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东
在1989级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同学们的印象中,陈玉洁是一个辣味十足的重庆妹子,开朗又热情。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总是在提醒我:你来自天府之国,性格泼辣而又坚定……”同学刘鹏在毕业留言册中这样评价。
“天府之国来的女孩果然不同凡响,巾帼不让须眉。你的敢想敢做,令我这个堂堂五尺男儿自愧不如。”江西南昌的同学彭彧华这样写道。
“热情、大方、活泼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你是一个‘川妹子。”这是同学鲁再平的评价。
而在吕世丽眼里,陈玉洁是班里最感性的同学之一。1993年毕业的时候,留京的陈玉洁将外地同学一个个送上火车。
“她是我们送行同学里的领袖。” 吕世丽说。
“我记得送的第一个同学是彭彧华。送完一个人,我们就在火车站里等,等着再送下一个。人越送越少,感伤却越来越多。”陈玉洁至今还记得在站台上哭成一片的情景。
1989年9月22日,31个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
这个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理工大学,前身是北京工业学院,曾培养出李鹏、曾庆红这样的国家领导人,也培养出“中国地热学之父”任湘教授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从重庆到北京,当时需要30多个小时的车程。陈玉洁第一次出远门,却没有人送。“高中三年我都住校,已经习惯了。”
火车上,她对大学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想象。但没想到,刚一到学校,就经历了一件糗事:为了安全起见,母亲把钱缝到她裙子的腰带里头。到学校后,首先就要交费办手续。尴尬中,陈玉洁用方言跟老师说,要去厕所把钱取出来。
“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拿不出钱来的那个场面。很崩溃!”她说。
学机械不是陈玉洁的意愿。这位资深财经媒体记者,年轻时的爱好就是文学和写作。
“大学志愿是父母的安排。刚一开学,我们就去参观机床。当时我就晕了,心想,我怎么会学这个?”
她在大学期间从未得过奖学金,因为“根本不想学习,光看小说了”。陈玉洁清楚地记得,在做刀具切割实验的时候,她和同学尤亦文搭档。但她基本上不管什么刀具机床的,埋头看小说,尤亦文说时间到了,她就负责按表。这段记忆也记载在尤亦文给她的毕业留言里:“实验室咱俩默契配合,听我说时间到,你放下小说按下秒表的手忙脚乱,编造数据时的相顾坦然……”
那段搭档的经历,现在变成了两人最美好的回忆。
如此这般的陈玉洁,当然不可能和机床为伴。大学本科毕业后,她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双学位。
在理工科专业,女生稀缺,陈玉洁和吕世丽是班上仅有的五朵金花中的两朵。
当年,她们分别从重庆和黑龙江考入这所学校,并且分到了同一间宿舍。宿舍里的四个女生,一个是北京人,经常回家;一个有男朋友,很少跟她们在一起。于是,她们两个成为了闺蜜。
在夏天的夜晚打扑克,是她们五朵金花共同的回忆。“熄灯了就在走廊里打,一打打到早晨四五点,直到外面开始清扫大街了。早上8点,我们还要去上课。”那时候的精力,似乎是无穷的。
去录像厅看录像是那时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桂河大桥》、《纵横四海》,都是那时的最爱。“班里男生自己画电影票。因为学的就是机械制图,足以以假乱真。”在她们看来,这是理工科男生为数不多的有趣的地方。
25年来,陈玉洁和吕世丽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情,至今一两个月必须要见一面,尽管她们一个住南城,一个住京东。
1993年6月,在班里统一购买的同学录的第一页上,陈玉洁用蓝色水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分离,只因为彼此的缘分浅薄。若是有缘,失落的感情总会找回它的归处。”
也许正应了这句话,20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同学发起了毕业20周年聚会的倡议。大家先建了一个QQ群,竟一下子召集了25个同学。
陈玉洁是聚会活动的组织者。“虽然已过了20年,但相互之间没有疏离隔阂,大家见面,一下子就回到了20年前,很亲切,很纯真。”
在陈玉洁看来,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普遍比较功利。“我们那会儿还是比较理想化的。学理工的思维比较定式,没有那么多小心思。”
在接受采访时,陈玉洁和吕世丽翻开这本毕业留言册,才发现原来当年只有他们两个人相互之间没有留言。“或许是因为我们之间太熟了吧。”她们说。
借这个机会,记者赶紧问:“如果现在让你们两个彼此留言,你们会怎么写呢?”
吕世丽给出的答案是:“年少时总是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在迷茫和勇敢中努力前行。纵然是分别时百般留恋,也从没想过,这份友情能陪伴终生。常常觉得和你的距离,是介于朋友和亲人之间的。既有朋友之间无所顾忌的交流,又少了家人多余的担心和唠叨。20年后,希望可以再写一次赠言。”
陈玉洁的答案是:“生命的质量,无关岁月;友情的醇度,也无关岁月。纵使身材发福,容颜不再,我们年轻的心未曾衰老;纵使脚步匆匆,人来人往,我们依旧是彼此的守望。25年人生路,有幸有你!”
爽朗的陈玉洁末了还补上一句:“且行且珍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