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杰
摘要:
我国历代的能臣谋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有奇才大略,有着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思维,范蠡就是这个特殊群体中一个典型而又独特的人物。随着学术界对范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范蠡是什么地方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范蠡籍贯的重新考释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范蠡的籍贯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这样评价范蠡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范蠡睿智的一生造就了他的传奇色彩:为国,他是一个奇谋兴国的良将;为商,他是三致千金而富甲天下的商圣;为人,他是察微知著的谋士智者。范蠡的奇谋妙策为现在人们从政、经商、知人善任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启迪。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范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关于范蠡是哪儿的人?他的籍贯到底在什么地方?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当前,在学术界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说范蠡乃“徐人”,二说范蠡乃是“楚宛三户人”。笔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系列专题研究。
一、范蠡应为“楚宛人”
从现存在历史文献和资料来看,“徐人”之说,仅见于《史记集解》引《列仙传》中曰:“蠡,徐人”。
王博先生信从其说,他认为:“范蠡,《太史公素王妙论》以为南阳人,《列仙传》说是徐人。徐人,有学者以为即是夏禹涂山氏的后裔,属夏文化的范围之内。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 年) ,吴灭徐, 范蠡此后可能先赴南阳宛地, 故有南阳人、宛人的说法。后又赴越,越乃夏后,与徐渊源颇深,故范蠡欲助越灭吴,以报灭国之仇。惟其有如此之动机,故助勾践灭吴后,能功成身退,浮于五湖。”[1]
王博先生此说, 仅据《列仙传》而推想范蠡为徐人, 似乎证据不足,略显牵强。而且调和这两种说, 认为范蠡先为徐人, 后为宛人。但据笔者考证, 范蠡在吴灭徐之后不久就来到了越国, 似乎没有充足和多余的时间把自己从“徐人”再转变为“宛人”;再者,王博先生又把范蠡二十余年深谋厉行之动机归系于遥远的夏代, 更是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材料可以证明, 令人无法明白。所以,如果依此为据而推想范蠡为徐人,就显得证据不足,欠缺推敲,必不为人们所接受。
然而,在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资料中,关于范蠡为“楚宛三户人”(即河南南阳人)的记载则较为可信。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秦相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仲春记·当染篇》中记道:“越王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句下高诱注:范蠡楚三户人也。
在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会稽典录》曰:“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又引《吴越春秋》云: “蠡字少伯, 乃楚宛三户人也。”
南朝刘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引《太史公素王妙论》曰:“蠡本南阳人。”
汉朝袁康的《越绝书·六卷》中云:“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按:“五”,钱培名《越绝书札记》疑为“三”之误。
《越绝书·七卷》中又云:“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
北魏郦道元的《水注经》卷三十一载:“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计黄巾贼至此祠,为范蠡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
魏起鹏先生据此认为, 即以“祠为故宅”可信, 故宅未必即籍贯所在地。范蠡籍贯以三户为是。[2]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路过南阳,在《南都行》中这样写道:“陶朱与五觳 (百里奚),名播天壤间。”可见早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多已知道范蠡是南阳人,是“楚宛三户人”。
二、“楚宛三户”在丹阳
史料和文献中虽然大量记载着范蠡关于“楚宛三户”的记载,但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楚宛三户”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楚宛即为楚国宛地,楚国今已不在,但依据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宛即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然而,范蠡籍贯南阳的说法有很多种,也有多处关于范蠡的历史遗迹,我们从历史文献和资料来看,大致可以知道,在南阳关于“楚宛三户”的学说,目前有淅川说、内乡说、宛城说、新野说、邓州说……
一是淅川学说。这里很早就有范蠡遗像出现,特别是在近几十年的开发过程事,丹江流域的考古新发现的“三户城”遗迹,使淅川本地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对应,就被人们认为是范蠡籍贯所在。
二是在南阳内乡县的菊潭公园内,有一块范蠡故里碑和为纪念范蠡而建的春秋城,使这里也成为范蠡遗迹之一,《明一统志》载:“三户城,在内乡县西南”,有学者认为这里范蠡故里所在。
三是在1995年,南阳市宛城区的瓦店乡界中村发现了一块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上书“古范蠡乡”,使这里成为范蠡故里的依据之一。
四是在南阳市宛城区的三十里屯,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记载,这里曾经建有范蠡祠和范蠡庙。
这几种关于范蠡籍贯的学说,都有依据所在,但“楚宛三户”究竟在哪里呢?依据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记载和相关资料,关于“三户”的记载就多达十余处,但“三户”到底在南阳什么地方呢?
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楚人南公曾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说虽然楚国只有三族(即楚国的屈、景、昭三大姓),但亡秦的必然是楚人。此后,历史的发展,果然应验了这个说法,秦朝最终真的被以项羽为代表的楚人推翻。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注经》中载道:“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故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戌也,春秋之三户矣”。由此可知,“三户”在丹水之北的古商密,因为有楚人的三王之族的庙堂,故曰三户。
而“三户”所在的丹阳是楚国早期的都城所在,即现在的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淅流域。从历史考古发掘来看,这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楚国文物,从而使这里成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当地这些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得出:“楚宛三户”中的“三户”是属宛而不在宛。
关于三户之地望,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先生曾说:“三户属宛而不在宛,在丹水以北的故商密,其地正在故之丹阳。丹阳为通称,三户为邑名。”[3]在多年以后,经过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之后,并结合淅川县发掘的地下资料,赵逵夫先生再次更加具体地指出:“丹阳其地,当在今河南省西南部丹水北边,丹淅二水之间。”[4]以明确自己对范蠡故居“三户”所在地的真实意思。
湖北省社科院的张正明先生经多年研究认为: 楚之鬻熊(商末周初) 的部众所聚居的丹阳, 就是公元前312 年秦楚大战之地的丹阳, 其地在豫西南, 位于丹水之阳。由丹阳向西北行, 入陕西之东南, 过武关, 越蓝关, 可到西伯姬昌所辖之地。鬻熊之子熊丽率部南徙, 以湖北南漳县西北部靠近谷城县边界的睢山一带作为新居。熊丽之孙熊绎(周成王之时) 所居之丹阳与荆山相近, 荆山在湖北的西部、睢山的南方。丹阳应在睢山与荆山之间, 蛮河中游近上游之处。[5]
而在淅川县的顺阳川,在南北朝时期曾先后涌现出以范晔、范缜等杰出的历史人物,这个家族是不是范蠡的后裔?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在翻阅《辞源》、《辞海》时,针对“三户”都有这样的解释:三户,地名,在今淅川县西北。
三、关于范蠡籍贯的其他学说
在南阳当地,对于范蠡籍贯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三户”也叫“三户里”,属楚宛邑和后来的“宛县”、“南阳县”“宛城区”管辖,即现在的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因为此地在东汉的时候也曾叫过“三公城”。
根据史料记载,“范蠡庙”在南阳府南三十里,汉末大将军司马范曾尝为立碑。明李贤编纂的《一统志》和《明嘉靖南阳府志》有关于范蠡故里及“范蠡庙”的记载,而且完全一致。直到清朝时,三十屯村还有“范蠡庙。”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的《河南通志》载明:“范大夫庙,在府南三十里,祀越大夫范蠡。”也验证了这一说话的可信度。
但这一说法,并不影响范蠡籍贯在丹阳之说,因为祭祀范蠡的宗祠和庙宇的建造,并不能证明范蠡就出生在此地。正如现在保留完好的“武侯祠”,虽然建在今天的南阳市,但诸葛亮本却并非真正的南阳人。那么范蠡庙建在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村,并不能说明范蠡就是出生在这里,只能证明后人并没有忘记范蠡,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此祭拜范蠡。加之没有更为确切地史料和考古发现,我们暂以认可较多的丹阳学说为准。
在关于范蠡籍贯的观点中,还有“宛橐或五户之虚”之说。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中记道:“范蠡,其始居楚地,生于宛橐或五户之虚。”橐,袋也,作为地名,现不知在何处。而“五户”应为“三户”之笔误,所以在新版《越绝书全译》就把“五户”译作“三户”。
根据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的记载,还有人说范蠡故里在今天的南阳市的邓州:
一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载道:“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己。故岁在金、穰……”从语法的规律上说,金、穰是地名,穰就是穰县,也就是今天的邓州市。
二说在《太平寰宇记》邓州穰县条载:“相接故名之,三户左氏传云:晋士蔑执 蛮子畀楚师于三户,即此地——范蠡祠即蠡之故宅也,蠡死,后三户人迄今祠之,今祠甚严”。由此说明,宋代时,邓州穰县有三户地名,有范蠡祠,并且“今祠甚严”,巍巍壮观,祠就是宅。
三说在《越绝书》卷六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范蠡是春秋末人,在《左传》中没有宛,只有申。战国末,申改为宛,几经楚、韩、秦占领,宛与春秋时的申范围已大不同,故“生于宛橐”不可靠,而生于“伍户之虚”相对可靠,以后又附会为三户。所说范蠡故里在楚五户,即今邓州市张村镇五户、范庄、斜庙一带。
还有学者认为范蠡本身就是“南阳人”。在西汉司马迁《太史公素妙论》载:“蠡本南阳人。”南朝宋裴因《史记集解》引其以为据。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具体方位。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秦昭襄王取韩地,置南阳郡……汉因之。领县三十六”。据考证,无论是春秋,还是秦、汉时期,今淅川县均在南阳郡辖区内,作为编纂国史的史官,为了节省笔墨,把范蠡籍贯确定为大政区南阳,而不说小政区是完全可以的。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知道:范蠡,字少伯,籍贯为三户邑,即故之丹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故属南阳郡,郡治在宛地,宛城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所以才有后来的宛令文种,得“遣吏谒奉”,又“驾车而往”,登门拜谒。
但不管范蠡在南阳何处,我们都认为他是“楚宛三户人”,即今天的河南南阳人。至于范蠡后来结交文种后迁移到了宛地,还是依旧住在“三户”之地,我们也不必再作深究。
【注释】
[1]王博.论黄帝四经产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3
[2]魏启鹏.范蠡及其天道观.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6
[3]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J].文史,1985,(25):223~234
[4]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
[5]张正明.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