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 黄 英
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 黄 英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科学技术已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如何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海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诉求,凸显海淀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制定海淀区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海淀区以“中国硅谷”著称,是中国科技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创新源头。中国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诸多中国科技产业中的第一在这里诞生。在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海淀始终承载着先行先试的国家战略。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领导到中关村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新区,中关村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中关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寄予厚望。2014年2月,习主席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北京市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和科技创新中心(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2014年初, 海淀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树立“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的主体意识,“依托核心区发展海淀区”的机遇意识,“跳出海淀区发展核心区”的开放意识,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化发展是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海淀科技园自成立之日起就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并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化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成立之初以外事活动为主,后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国际化工作不断创新,向纵深发展,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服务平台;制定实施了一个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与境外媒体合作,进行海淀园的国际品牌推广,开启一扇世界了解海淀的窗口;与此同时,开展多项国际化发展研究,形成了“一个平台、一个政策,一个窗口,多项研究成果”的工作格局,从单一靠政府优惠政策到综合运用政府政策、资金、平台、网络等多种手段,营造开放创新环境。通过与世界科技园区协会、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和韩国光州研发特区的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不定期举办国际技术对接会,推进海淀科技园企业与国际创新资源对接;加大政府投入,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2006年在中国高新区中第一个设立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资金,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支持国际化项目246项,投资6586万元。其中,2013年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共支持国际化项目23项,金额1207万元,主要项目有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研发项目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拓展项目,包括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及分支机构;支持企业或行业协会举办的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交流活动;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化平台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企业开展资源对接、搭建海外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海外科技园等平台、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支持企业国际化联盟项目。
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海淀科技园的国际化发展初见成效。
一是企业创新实力增强,创制了一批国际标准,并且把标准推广到国际市场。李克强总理在东欧访问时提到,中国有两个技术要输出,第一个是高铁,第二个是第四代移动通信,这两个技术基本都掌握在海淀区的企业和院所里。截至2013年年底,大唐电信、闪联、中星微等移动互联网龙头企业,主导创制了近70项国际标准和600项国家标准,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中40余家机构涵盖了物联网的整个产业链。
二是企业增强中外协同创新能力,发起成立国际性产业联盟,如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这是首个总部设立在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其成员已覆盖半导体照明全产业链。成立国际产业组织是获得该产业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有效方式,是比较高端的国际化形式。
三是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包括中意技术转移中心、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等52家国际化创新服务机构入驻,进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通过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京交会等途径,与近百家企业对接,共促成33个国际技术转移案例,技术交易额达2.8亿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对国际资源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四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加快,不少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联想、百度、用友、同方威视等龙头企业不仅在美国创新中心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而且开始展开跨国收购。不少成长型企业或者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也开始全球化布局,并且一开始就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走向世界的战略规划。2013年10月,海淀区和清华大学共同投资成立的中关村科创硅谷孵化器在美国硅谷正式成立,促进跨境、跨界、跨文化的全球同步原始创新。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五是金融和资本对创新国际化的支撑作用增强。一批高科技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进行融资,目前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已达53家,占示范区的60%以上,占全国的1/3。许多快速成长的创业企业获得了具有国际背景的天使投资机构的投资。目前,区内股权投资机构达到652家(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63家),管理资本量达到2109.5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被投案例数位居全国第二。
六是微软、法国电信、AMD等4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海淀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带着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国际化理念来到海淀科技园,他们带来的境外创业投资量占了全国的近一半。目前,海淀科技园留学归国的从业人员超过6000人。
七是中关村论坛、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创业世界杯等国际论坛越来越受到关注,正逐渐成为科技交流活动的国际品牌。
海淀科技园2010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2013年被认定为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年底,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累计认定324家,其中海淀165家,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数的51%。截至2013年年底,海淀区存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5家,约占一区十六园的55%、全国的10%。园区企业总收入实现约12480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的41.7%。
虽然海淀科技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全球创新中心还有较大距离,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化品牌企业少,盈利水平不高;全球领军人才不足,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层次低。企业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这其中包括企业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要面对的困难,也有一些共性的困难,总结如下:
缺乏拥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很多企业目前正处于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相对缺失。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
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企业获取国内外科技信息的渠道偏少。企业普遍反应,市场信息不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通道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及时了解目标国的市场信息。希望有相对固定的渠道,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如展会、技术交流会议、行业交流会议等。
融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少、风险大等原因,存在融资困难。此外,中小型科技企业很难像大公司那样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就迟迟无法开展,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品牌建设问题。企业要进行国际化发展,销售更多自主研发的产品,品牌建设必不可少。海外方往往因为中方企业规模小、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高,而对产品品质不信任。所以,很多产品在海外销售时,代理商常打上其他公司的商标。因此,品牌建设不足,是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
未知风险。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等海外经营过程中,企业不熟悉国外的税务及其他法律条文,存在未知风险。
其他问题。知识产权、国外认证、外汇管制等导致合作壁垒加大、出口退税周期长等问题。
针对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集中各方智慧,共同制定海淀区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是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群众路线,服务企业发展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