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祯
一说到波兰音乐,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位音乐家——肖邦。肖邦是家喻户晓的大音乐家。那么,波兰除了肖邦还有别的音乐家吗?或许很少有人会说出维尼亚夫斯基或者席曼诺夫斯基的名字,几乎所有波兰的音乐家都被肖邦这颗明星耀眼的光芒遮掩了。
今天,我想谈谈两位被遗忘的波兰作曲家:多布尔津斯基及莱塞尔。虽然他们的国籍一样,但却分属两个不同时代,音乐风格也有些不同。
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先谈莱塞尔。
莱塞尔(Franciszek Lessel,1780-1838),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1780年出生于华沙。父亲是波希米亚人,出生于现在德国的Eula,也是一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和教师,1780年因受雇于波兰王子萨托里斯基(Czartoryski)而移居华沙附近的Pulawy,所以莱塞尔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其音乐启蒙教育受之于他父亲。
由于不清楚将来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莱塞尔于1799年十九岁时去维也纳进一步深造。他先进了维也纳工学院,获得建筑学位。同时,他并没有忽视音乐方面的发展。最终,他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奥地利大音乐家海顿的注意。海顿收他为学生,教他交响乐、室内乐和声乐作品的作曲技巧,还把莱塞尔介绍给贝多芬、凯鲁比尼、克莱门蒂等住在维也纳的大音乐家。海顿和莱塞尔的友谊以及师生关系保持了整整十年,直到海顿在1809年去世,莱塞尔才离开维也纳回到波兰。
1810年1月4日,莱塞尔在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举行钢琴演奏会。接着,1810年3月3日,他又在华沙国家剧院举行演奏会,首演他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4号),这是第一次公开上演的波兰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音乐舆论界对他的作品和演奏好评如潮,有一则评论说:“他的演奏和作品,不但使人吃惊,而且也赢得公众的喝彩……他的钢琴演奏技术可与大师相比……他追求的是最高尚的艺术境界。”约瑟夫·艾尔斯纳(Józef Elsner,1769-1854)——当时华沙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也是肖邦和我下面要谈的那位多布尔津斯基的钢琴老师——听见莱塞尔的钢琴作品时,把莱塞尔称作是一位“坦诚真率的作曲家”。
后来,莱塞尔回到维也纳,开了一场演奏“音乐玻璃杯”(musical glasses)的音乐会。当时,用音乐玻璃杯演奏曾经流行过一阵子,据说有一百多位作曲家为这种乐器作过曲,其中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等。
不久,据说是由于“某种不幸的个人遭遇”(A personal tragedy,见《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莱塞尔于1822年放弃了音乐事业,去乌滕堡(Württemburg)玛利亚公爵夫人的庄园当主管。1836年,他成了波兰首都附近马里蒙(Marymont)地区农村学校的视察员。1837年,莱塞尔转去皮阿德尔可夫(Piotrków)任职,直至1838年12月26日在该地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莱塞尔的主要作品是器乐曲。他写过五部交响曲,还有不少室内乐、钢琴独奏曲、钢琴伴奏的歌曲等等,人们把莱塞尔视为波兰钢琴伴奏歌曲的创始人。莱塞尔比肖邦早出生二十年,早去世十一年,所以是属于古典主义后期的一位作曲家,是肖邦的前辈。他的音乐受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很大,是古典主义风格发展的极致。他的音乐结构整齐、简洁,风格明快、悦耳,注重旋律,曲调高贵而华丽。慢板乐章抒情而具歌唱性,已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莱塞尔音乐中常用波兰民族音乐的旋律,很有波兰特色。
莱塞尔与肖邦不认识,因为肖邦十二岁时,莱塞尔已经退出音乐界。但是,肖邦一定听过莱塞尔的那部钢琴协奏曲和一些室内乐作品的演奏,因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莱塞尔的作品时常在华沙演出,所以,肖邦一定多少受到莱塞尔音乐的影响。
另一位波兰音乐家多布尔津斯基
(Ignacy Feliks Dobrzyński,1807-1867),比莱塞尔晚出生二十七年,所以是属于后一辈的波兰作曲家。他1807年2月25日出生于波兰佛里尼亚省的罗曼诺夫(Romanów, Volhynia)。他父亲同样是位作曲家,曾在罗曼诺夫公爵依林斯基领地的教堂任唱诗班指挥,小多布尔津斯基的早期音乐教育就是来自他的父亲。
多布尔津斯基的音乐天才很早就显示出来,在家乡时,他被人称为钢琴“天才儿童”。1825年,多布尔津斯基十八岁,他去华沙,当了上面提到过的艾尔斯纳的私人学生。他把他十七岁时作的两首曲子拿给老师艾尔斯纳看,一首是《D大调音乐会序曲》(作品第1号),另一首是《降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2号)。以要求严格出名的艾尔斯纳看到这些成熟的作品大为惊奇,第二年就介绍他进华沙音乐专科学校当他的作曲学生。同年,肖邦也进了这所学校跟艾尔斯纳学习,于是多布尔津斯基就和肖邦成了同班同学,肖邦比多布尔津斯基小三岁。在学校,艾尔斯纳给这两位学生的评价几乎一模一样:对多布尔津斯基的评语是“有非同寻常的才能”,对肖邦的则是“有超群出众的才能”。1827年,艾尔斯纳为多布尔津斯基在华沙组织了一场音乐会,让他指挥演出他自己十七岁时写的那首《D大调音乐会序曲》。
多布尔津斯基与肖邦不同,他除了钢琴曲以外,也写交响曲和室内乐。他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15号)在维也纳作曲比赛上得过奖。1939年,门德尔松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演出过这部交响曲。多布尔津斯基的歌曲在波兰和其他欧洲国家也很流行。
十九世纪上半叶,室内乐这种音乐形式在波兰还不是很流行,但多布尔津斯基却写了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7、8和13号)、一首钢琴三重奏(作品第17号)、两首弦乐五重奏(作品第20、40号)和一首六重奏(作品39号)。这些作品不但在华沙很受欢迎,而且也得到柏林音乐界的赞赏。1867年10月9日,多布尔津斯基在华沙去世。
关于唱片,我有五首莱塞尔作品:一首钢琴协奏曲、一首三重奏和三首管乐重奏曲。我有九首多布尔津斯基的作品:五首夜曲、一首二重奏、一首钢琴协奏曲和一首弦乐四重奏。以上这些乐曲都收在我的五张唱片上。
第一张唱片就是那四张一套、荷兰Brilliant Classics公司2003年出品的唱片中的一张。这套唱片有个总标题《十九世纪夜曲之艺术》,其中最后一张唱片中收有多布尔津斯基的五首夜曲。
第二张唱片是莱塞尔和多布尔津斯基的两首钢琴协奏曲,是波兰Narodowy Instytut Fryderyka Chopina公司2011年的产品,由英国钢琴家霍华德·雪里(Howard Shelley)担任钢琴独奏,Sinfonia Varsovia乐队协奏。
1)莱塞尔《C大调钢琴协奏曲》
(作品第14号)
2)多布尔津斯基《降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2号)
莱塞尔的这部协奏曲风格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协奏曲很像,基本上还是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柔板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很强,已有肖邦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子。
至于多布尔津斯基的那首钢琴协奏曲,初听之下,其风格与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实在太像了。再仔细研究一下,发现多布尔津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写于1824年他十七岁时,那时他还没有跟艾尔斯纳学习钢琴或作曲。而肖邦的两首协奏曲则要到1830年肖邦二十岁时才写成,比多布尔津斯基的那首协奏曲晚六年。看来,在钢琴协奏曲上,肖邦受了他同学作品很大的影响。
第三张唱片是莱塞尔的三首管乐六重奏,由德国单簧管演奏家克洛克Consortium Classicum乐队中的六位管乐家演奏,是德国MDG公司2008年的产品:
1)降E大调第四管乐六重奏
2)降E大调第三管乐六重奏
3)降E大调第一管乐六重奏
这几首曲子明显的受到海顿和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影响,相当轻松、悦耳。另一方面,差不多每部七重奏中都明显采用了波兰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的曲调,波兰风味极其浓重。
波兰1795年开始被俄国等邻国统治了一百多年之久,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恢复独立和主权。在此期间,波兰知识分子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反对俄国沙皇的统治,比如多布尔津斯基就写过一首名叫《致母亲波兰》(To Mother Poland)的爱国歌曲。为此,他去德国访问演出后回国时,在华沙的俄国当权者还一度不让他入境。
第四张唱片是波兰Dux公司2011年出品的三位波兰作曲家的三首重奏曲,用不同组合的乐器来演奏,由威达赛克(Roman Widaszek)演奏单簧管,托马赛伍斯基(Tadeusz Tomaszewski)演奏圆号,多曼斯卡(Joanna Domanska)演奏钢琴:
1)多布尔津斯基:单簧管与钢琴二重奏(作品第47号)
2)莱塞尔:钢琴、单簧管和圆号大三重奏(作品第4号)
多布尔津斯基的这首单簧管曲子好听极了,很可能他是受德国音乐家韦伯《单簧管二重奏》的启发而写成此曲的,但是乐曲的风格则完全是波兰的、浪漫的、肖邦式的。
第五张唱片是波兰Dux公司2006年出品的两位波兰作曲家的三首弦乐四重奏。可惜多布尔津斯基的只收了一首,由Camerata四重奏团演奏。
多布尔津斯基:《E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第7号)
多布尔津斯基的这首四重奏旋律美极了,几个乐章中大提琴和中提琴的作用发挥得极佳,尤其第三乐章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唱和,简直像是歌剧中的爱情二重唱。
这首曲子是多布尔津斯基于1827年到1828年间作的,那时,作曲家正是二十岁的花季少年,难怪这部作品会如此青春浪漫、柔情如水。虽然那个柔板乐章也有点惆怅、忧愁,但这种“愁”,却让我想起了辛弃疾“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那种“愁”。其实,即使二十岁看起来蹦蹦跳跳的少年也是有他们的“愁”的:要“愁”考试,“愁”失恋,“愁”口袋中的零用钱,“愁”与父辈、同辈的关系,“愁”学业、工作、前途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愁”叫做“青春的忧愁”。我觉得,多布尔津斯基这段“爱情二重唱”中表现的,正是这种甜蜜而忧郁的“青春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