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增伟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渗透到传统媒体中。在“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等传统媒体已然迎来“新”时代,受众开始习惯用键盘鼠标浏览新闻,通过点击网络热点知晓天下事。在新闻产业的链条上,新的格局、方式和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媒体的思维。身处我国基层广电的县级电视台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限制,逐渐陷入发展滞后的困境。不过,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县级电视台既遭遇了发展的挑战,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电视行业带来的冲击已经很明显。电视观众收看节目不再依赖于电视机这一个终端,而是开始大量借助电脑和手机等其他终端设备。据央视委托零点公司2012年10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电脑收看过电视节目的观众比例达到46.61%,使用手机收看过电视节目的观众比例为21.61%,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新媒体通过“内容的无限性”和“传播的交互性”的天然优势,轻松打破了电视播出时长和时序的限制。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县级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和劣势也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闻报道时效性滞后。县级电视台播报一条新闻,受到制作环节和播出时长的限制,往往比网络播发新闻要迟。就拿尤溪电视台的新闻来说,往往同一条新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收到稿件后,编辑改完稿件、在新闻素材中截几个图片,马上就可以播发,而电视台通过稿件、视频、排播等环节之后,新闻播出推迟1~2天是常有的事情。
二是新闻缺乏互动性。多数县级电视台只是“例行公事”地播报新闻信息,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尤其是对于一些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更没有进一步挖掘有深度的新闻点。相比之下,新媒体则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让受众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三是新闻的传递方式和内容不够丰富。在县级电视台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在时间和内容上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可选择性,唯一的选择就是换台不看。对新媒体来说,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等进行自由选择,而且由于新媒体的海量新闻信息覆盖,其内容比电视台要丰富得多。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县级电视台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县级电视台要做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门面对。尽管县级电视台处在广电系统的最基层,但对于当地百姓而言,它仍然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的重要平台。例如尤溪县电视台,作为尤溪县对内外宣传的主流媒体,目前开办的节目有新闻资讯类节目《尤溪新闻》和民生类节目等10多个,自办节目和广告节目每天播出时长达4个多小时,全县40多万人口都能收看到尤溪台的自办节目。但是遗憾的是,和多数县级电视台一样,尤溪电视台大量的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节目通常在一次播出后就被放到资料库里,失去了多次传播的机会,信息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传播。而欣喜的是,新媒体的普遍应用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县级电视台虽然在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不如省级媒体、各大卫视,但县级电视台也有自身优势:一是本土性强。本土性使得其新闻内容在三农新闻、民生新闻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不容忽视,值得大力去发挥。二是公信力高。与海量、随意、低门槛播发的信息相比,电视台播发新闻有着严格的审核机制和专业的制作流程,新闻的可信度高。三是制度完善。县级电视台在新闻审核、人员管理、播出制度上长期都有着严格、完善的机制,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新闻的安全播出。当然,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尽管拥有再多的优势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积极运用新技术,与网络等新媒体互相融合,让新媒体本地化,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这样才能未来的媒体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近年来,不少县级电视台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新媒体本地化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谁就是百姓心中最权威最可信的。早在2006年,尤溪电视台就借助尤溪县政府网站这一平台,链接了《尤溪新闻》及其他自办节目。2013年,为满足受众要求,该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本台新闻门户网站,为受众提供要闻浏览、新闻点播等功能。而在此基础上,经过仔细地论证和研究,2014年1月,尤溪电视台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开通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全新的面貌与广大受众见面,在新媒体领域发出自己的声。此后,为了整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尤溪电视台作为一家县级电视台可谓是下足了工夫,并把打造最本地化的新媒体平台作为县级电视台拓展和前进的重要方向。
专人运作新媒体平台。尤溪电视台从记者编辑中抽调2名专职人员负责该台微博、微信平台的日常运作,满足本地百姓的网络信息需求。县域居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有两个群体特征。一是对身边发生的新闻存在极大的需求。二是对外部新闻需要了解重点、热点,不需要过于深入和细致。因此,2名专职人员每日通过对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央广网等全国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以及东南网、海都网、东快网、今日三明等省市新闻门户网站的“地毯式”浏览,选取社会热点、焦点新闻资讯,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同时,对于本土新闻资讯处理,并不是完全照搬电视播出的版本,而是挑选最新鲜、网友最关心、适合网络传播的新闻,经过网络编辑的重新编排,发布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并及时收集、反馈与网友的互动情况。同时,该台也要求要求每个记者都开通微博、微信。记者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扩大新闻来源,提高新闻敏感度,捕捉新闻热点,随时与身边人分享最新的信息。
多项举措助力新媒体平台。为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率、加强新闻报道的互动性、提高新闻工作的积极性,2014年2月,尤溪电视台首次在《尤溪新闻》的片尾贴出官方微博、微信的二维码,改变了《尤溪新闻》以往严肃、刻板的的形象。同时制定了《本台记者发布微博的奖励办法》。如在新闻拍摄现场,通过新浪微博实时发布报道性微博,@福建尤溪电视台,并得到“福建尤溪电视台”转发的、所发布的微博得到省市级媒体官方微博转发、评论及私信的,均给予一定奖励。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尤溪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挥了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
一是传播渠道更宽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由专人对节目资源进行统一处理和包装,通过“关键词”“要闻”“单图编辑”“多图编辑”等制作方式,进行多种形态的产品开发。因此,除了原有的新闻网站外,还通过微博、微信平台每日实时更新、发布本土的最新信息,使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传播。二是新闻来源更广了。在新闻线索来源方面,除了原有的电话、短信、网站留言等方式外,还有了微博、微信的新方式。不少年轻的记者,常常能在微博和微信中,发现和捕捉到新闻线索,给新闻报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三是受众互动更深了。可以经常在官方微博和微信中与受众展开话题讨论,例如,我们就“3•15”的消费陷阱话题展开讨论,得到了许多网民的关注,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四是节目形式更多了。电视台在日常新闻中,尤其是和本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中,开始引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上的信息,为受众提供就在身边的、新鲜出炉的“观点”。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县级电视台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电视台应抓住发展机遇,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积极“触网”开发“新媒体”节目。电视媒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制作模式,利用网络媒体丰富的内容,整合、开发出更精彩的新媒体节目。这方面,国内一些地方媒体已经有了一些实践。例如尤溪电视台《尤溪新闻》中的“媒体搜索”板块、义乌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百姓关注》节目中的“网友播报”板块、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攀讲网事》节目,还有《969随身听》节目中的《一网搜天下》板块、福建987私家车广播(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天天说》节目。这一类的节目还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官方微博等,与观众进行网上互动,让受众加入到节目话题的讨论中来,使电视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良性互动,增强电视的影响力。
培养“融合型”记者,打造新媒体采编队伍。新媒体时代“新”就体现在这是一个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受众需求多样,观点多元的时代。因此,“新”时代需要采编人员在采、写、编、播、网络技术运用等能力于一身。“新”时代记者不仅要为受众真实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还要做个网络达人,要有网络思维,如在内容制作上要注意适应网络的语境,符合网友的“胃口”。这样,才能达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1+1>2”的理想传播效果。
线上+线下的模式,尝试做电视领域的“OTO”。目前,不少县级电视台也在做家装购物、啤酒节、汽车团购销售等落地活动,主持人、编导、记者、摄像等各个岗位的工种走出演播室、与受众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和互动。例如,2014年6月14日,尤溪电视台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筹备,如期举办了“为爱向前冲——尤溪县首届大型公益相亲会”,当天,活动全程历时超过12个小时,吸引了数万人次到场。活动一共有1650名单身男女报名,当天成功约会的达到了150多对,现场成功牵手12对。电视台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在当地是史无前例的,相亲会成为了全城百姓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在这样大规模的活动中,就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让活动的效益更大化。比如,在活动前期的报名阶段,在微信、微博中开通专栏,与百姓进行互动交流,让更多人知道相亲会的存在。在活动举行期间,在微博、微信中开设“我在相亲会现场”等话题,发动网友晒出现场百态,讲述自己的相亲经历和感受,同时还收集群众对相亲会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民服务。活动结束后,进行“议题设置”,设置相关的话题讨论,引发人们对相亲这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的思考等等。这样做的成效体现在首先通过对新媒体的应用,电视新闻的来源更多了,形式也更丰富了,而且还非常贴近百姓、贴近实际。其次,新媒体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吸引更多“粉丝”加入到电视台的新媒体平台中。总之,电视台应该借用一切可能实现线下落地活动与线上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互动。
借助新媒体形式,创新盈利模式。只有节目创新,没有盈利创新是不行的。目前,不少县级电视媒体在对新媒体的应用上,仅仅是改变了传播方式,但并没有创新盈利模式,让新媒体节目和内容产生直接的效益。我们不应该忽视的一点是,县级电视台在当地除了是新闻媒体外,其实还是信息内容的供应商、视频生产商。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撑下,县级电视媒体或许可以尝试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内容进行二次甚至是多次加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利用不同的传播终端提供节目的“私人定制”,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实现新的效益。例如把最新新闻、交通信息、天气信息、商业信息等进行打包,提供给商务人士。
在各大卫视节目占据高收视份额,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县级电视台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无限的机遇。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也不失为县级电视台突破传统业务、开发新兴业务、扩大受众范围、拓宽市场空间提供了新方向,推动其在竞争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是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整合与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县级电视台也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