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晖
日本安倍政府在历史观问题上不断倒退,同时加快修宪强军步伐。对此,中国打响了对日舆论战,对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险恶用心及其危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危险行为进行集中揭露和批判,以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走向的警惕。中国尽管占据道义优势,却难以先声夺人。相反,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对中国展开舆论反攻,渲染“中国威胁”,矮化中国形象。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出不懈努力。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包括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因此,打好当前的涉华舆论战对中国的未来意义重大。
当前国际舆论斗争形势
中国着力开展对日舆论战,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形成国际社会对日普遍忧虑和批评的氛围。相反,中国遭到日本、美国、菲律宾等国的舆论围攻,面临复杂严峻的舆论环境。
一、中国对日舆论战取得一定成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中国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后,中国多名驻外大使在驻在国重要媒体平台上“发声”,批评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错误态度,揭露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危险势头。
2014年1月10日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危险的顶礼膜拜”的文章,批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错误行径。崔天凯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近悍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和很多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他的参拜行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从根本上暴露了他对日本未来发展方向的想法,反映出他是否真心愿意在东亚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尊重和平等的氛围。同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在国际文传电讯社发表题为“拒绝正视历史,日本必将威胁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的署名文章,提出安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包括中俄在内的邻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未来发展走向的高度警惕和强烈担忧。李辉还强调,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绝不是所谓的日本内政问题和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中日、韩日关系问题,实质是日本领导人能否正确认识与深刻反省其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日本是否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走和平道路的根本方向问题,是关乎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大是大非问题,是关乎日本同邻国和国际社会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驻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大使也在当地媒体上发表了文章。
中国的密集攻势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影响较大的是,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每日电讯报》发表的文章,用《哈利·波特》中的恶魔“伏地魔”来比喻日本军国主义。刘晓明大使还参加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节目,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中国政府主张。
针对日本政府否认侵略历史的企图,中国领导人利用海外访问时机,向国际社会讲述历史事实,揭露日本错误言行。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感谢一位名为拉贝的德国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栖身之所的义举,并特别提到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中国领导人的演讲,不但有力地回击了日本掩盖大屠杀真相的种种荒谬言论,也提醒国际社会关注德国和日本两国对二战期间罪行截然不同的态度,警惕日本右倾化的危险倾向。
二、日本转移视线,掩盖矛盾焦点
中日关系恶化是日本单方面造成的。安倍政府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出现倒退,在钓鱼岛问题以及对华外交方面都显示出强硬姿态。但在对华舆论战中,日本却试图将矛盾根源归结于中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保护狭隘的民族利益、出于现实目的揪住日历史问题不放等,妄图让中国承担破坏双边关系的罪责。
日本的惯用手段是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梦”成为新的攻击点。日本将中华民族复兴梦和强军梦歪曲为“民族膨胀主义”。日媒体《读卖新闻》于2014年新年发表的《2014年外交展望》中称,中国为了成为与美比肩的超级大国,准备进一步加快“富国强军”路线。中国政府提出“海洋强国”目标,试图一鼓作气将东海和南海圈成“中国海”。中国通过“炮舰外交”威慑周边国家,可能升级对日挑衅行动。中国“强军梦”还有增强自信、一雪前耻的目的。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对美派遣两艘航母抵达台湾近海无计可施。2013年11月,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与护卫舰组成的编队穿越台湾海峡赴南海航行,让北京获得极大满足。
日本还抓住重要历史节点,通过炒作敏感话题攻击中国。日本很清楚,一战话题容易在欧洲引起共鸣,而2014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在2014年1月瑞士举行的达沃斯峰会上,安倍晋三将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以此污蔑中国争夺利益、扩张势力范围、打破地区和平稳定。
日本借助乌克兰问题挑拨西方神经。2014年3月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宣布独立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电台采访时称,亚洲面临着一个崛起中的中国,南海和东海都有事情发生;中国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改变现状;克里米亚不只是欧洲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亚洲。町村信孝等日本前政要也借机煽风点火,称“中国即将在钓鱼岛问题上使用武力”。日本防务省则在其网页公布日周边空域飞行的中国军机照片和航迹图等,以统计图表显示日战机针对中国飞机紧急升空的次数近来明显增加。其目的是制造“中国侵犯日本‘领空”的假象。
三、菲律宾、美国等国“浑水摸鱼”,借机对华施压
在安倍晋三将中国比喻为一战前的德国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用1938年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来影射中国正通过强势进行领土声索。菲强调其需要国际支持来抗衡地区强国的压力,希望西方不要重蹈对纳粹德国绥靖的错误。
美国故意对日本和菲律宾在领土争议问题上的挑衅行为视而不见,反而将中国的反制措施或正当活动指责为“改变现状”。 对于南海争议,2014年3月,菲律宾向仁爱礁运送施工材料,以加固其在仁爱礁“坐滩”的船只。其抢占中国岛礁的企图再次暴露无遗。但美却公开批评中国海警对菲船只的正当执法行动。美还一再指责中国“通过武力或胁迫手段来获取领土”,并生拉硬拽地称这是“克里米亚模式”。对东海问题,美驻日大使在接受《朝日新闻》专访时明确表示,划设防空识别区是挑衅性且有意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增加了误判、对立和发生事故的危险性,美对此并不认可。
美、菲恶意污蔑中国违反“国际法”和“国际规则”。菲指责中国对南海主权提出过分声索,违反了国际法,通过单方面要求国际仲裁来解决双方争议岛屿的主权问题。美公开指责中国对南海主权主张不符合国际法。美、日、菲都对2014年1月1日生效的中国南海法规指手画脚,称中国要求外国渔船进入南海须经批准的法规“威胁国际秩序”。美还利用防空识别区相关国际惯例尚不明确的现状,故意将中国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曲解为“领空”,借此炒作中国违反国际规则。中国防空识别区规定,不论是有意进入中国领空还是仅仅穿越防空识别区的飞机都要事先递交飞行计划。尽管加拿大划设的识别区也采用此种更严格的规定,但美仍指责中国将飞越识别区的飞行器纳入管理干扰了飞行自由。
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国对日舆论战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国际舆论中长期存在负面因素,不但使中国的舆论攻势遭到削弱,更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舆论压力。
一、中国占据着一定优势
从根本看,“有理不在声高”。历史事实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曾给中国等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靖国神社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至今供奉着对亚洲受害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14名甲级战犯。以往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也引发地区国家的强烈不满。日本无论如何努力美化其侵略历史,都无法掩盖事实。
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的地位和作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外交理论中,中国推行全方位的立体外交战略。在坚持由传统的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四大要素组成的外交布局基础上,不断提升其重要性和地位。此次舆论战并非初次尝试。2012年日本进行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之后,中国就动员驻外大使在驻在国主流媒体上刊发文章,解释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使当地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经验证明,适当的公共外交活动可以有效配合维权行动。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此次发动舆论攻势更加游刃有余。
而中国在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上也更加成熟和有力。一般来说,西方民众很难理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恶劣性质。中国外交官以在西方影响力广泛、“粉丝”众多的《哈利·波特》为模型,将靖国神社比作伏地魔灵魂所依附的法器,形象地解释了问题的实质,使受众容易接受。这种“接地气”的公共外交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涉华负面舆论增加中国压力
针对中国的负面舆论根深蒂固、影响深远。19世纪国际上即有“黄祸”、“醒狮”等多种渲染中国威胁的说法。当代版的“中国威胁论”出现于冷战后,代表作是1992年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芒罗发表的《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发表于《外交》杂志的《文明的冲突?》论文和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芒罗称中国崛起将对美安全和经济利益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亨廷顿则断言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文明的天敌。“中国威胁论”包含多个变种,包括军事威胁、经济威胁、粮食威胁、网络威胁、模式威胁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中国军事威胁论”。其核心判断是,中国会凭借不断膨胀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争端中诉诸武力,进行侵略扩张,追求世界霸权,从而破坏国际秩序,威胁世界和地区安全。
“中国强硬论”则出现在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后。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在处理该事件时态度强硬。“强硬论”认为,随着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一贯“低调”的中国正放弃“韬光养晦”,对外变得越来越“强硬”。西方对中国快速发展感到疑虑和不安,对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中国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是放弃“韬光养晦”、开始“有所作为”报复西方的表现。西方国家将中国民众对国家对外政策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政府重视听取民众呼声并做出反馈的正常表现,解读为民族主义抬头。
由于国际舆论中业已存在上述负面涉华舆论,使不少国家惯于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对当前日、美、菲等国对华舆论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国际舆论大环境对中国不利
日本和菲律宾的言论有一定欺骗性。目前,一些地区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危害认识不够,日并未在亚洲遭到孤立。战后初期,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和殖民历史使得东南亚国家普遍对其不信任。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日本凭借援助和合作以及公共外交等多种手段,已经比较有效地“淡化”了其负面形象,骗取了地区国家的信任。菲律宾则成功挑动东盟国家对南海安全稳定与航行自由的担忧。菲将自身伪装成无辜弱者形象,称如果采取一对一谈判方式,中国将依仗“强势”迫使其屈服,只有进行多边谈判,才能制衡中国。同时,菲利用东盟对一体化进程的关切,强调十国必须协同一致,防止中国分裂东盟。
在更大范围内,西方媒体主宰国际舆论,国际社会主要根据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形成对中国的看法。西方媒体惯于描绘负面的中国形象,往往在炒作“中国威胁”等问题上不遗余力。同时,西方舆论却对拥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格外宽容。日本一直重视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和市场经济这些“普世价值”。菲律宾是东南亚最早实行民主制的国家。美西方认为日菲不会成为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负面因素。同时,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奉行欧洲中心的二战史观,对太平洋战场上的中国贡献和日本罪孽重视、总结、检思不够。[1]部分欧洲人甚至认为,冷战后国际秩序已发生改变,不存在日突破战后秩序的问题。
中国应升级手段
一、加强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宣示工作
中国的发展已不可避免地引起世界关注。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让其他各国理解,中国的发展是世界之福,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从手段上,中国要讲求方法,讲好故事。如习近平主席在法国使用“醒狮”比喻,既阐述中国发展的事实,又强调中国发展和平、可亲、文明,有助于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和敌意。
二、打舆论战需要新思维
中国在舆论战中应避免自说自话,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针对相关国家牵强附会的“历史牌”,中国应着重说明当今世界与历史环境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强大与历史上的强国必成战争策源地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中国可以与二战期间遭日侵略国家加强交流,包括联合学术研究、青少年历史教育互访、媒体共同宣传等,提升东南亚国家历史意识及对日修宪扩军警惕。同时,中国应该加大对日本右倾化实质的揭批力度,阐明对日舆论斗争的目标是伸张国际正义,而非就中日矛盾进行报复。中国可以与韩国等战争受害国加强合作,发起针对日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掩盖慰安妇问题的批判。在此过程中,将右翼分子与广大民众区分开来,加强民间外交及宣传力度。
三、需要国际上更多正义势力的支持与合作
加强与美国等大国的政策协调。应使美国认识到,与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符合美利益,中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会影响双方利益,借此减少美对华政策中遏制、打压的一面。加强与美国的沟通,明确中国无意利用中日冲突来强化对地区的控制。促使美国认识到日本摆脱战后秩序的危险倾向,将军国主义放出笼子不符合美长期利益。
中国需要主动出击,打好舆论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中国也要积极防御,应对问题和挑战,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魏银萍)
[1] 中国‘舆论战对准日本右翼[EB/OL]中国网. (2014-01-08).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4-01/08/content_31126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