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殷+南木
战斗时,德军仿佛机器人
自从有了战争,士兵就不得不与睡意作斗争,有时一个扛不住,就会造成可怕后果。1937年,一种名为“甲基安非他明”的神经兴奋剂(就是今天人人喊打的毒品“冰毒”)出现,这种药可以令服用者精神亢奋,对周围的环境更加警觉,据说健康人服用后还能数天不吃不睡,仍神采奕奕。
甲基安非他明的出现引起了军方注意,希特勒了解了此药的效果后立刻决定大量生产并供德国士兵服用。2003年,德国曾出版了一本名为《“速度”纳粹》的书,称德军士兵服用甲基安非他明后,作战速度快了许多,后来人们干脆将此药称为“速度”。
二战时,凡是和德军交过手的人都惊讶于他们仿佛不知疲倦,跟在装甲车后面一走就是一整天,到达目的地不用休息就能立刻投入战斗,好像一架架机器人。德国《明镜》周刊也曾刊登过一系列二战回忆文章,其中就有一篇专门讲述希特勒如何强迫自己的士兵服用甲基安非他明。
当时负责生产这种药物的是柏林一家公司。在1939年4-12月这段时间里,这家公司共向纳粹陆军和空军提供了2900万片代码为“OBM”的药物。德军最高司令部下令,包括公司员工在内的所有知情人都要对此事保密,否则格杀勿论。
希特勤的“神奇药丸”
随着战争的深入,希特勒发现甲基安非他明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医生告诉他,此药用多了会让人体产生抗药性,需要的剂量必须越来越大,希特勒遂决定以海洛因为主,研制一种新型兴奋剂,并首先在集中营里拿犯人做试验。
据称,这项名为“D -IX试验”的秘密工程始于1944年,试验地点是臭名昭著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当时,集中营的工作人员看到18名囚犯每天都沿着一个半圆形的广场跑步,每个人都背着重达20公斤的背包。当时的医疗记录显示,几名参加试验的人每天即使只短暂地休息两三次,仍然感觉良好。有一份记录写道:服用药物后,试验者的睡眠时间大大减少,这对提高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
1944年3月,纳粹领导人下令批量生产“D-IX”。然而,这种药物并没有分发下去,因为盟军在1944年冬季和1945年春季发动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纳粹政府迅速垮台,希特勒自杀,他的“神奇药丸”美梦也最终破灭。
这是一把“双刃剑”
纳粹军队的“神药”同样引起了盟军的兴趣,英军率先展开军用兴奋剂的研究。
实际上,英国皇家海军早在几百年前就有开战前借助外力刺激士兵精神的做法,不过那时他们用的不是药,而是朗姆酒。然而,从酒向兴奋剂的“进化”过程并不顺利,英军的试验大都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尽管如此,英国政府仍然开始向担负特殊任务的士兵们分发“不睡药片”安非他明。
据老兵回忆,这种药片最初于1941年在英军中出现,服用者多为潜艇瞭望哨、远程战略轰炸机飞行员等需要长时间保持清醒与高度注意力的士兵。英军高层还注意到,安非他明不仅可令服用者不眠不休,还能强化他们的作战意志和士气。于是,安非他明开始从海军、空军扩散到陆军。
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下令采购了大量安非他明药片供士兵“有限制地服用”,即每天最多服用20毫克,连续服用不得超过5天。不过对普通人来说,这已经是超大剂量了,服药后的士兵们虽然斗志昂扬,但也有人兴奋过了头,甚至酿成误伤友军的事件。
面对“不睡药片”的效果,英军爱恨交织。英国空军部在1943年的一份小册子中承认,“任何服用安非他明的人都会感到自己能够完全掌控局势,能够不眠不休、连续数天出色地执行任务。但实际上,他会在药物影响下犯各种错误。”
不过,英军并未叫停“不睡药片”的服用。据第8集团军一名参战老兵回忆,每次战斗前,上级都要发一种“抗破伤风药片”或“抗疟疾药片”,吃完后会感到身体更强壮、行动更迅捷、信心更充沛、时间过得更快,但本应被防治的破伤风和虐疾却没能防住。
不吃药,那就别想晋升
美军也在战争中使用过“不睡药片”(他们称之为“精力药片”),不过与英军一样,服用过的士兵都被要求保密。有传言称,美军飞行员一度曾将“精力药片”当作必需品,如果有谁在执行远距离作战任务时拒绝服用,他的“晋升希望将变得非常渺茫”。
这些药其实与毒品无异,士兵们奉命服用相当于“奉旨吸毒”,短期内虽可获得理想效果,潜在危害却相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