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编辑部设计制作
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他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总书记亲自提出和推动了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为传统区域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这些国家战略,从点到线再到面,从陆上到海上再到海外,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大开大阖,以“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理念为统领,打破了单纯的行政区划甚至国界限制,把区域经济规划扩大到跨市、跨省乃至跨国,力图使生产要素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在更大的空间内 进行流动和组合。习总书记区域发展新观念,将引领中国区域发展迈进新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领导人区域发展观
毛泽东区域均衡发展观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听取34个中央部委的经济工作汇报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其中专门谈了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区域经济思想的形成。他认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初步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经济重心过分偏重于沿海的格局,启动和推动内地走上工业化之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观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这一指导思想对后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即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转化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这种区域经济倾斜式发展战略,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沿海,使东部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观
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全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已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着重解决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问题所需的条件已具备。江泽民同志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沿着邓小平同志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大思路,在实践上着眼于“后一个大局”,不失时机地把西部大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实施战略重点的转移,走上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江泽民同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西部大开发有力地推动着西部经济的发展。
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胡锦涛同志在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先后启动了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结合东部率先发展,提出了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因此,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西部大开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只有调整好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布局,进而形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良性互动,并且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才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向着协调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前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