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杰
2013年12月2日,BAE系统公司试飞员纳特·麦克佩斯驾驶着首架最新批次“台风”战斗机在位于英国兰开夏郡的沃顿生产厂首次升空,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飞行,标志着欧洲四国联合研制的“台风”在改进和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与现役“台风”相比,这架编号BS116的单座型战斗机按照最新批次的标准,实施了上百处改进,进一步完善了一些细微设计,旨在提升作战效能,并希望赢得潜在客户的青睐。目前,BAE系统公司并未透露更多的改进细节,但是与之相关的改进项目在近年来取得的进展,还是透露出一些性能特点。
项目发展一波三折
从第一架原型机(DA1)1994年3月首飞算起,“台风”已经在空中翱翔了20年,截至目前交付了400架,累计飞行时间已经超过20万小时。作为“台风”计划的成员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1998年达成了生产协议,总共将制造620架战斗机,同时按照3个批次不断改进和升级各项作战性能。
目前,批次1(Tranche 1)共计生产了148架,其中德国33架、意大利28架、西班牙19架、英国53架、奥地利15架。2004年12月14日,四国达成批次2(Tranche 2)生产协议,预计生产236架飞机,后来因沙特采购,最终产量增加到299架,其中德国79架、意大利47架、西班牙34架、英国67架、沙特72架。
受到军事需求变化和采购预算削减的影Ⅱ向,批次3(Tranche 3)生产合同的签署一再推迟。根据批次2的交付进度,英国空军将在2013年接收最后3架,为此英国国防部在2005年初表示,批次3的生产至少到2013年才能开始,届时作战环境和性能需求将发生变化,这一批次的生产合同只能在2007年后再作决定。直到2006年底,欧洲四国才开始考虑最新批次“台风”的相关改进和生产事宜,因此从研制周期来讲,批次3型的服役时间大约推迟10年,最早不会超过2015年。
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债务负担,难以承担欧洲战斗机协议中剩余的236架的采购预算。在这一背景下,“台风”的改进计划步履维艰,直接导致批次3采购合同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困局。更令欧洲战斗机公司担忧的是,“台风”可能会因此在印度空军多用途中型战斗机(MMRCA)计划的投标中失去竞争力。
为此,欧洲四国在2009年4月就联合定购236架“台风”举行磋商。然而,军事预算捉襟见肘的英国政府在最后时刻实施否决,致使谈判搁浅。之后,德国总理默克尔致电时任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希望英国能顾全大局。英国在伙伴国苦口婆心的劝导下转变态度,批次3的生产计划起死回生。
同年7月31日,欧洲四国鉴于各国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最终不得不达成了一个折衷方案,决定将批次3采购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签署了价值90亿欧元的批次3A采购合同,总共生产112架,其中英国40架、德国30架、意大利21架、西班牙21架。各国代表决定,剩余的124架批次3B采购合同将在2011年另行讨论和确定。
在苦等多年之后,欧洲战斗机公司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正式着手实施批次3改进项目。在升级过程中,该公司采取了“小步快跑”策略,先是利用针对批次2的第一阶段增强(P1E)计划作为批次3型的标准,接着又为其量身定制了第二阶段增强(P2E)计划,逐步提升“台风”的作战效能。
与此同时,欧洲战斗机公司在2011年6月开幕的巴黎航展上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台风2020”概念,不仅涵盖了上述改进计划中的一些具体方案,甚至还包括保形油箱、前缘边条和推力矢量等改进设想,初步勾勒出“台风”后续改进的蓝图。
多项改进陆续实施
与前两个批次相比,此次首飞的批次3“台风”在外观上几乎别无二致,只是对机身表面进行了一些优化,以适应于安装保形油箱。该机的主要改进集中在机体内部,广泛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设备,力求在未来空战中获得更多优势。例如,为换装新型电子扫描雷达,在机头部位设计了一个新的内部结构,以满足新型雷达所需的布线、电源、冷却和电子设备安装。
批次3“台风”在机翼内部增加了应急放油系统。在紧急情况下,通常“台风”必须及时返回基地时,飞行员可以启动应急放油系统,借助油泵将油箱内的燃油输送到应急放油总管,快速泄放掉机内大部分燃料。这样,该机可以在携带外挂武器的情况下,将重量降低到最大允许着陆重量以便着陆。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却是“台风”以前所不具备的,而加装应急放油系统不仅必须采用各自独立的两套系统,以保持飞机在放油过程中的横向稳定,还要设置一个最少油量的自动关断活门,保证“台风”有足够的燃料安全着陆。更重要的是,飞行员在放油过程中可以随时关闭系统,并且在放油时不能存在起火的危险。
新一代“台风”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光纤武器总线,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用光收发器替代电收发器,具备了高速数据网络能力,能够在恶劣电磁环境下,为各种机载武器和外挂设备提供高速、高可靠性数据传输,同时可以满足语音和视频等大量数据传输的要求。
塞莱克斯·伽利略公司按照“禁卫军”(Praetorlan)项目,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了“台风”的防御辅助子系统(DASS)。DASS由雷达告警接收机、导弹逼近告警器、激光告警系统、翼尖主动电子干扰舱和拖曳式诱饵等组成,可自动响应单个或多个威胁,对其进行优先次序评定,及时实施电子干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平台的生存能力。
欧洲战斗机公司选定诺格公司为批次3“台风”提供性能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卫星导航系统。两种系统均基于高精度光纤陀螺技术,采用抗干扰天线系统和可选的防伪模块架构,实现优势互补。而且,GPS可以支持未来所需的数字地图和直驱显示器等增强功能,后者是一种能够直接控制飞机多功能显示器的图形处理器,以提高飞机航电设备的集成度。endprint
批次3“台风”的另一变化是可以选择安装保形油箱。BAE系统公司介绍,考虑加装两个1500升保形油箱,目前已经完成了气动模型风洞试验。“台风”一旦采用保形油箱,可在不占用挂架的情况下增大载油量,并且比外挂副油箱阻力小得多,实现更大作战半径和更长续航时间。同时腾出了两个机翼下外挂点,可以携带更多武器。
目前,欧洲四国中只有英国空军对加装保形油箱情有独钟,从出口市场看,阿联酋空军似乎也对此表示出浓厚兴趣。在2013年11月的迪拜航展上,BAE系统公司为了讨好中东买家,不惜重金在现场醒目位置搭建了一个展台,专门展出了一个“台风”全尺寸模型,与两年前公布想象图如出一辙,其突出特征就是在机身两侧加装了保形油箱。
新型雷达即将测试
批次3“台风”的最重要改进是计划在两年内开始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目前,“台风”依然装备着ECR-90“捕手”(Captor)雷达。这是一种第三代连续波x波段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可在130千米外截获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并且通过改进初步具备了空对地攻击能力。然而,“台风”倘若继续装备机械扫描雷达,将无法适应未来远程多目标交战和精确对地攻击等多用途任务,甚至决定了“台风”能否在国际战斗机市场上吸引潜在用户的关注。
早在2007年,印度空军在启动MMRCA计划时就明确无误地将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列为标准配置。作为参与投标的机型之一,“台风”如果没有与竞争对手技术相当的AESA技术,势必败北。因此,在洛马、波音和达索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竞争方案的情况下,发展一种AESA雷达成为“台风”提升作战性能和扩大出口的一个必然选择。
早在2002年4月,欧洲雷达公司就着手实施一个“凯撒”(CAESAR)技术验证项目,尝试在“捕手”雷达基础上换装AESA天线,并在2007-2009年间进行了装机测试。2010年7月,欧洲战斗机公司和欧洲雷达公司在范堡罗国际航展上联合宣布,正式启动“电子捕手”(CAP-TOR-E)雷达全尺寸样机的研制,将在2015年正式配备“台风”。然而受到资金制约,直到2011年6月22日,欧洲四国才就共同投资新型雷达项目达成一致意见。
为了节约成本,欧洲雷达公司决定继续保留目前“捕手”雷达的接收栅激励器、天线控制部件、发射机辅助部件和后端处理器,主要研制一种新型相控阵天线。目前,该公司并未透露新型天线阵列的技术细节,但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新型雷达将显著增加空对空和空对地探测距离,并具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地图测绘功能,还具备电子防御措施。
由于“台风”雷达罩的空间充裕,“电子捕手”的相控阵
天线明显大于当前的竞争对手,估计采用了1100多个发射/接收模块,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新型雷达采用了塞莱克斯·伽利略公司研制的“斜盘复位”技术,通过转动天线阵面来获得更宽的扫描范围,将视场增加到±100°。这一设计大大拓宽了“台风”的观察视野,能够随时关注到空中态势的变化,有效减小了雷达盲区,可以更好地探测、发现和持续跟踪目标。从作战生存力来看,“电子捕手”还可以显著降低被敌方探测到的概率,明显提高飞行员的任务成功率。
根据计划,“电子捕手”雷达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首次测试飞行。如果各项性能达到设计要求,预计在2015年正式装备“台风”。可以预见,“台风”通过换装“电子捕手”雷达,再加上13个外挂点上混合挂装各种用途先进武器,期待借助多用途能力,扩大在国际战斗机市场上份额。
按照P2E计划,批次3型将在今后几年内陆续配备“风暴之影”(stormShadow)和“金牛座”(Taums)防区外导弹,并将如期引入“流星”(Meteor)超视距空空导弹和“硫磺石”(Brimstone)空地导弹。目前,各项武器集成试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随着BS116号战斗机的如期升空,欧洲四国订购的112架批次3“台风”已经步入生产阶段,从今年开始陆续交付。然而,原定于2011年签署的批次3B采购合同依然遥遥无期,接二连三传来各种不利消息。
2010年7月21日,意大利国防部长在范堡罗航展上宣布,意大利将放弃购买25架批次3B“台风”的计划。一年后,德国也表示不再采购剩余38架战斗机,英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表示了类似的想法。这样看来,批次3B“台风”的生产前景并不乐观。剩余124架采购计划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出口市场,以避免原定生产数量削减导致对欧洲战斗机公司做出相应补偿。
然而,“台风”近年来的外销之路并不顺利。2011年12月,该机在与F-35竞争日本航空自卫队F-X计划中失败,随后在瑞士空军的新一代战斗机换装中意外地败给了“下一代鹰狮”(Gripen NG)。2012年1月,“台风”又在印度空军MMRCA计划竞争中输给了“阵风”。
庆幸的是,阿曼与BAE系统公司在2012年12月21日签署了合同,将采购12架批次3“台风”,从而成为第七家“台风”用户。按照合同,这些战斗机在交付后,将在未来合适时机改装“电子捕手”雷达。
2013年10月,卡希迪安公司在首尔航展上表示,批次3“台风”在与F-35A的竞争中仍然有机会获胜,认为隐身只是战斗机的一个要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度乐观地认为“台风”将与F-35分享F-X3计划。遗憾的是,韩国空军最后还是选择F-35A,令“台风”黯然神伤。
最让BAE系统公司感到无语的是阿联酋空军的节外生枝。此前,阿联酋在采购60架“阵风”的条件上无法与法国达成一致,转而请求英国让“台风”参与其战斗机升级竞标。为此,欧洲战斗机公司通过英国政府在2011年10月17日向阿联酋的官员们提交了一份关于“台风”的正式简报,并在第一时间为阿联酋空军量身定制了最先进的“台风”配置方案。
时隔两年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中东之旅的返程途中临时改变行程,于第13届航展开幕前一天突然到访迪拜,与阿联酋政府官员进行了会晤,强调了传统的友好关系,意在为“台风”获得订单助一臂之力。然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让“台风”再次时运不济。近日,阿联酋空军表示不再考虑“台风”,转而考虑采购30架F-16 Block 61战斗机,正在准备与洛马公司谈判相关细节。
“台风”近年来在国际战斗机市场上屡败而归。面对波音和达索,欧洲战斗机公司能否在巴林、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国采购计划中占得上风,目前还是未知数,而原本期待的马来西亚空军的米格-29N战斗机换装计划,也因马来西亚囊中羞涩而考虑转为租赁模式,使得萨伯公司有可能后来居上。
据相关机构估计,“台风”生产线只能维持到2018年。从目前来看,这一估计似平有些武断,但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战斗机市场留给“台风”的空间的确十分有限。随着最新批次战斗机的呼啸升空,“台风”家族能否人丁兴旺,前途未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