

(0.0131) (0.0119)

-1.605706TI+6.496405

(-7.848812) (7.923520)

(0.0005) (0.0005)

回归结果表明,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金融一体化程度本身滞后一期(FI-1)、贸易依存度(TI)以及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ITTT),且FI和FI-1以及TI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而和ITTT则呈正向变动关系。首先,为什么中国-东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呢?因为2000年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金融活动主要是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在各类投资中,区域之间的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较小,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之间的投资合作为主,而政府间的投资又往往表现为间隔性的投资,通常上一年的投资活动较大的时候,下一年的投资活动会相应减少,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第二,为什么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投资不一定直接体现为金融活动,也可能存在以基础设施换中国所需要的能源物资(如以高铁换大米)的功能性投资方式,另一方面,短期内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导致贸易占款过多,会抑制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当这种贸易并不体现为区域内部的贸易时,这种负作用更为明显;第三,为什么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呈正向变动关系呢?这是因为区域内部交易越频繁,金融结算活动也就更频繁,因此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上升。由此可见,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既存在正相关性,也存在负相关性,最后是正是负取决于区域外部的贸易比重和区域内部交易比重的大小变动情况。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和国际区域对比发现,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发展缓慢,或者说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的金融管制相对比较严格,金融开放程度不高,而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金融一体化程度主要受到金融一体化程度本身滞后一期、贸易依存度以及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的影响。

首先,由于中国-东盟的FDI以间隔性的合作投资为主,也就是说,上一年的投资活动较大的时候,下一年的投资活动会相应减少,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自身滞后一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其次,由于中国和东盟之间可能存在以基础设施换中国所需要的能源物资(如以高铁换大米)的功能性投资方式以及短期内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导致贸易占款过多,特别是当这种贸易并不体现为区域内部的贸易时,双边投资会受到较大的抑制,因此,金融一体化程度和贸易依存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第三,由于区域内部交易越频繁,区域内部的金融结算活动也更频繁,导致金融一体化程度上升,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程度和区内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额比重呈正向变动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和区域贸易之间存在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区域外部的贸易比重和区域内部贸易比重的大小变动情况。

针对中国-东盟区域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应该大力推动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放开金融管制,提高金融开放程度,并且建立有效的双边金融风险防御体系,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贸易额标准差变动
用Pro-Kin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对于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学关系和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谈数据的变化对方差、标准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