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雨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你们口中的“90后”,从出生起,就“被比较”着长大,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展览式样品。我们成天喊着自由,却从来不明白自由;我们特别向往单纯,却从未拥有过单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一直被家长和老师们的期待推搡着,一步步被金钱铺出来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浇灌着。
然后,走到了这个发烫的6月——毕业季。
有统计说,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了727万人。这个夏天,会有更多的90后从课堂逃出,却发现迎接他们的并不是光鲜亮丽,而首先将是房租水电费这些灰扑扑的字眼。
当然,我们不会被击倒。北京化工大学大四学生朱冬梅说得好:“比起学校的随心所欲,社会和职场的规则更为明确。这样的不留情面反而更能让我们快速学会生存。”
就业还是创业?这是很多毕业生关心的问题。90后的毕业生们,在这方面显然更加现实。一位毕业生表示:“将来的工作不一定非要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留在北京就业还是回老家创业,关键还要看生活成本。”
据智联招聘的信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的热情正在减退。
90后和80后的最大区别可能在于,在我们眼里已经没有“铁饭碗”了。前段时间网络上疯传着一篇《90后离职的奇葩理由》,其中总结了各种戳人笑点的离职理由,如前台不好看、厕所有味道等等。
一个月前,我的论文刚刚写好,大学闺蜜便传来喜讯:她要结婚了!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结婚典礼抢在毕业典礼前面,多拉风!
这件事在同学中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近八成同学表示理解,七成同学送以祝福,一半左右的同学表示,假如有机会,也想尝试两个典礼一起办的浪漫和刺激。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接受家里安排的相亲。
关于恋爱的对象,有些同学是“外貌协会”的,有些则是“品德协会”的。但大家都知道,青春就是一场过时不候的约会,相爱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1932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在毕业典礼上说:“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只送给你们一句话:不要抛弃学问。”
告别校园,告别孩子气,告别戛然而止的蝉鸣与呼啸而过的风景。前路漫漫,凶险未知,听惯了大人们闲聊中的勾心斗角,看多了电视剧里的尔虞我诈,我们对一切都有准备。
至于毕业留言,白纸黑字的留念模式已经淡出了90后的视线,毕业旅行倒是很受欢迎。毕竟,学生时代的完结也就意味着那些亲密无间的朋友们,很可能天各一方。有个同学说:“如果我哭,一定不是在拍毕业照的时候,而是在送别时,看着同伴背影的那一瞬间。”
大学带给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我出了校门还攥在手里的珍贵回忆。我们既没有《致青春》里郑微的勇气,也没有《小时代》里顾里的多金。我们是普通的90后,要面对青春远去,要面对柴米油盐。
也许,这是最后的疯狂。然后,我们就老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