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始建于1881年。乐团的创始源于亨利·李·海金森(Henry Lee Higginson)的梦想——在故乡波士顿创办一个伟大和永久性的交响乐团 。这位集内战退伍军人、商人和慈善家多重身份的人物曾在1991年3月波士顿的一份报纸上这样宣布自己的计划:“波士顿交响乐团将是一个完整的且将永续存在的大型交响乐团,它将以普通市民负担得起的票价,为市民提供最好的音乐。”乐团的第一个乐季共二十场音乐会,整个乐季的套票仅为五到十美元,单场音乐会则为二十五美分到七十五美分不等。在乐团最初成立的许多年中,海金森是乐团财政的唯一支持者,尽管刚开始的每年都有财务赤字,海金森仍坚持聘请最好的指挥。
乐团的德奥时代
1881至1918年之间,乐团的前六任指挥都是由海金森钦点的。这位曾在维也纳学习过音乐的爱乐人是德奥传统的拥护者。乐团的前六任指挥都来自欧洲,也因此为乐团打下了深厚的德奥根基。
乐团的第一任指挥乔治·亨舍尔(George Henschel)在柏林学习音乐,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男中音,以其富有戏剧性的演唱风格而著称。他与勃拉姆斯相识于1874年,两者私交甚好。亨舍尔离开欧洲抵达波士顿后,仍与勃拉姆斯保有书信往来。在刚接手乐团时,亨舍尔颇具创意地重新设计了乐团的座位图,并将图纸寄给勃拉姆斯。1881年10月22日,乐团的首场音乐会在波士顿音乐厅举办。在只有短短二十场音乐会的第一个音乐季里,乐团就吸引了超过八万名观众。
亨舍尔的继任者威廉·格里克(Wilhelm Gericke)出生于奥地利。海金森在维也纳听了一场格里克指挥的音乐会后,便盛邀其担任乐团的第二任音乐总监。格里克分别在1884年到1889年以及1898年到1906年两度执掌波士顿交响乐团。在第一个任期里,格里克将轻音乐彻底从乐团的演出曲目中剔除,并延长了排练的时间,雇佣了更多国外的乐手。在他的带领下,乐团的演出水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亚瑟·尼基什(Arthur Nikisch)从格里克手里接过指挥棒时年仅三十三岁,这位匈牙利出生的指挥是从莱比锡歌剧院里冉冉升起的新星。尼基什深受瓦格纳和塞德尔的影响,他的个人魅力甚至让柴科夫斯基发出这样的感叹:“尼基什不是在指挥,而像是在表演魔术。”奥地利出生的埃米尔·保尔(Emil Paul)是下一任音乐总监。与尼基什一样,保尔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保尔特别热衷演释勃拉姆斯的音乐,而在当时,勃拉姆斯的音乐属于“新音乐”,就如同今日的当代音乐一般,需要花费气力让听众接受。1898年,格里克重返乐团。
在格里克二度离任后,传奇指挥卡尔·穆克(Karl Muck)登场。穆克也于1906到1908年以及1912到1918年两度指挥乐团。在钦定穆克为格里克的继任者之前,放在海金森面前的是一份包括二十五人的候选名单,名单中包括马勒、门格尔贝格、里赫特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海金森最终选择了穆克。当时的穆克是柏林皇家歌剧院的指挥,在海金森的努力下,德国皇帝终于允许穆克辞去在柏林皇家歌剧院的职位,来到波士顿交响乐团。穆克扩充了乐团的曲目,加入了更多他在欧洲演奏的德国音乐和歌剧选段,并将德国式的严谨注入乐团,使得乐团的演出水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穆克的两度任期之间执掌乐团的是马克斯·菲德勒(Max Fiedler)。菲德勒被乐界称为“灵活的演释者”,他在1909年带领乐团演奏了潘德雷茨基的大型交响乐《帕蒂塔》。
穆克在他的第二度任期内带领乐团进行了第一次跨美国大陆巡演,之后更推动乐团成为首支参与商业录音的乐团。海金森曾对穆克作出如下评价,称其为他见过的“最刻苦、最有忍耐度和最能干的指挥”。然而1918年5月,穆克因其亲德倾向,被关进了监狱。当时已经筋疲力尽且已八十三岁高龄的海金森最终决定将乐团交给新成立的董事会管理。而这次转折也标志着乐团德奥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法国吹来的清风。
乐团的法国时代
乐团的董事会成员花费了几个月的功夫在英格兰、意大利和法国寻找着穆克的接班人。直到1918年9月,在新乐季开始前的几周,乐团的第七任指挥才得以确认——出生在巴黎的作曲兼指挥家亨利·拉博(Henri Rabaud)。拉博的继任标志着乐团开启了“法国时代”,在其一年后上任的皮埃尔·蒙特(Pierre Monteux)更被誉为“勇敢的法国人”。蒙特接手乐团时,乐团处于低潮。随同穆克离开乐团的还有二十四位德国乐手,乐团的士气相当低落。在蒙特的带领下,乐团经历了一个转型和重建的过程。他接手后的第一个乐季,乐团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编制。蒙特将乐团的音色训练得精致而优雅,并将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新作品带入了乐团。
1924年,俄罗斯出生的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成为了乐团的第九任指挥。库谢维茨基的音乐造诣让他成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巨匠。在他七十七年的人生中,他在作曲、指挥、音乐出版、录音、委约新作品和代表音乐家权利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在他的带领下,波士顿交响乐团迎来了黄金年代,一跃成为真正世界级的交响乐团。首先,库谢维茨基极大地提升了乐团的知名度。1926年,当库谢维茨基带领乐团在NBC广播举办现场音乐会时,有超过一百万听众收听了那场音乐会,之后在他的带领下,乐团定期举办广播音乐会;其次,在他的推动下,乐团开始了每年夏天在坦格尔伍德的驻场演出,并在那里创办了伯克希尔音乐中心(如今的坦格尔伍德音乐中心),直至今日,坦格尔伍德的夏季音乐节仍是乐团的一个传统,并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音乐节之一;最后,在延续法国传统的同时,库谢维茨基还给乐团注入了俄罗斯元素,令乐团对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如数家珍。此外,他还建立了委约制度,为乐团委约了不少新作品,包括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四交响曲》、格什温的《第二钢琴狂想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等。
1949年,库谢维茨基离任之际曾推荐伯恩斯坦作为他的继任人。然而乐团似乎有意延续法国传统,将指挥台留给了法国人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明希将更多的法国音乐引进乐团的曲库,并成为了乐团历史上最受喜爱的指挥之一。明希1933年前的音乐生涯在德国度过,之后又在巴黎与众多知名乐团合作,因此他对德国和法国的音乐传统都了然于胸。他的开创之举在于1952年带领乐团赴欧洲巡演以及在1956年让波士顿交响乐团成为首个远赴苏联演出的美国乐团。在他的领导下,乐团还在1949至1953年期间为胜利唱片公司录制了一系列的唱片。
小泽征尔的“全球”时代
1962年,埃里希·莱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接替明希担任音乐总监一职。奥地利出生的莱因斯多夫以及他之后的继任者、德国出生的斯坦伯格(William Steinberg)似乎暗示着乐团又走回了德奥传统的老路。莱因斯多夫是乐团历任指挥中唯一有过参军经历的。在乐团的七年间,他将对技术的精准要求重新加强,并建立了波士顿室内乐团,其目的都在于“不断接近伟大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斯坦伯格是巴勒斯坦乐团(即如今的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创始人,他曾是托斯卡尼尼在NBC交响乐团的助手。斯坦伯格在继任莱因斯多夫后,因身体状况不好,再加上身兼多职(他同时担任匹兹堡水牛城交响乐队的音乐总监),并未对乐团做出太大贡献;因其常年生病,乐团的艺术水准也受到影响。在斯坦伯格退休后,乐团曾试图邀请科林·戴维斯,戴维斯因家庭原因无法从英格兰搬到波士顿,但他愿意担任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后来,伯恩斯坦为乐团推荐了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但是当年的他年仅二十八岁,未得到乐团团员的支持。最终,乐团选择了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当乐团在德奥和法国风格中摇摆不定时,兼容并蓄的小泽征尔也许正是最佳人选。
小泽征尔成为了乐团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指挥,1973年接过了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棒的他,直到2002年才退休。在他的带领下,乐团开启了一个新的“全球时代——音乐成为了挣脱地域和种族限制的全球语言”。小泽征尔出生在中国东北沈阳,父母均为日本人。小泽征尔幼时跟随晚年的斋藤秀雄在日本学习音乐。在法国获得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首奖后,小泽征尔先后做过卡拉扬以及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受到两位大师的言传身教。在到波士顿交响乐团之前,他已经和芝加哥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等有过合作。他指挥的音乐风格细腻感人且热情洋溢,他对于德奥和法国传统的理解以及跟随美国指挥的经历让其能很好地融合各种风格,他个人在亚洲和西方的生活经历也帮助乐团跃上更广阔的舞台。在他的推动下,乐团的舞台延伸到了全球。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波士顿交响乐团在1979年成为了中美建交后到中国巡演的第一支美国乐团。
新世纪的乐团
在告别了二十八年的小泽征尔时代后,2004年乐团终于迎来了第一位美国本土出生的指挥詹姆斯·莱文(James Levine)。莱文以其在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而著称,他出生于辛辛那提的一个音乐世家,十岁时便与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门德尔松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莱文竭力丰富乐团的曲目库,他让乐团的排练时间更为灵活,以便乐团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新曲目上。在他的努力下,乐团为纪念建团一百二十五周年委约了不少新作,特别是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乐团更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波士顿交响乐团古典系列”,发行了一系列的现场录音。莱文带领的乐团在演出质量和曲目库扩充上都受到了乐评界的认同。然而,过去几年莱文一直面临着身体状况的挑战,2011年9月,他不得不辞去了乐团的职位。
2014年,乐团即将迎来最新一任音乐总监——安德里斯·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这位拉脱维亚出生的指挥年仅三十六岁,也出生于音乐世家,母亲创建了拉脱维亚第一个早期音乐乐团,父亲是合唱团指挥、大提琴手和老师。尼尔森斯小时候学过钢琴和小号,甚至在母亲的乐团里唱过低男中音,他的指挥生涯则始于在圣彼得堡跟随亚历山大·蒂托夫学习。
尼尔森斯能够在国际指挥舞台上崭露头角,杨松斯是头号幕后功臣。2002年,尼尔森斯开始跟随杨松斯学习,2003年便成为了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团的首席指挥。2006年,尼尔森斯到了德国,担任德国西北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在过去的几年,他的指挥事业主要集中于欧洲,合作过的乐团包括BBC爱乐乐团、伯明翰交响乐团等。他在美国的首次亮相是在2009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了歌剧《图兰朵》。
尼尔森斯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缘分始于2011年。当时,莱文因病无法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会,尼尔森斯临时替指,获得乐团的认可。2012年,乐团邀请他成为坦格尔伍德音乐节的客座指挥。2013年1月,尼尔森斯首次在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厅指挥了乐团的演出。5月,乐团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委任他为乐团的“候任音乐总监”。尼尔森斯将在2014-2015音乐季成为乐团的第十五任音乐总监,带领乐团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