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 刘艳 邓芳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利用嗜盐菌和SBR工艺处理高含盐采油废水
王玫 刘艳 邓芳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采油废水具有含盐度高、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难以有效处理。文章采用实验室筛选出的嗜盐菌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相结合处理高含盐的采油废水。结果表明:采用嗜盐菌结合SBR法对高盐度的采油废水进行处理,COD的去除率在32.2%~76.2%;SBR反应的最佳p H值为5.5,最佳反应时间为4~10 h。
嗜盐菌;采油废水;SBR
采油废水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排放量大、含盐度高、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等特点,一般采用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1-2]。但废水中的无机盐对好氧生物处理有不利影响,因此影响处理效果。废水中高浓度的无机盐对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6]:①造成好氧生物处理系统有机物去除率下降;②导致生物膜或活性污泥结构松散,沉降性能恶化,处理系统出水悬浮物浓度增加;③导致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生物相及微生物种群比例发生重大变化,原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全部消失。
本研究通过实验室筛选出嗜盐菌与SBR工艺相结合,处理高含盐的采油废水。
1.1 实验材料
实验用水取自辽河油田的采油废水。活性污泥取自某水厂的SBR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
1.2 实验方法
1.2.1 分析方法
p H值:便携式p H计;COD值:重铬酸钾法;DO值:溶氧仪;Cl-:离子色谱法。
1.2.2 批处理实验流程
SBR反应器的运行周期:进水2.5 h,曝气反应8 h,沉淀1 h,出水0.5 h。
1.2.3 SBR的最佳反应条件
分别取130 m L废水于500 m L锥形瓶中,调节p H值为5.0,5.5,6.0,6.5,7.0,7.5,8.0,8.5,9.0,再加入20 m L沉降30 min的活性污泥,于30℃,120 r/min摇床反应8 h,测定反应前后的COD值。
取130 m L废水于500 m L锥形瓶中,加入30 m L沉降30 min的活性污泥,于30℃,120 r/min摇床反应2,4,6,8,10,12,14,16,18,20 h,测定反应前后的COD值。
2.1 批处理结果
批处理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批处理实验结果
从表1可看出,当DO控制在5.0~6.0,Cl-浓度在2 500 mg/L左右,SS控制在2 500~3 000 mg/L,处理后出水的p H值略有升高,COD去除率为32.2%~76.2%。随着Cl-浓度的增加,COD的去除率下降,Cl-浓度对有机物的去除有很大的影响,是由于实验时间(约20 d)短,污泥对此种高盐度的废水的适应性较差,因此COD的去除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SBR最佳反应条件的实验结果
2.2.1 p H值
p H值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见图1。
图1 pH值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从图1可看出,在弱酸的条件下,p H值为5.5时,COD的去除效果较好。
2.2.2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见图2。
图2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从图2中可看出,在前4 h,COD值急剧下降,随后的下降速度略微变慢,在10 h之后COD值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最佳的反应时间在4~10 h之间。
采用嗜盐菌结合SBR法对高盐度的采油废水进行处理,有一定的效果,COD的去除率在32.2%~76.2%之间。
SBR反应的最佳p H值为5.5,最佳反应时间为4~10 h。
由于实验时间较短,污泥需要进一步的驯化培养,以提高COD的去除率;SBR法的最佳反应温度,最佳污泥浓度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靳银燕,陈玉琴.含油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干旱环境监测,2010,24(2):112-123.
[2] 粱类钧,刘奎,吴雪,等.影响炼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因素与改进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8(2):103-105.
[3] 杨健,王士芬.高含盐量石油发酵工业废水处理研究[J].给水排水,1999,25(3):35-39.
[4] 杨健,郭长虹.废水中高浓度钠盐对活性污泥法系统的影响[J].污染防治技术,1998(4):199-203.
[5] 赵慎晃,李长江,马衍文.两段生物接触氧化处理高盐度废水试验研究[J].2010,35(11):99-103.
[6] 李晖.石油有机工业废水处理[J].江西化工,2011(2):80-83.
1005-3158(2014)05-0037-02
2014-02-24)
(编辑 王蕊)
10.3969/j.issn.1005-3158.2014.05.013
王玫,200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现在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通信地址:江西南昌丰和南大道696号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3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