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昊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风云突变。原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发生剧变,苏东各国维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各国纷纷走上了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同时,苏东各国的新闻媒介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步入体制转轨过程。各国新闻媒介在转轨过程中经验和教训并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东剧变 新闻界 体制转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风云突变,原苏联东欧国家政局发生了剧变,苏东各国维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政治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各国纷纷走上了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同时,苏东各国的新闻媒介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步入体制转轨过程。
一、修改法律法规,新闻指导方针发生剧变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率先创办起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和亚洲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纷纷建立了以党报为核心的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在转轨之前,苏东各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模式虽有不同,但是在马克思列宁新闻思想结合本国实际这个总的指导方针上是大体相同的。
为了贯彻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苏联最高苏维埃曾于1990年6月通过了苏联历史上第一部新闻出版法——《出版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体法》。该法规定“苏联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与出版自由……其中包括透过出版刊物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体发表意见和见解……禁止新闻钳制”,该法同时规定“传播大众传播媒体的权利,属于各级苏维埃和其他国家机关,属于各政党、社会组织……以及年满18岁以上的苏联公民。”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议会制定的《大众传播媒体法》也规定了大众传播自由、禁止新闻检查制度与滥用新闻自由的相关内容。
1992年10月2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议会)通过《乌克兰信息政策法》,这是乌克兰独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新闻法规,该法此后又多次进行修改和补充,其核心内容也是保证公民的新闻出版自由。
其实早在1984年,当时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就率先制定了《新闻法》。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新闻方面的法规,从正式颁布开始历经了三次修改。其中,波兰议会于1990年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此次修改后的新闻法允许个人自由办报,并且删去了原法条中关于新闻事业“应根据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之规定……为巩固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制度服务”“通过发布消息和表达意愿,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为发展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为发展符合和平精神的国际合作服务”等相关表述。
剧变后的苏东各国新闻界在组织上都放弃了党的领导、在指导思想上都放弃了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伴随着新闻观念逐渐向西方传媒界靠拢,有关新闻检查的相关规定也作出了调整。原本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工作者自诩为社会的“第四权力”,标榜所谓“民主”、“自由”,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党报地位骤降,传统新闻媒体体系瓦解
转型之前,党报在苏联东欧国家处于报业体系的中心位置,在社会主义的新闻传媒体系中,起着引领社会舆论、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
在转型时期,原东欧各国党报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于政治变革后上台的各国政府主张舆论的多元化,所以各种政治性报刊纷纷创办起来。各式各样的政党报刊已不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功能,单纯演变成为各党派宣传自己主张,争取选民支持的重要舆论阵地。而苏东地区原执政党的党报,由于所依附的党派不是失去了政权就是不复存在,因此,绝大多数机关报的地位可以用一落千丈来形容。
作为苏共中央机关报的《真理报》,在苏联解体之后已经演变为一般性的左派报刊,不仅取消了报头右上角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而且逐渐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1999年1月27日,俄罗斯《真理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新公司接手了报纸的出版发行,现在的《真理报》已经成为涵盖政治、经济、商业、社会等内容的一般性大众报刊。
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之声报》在阿政局剧变之后成为阿社会党的机关报,其版面和性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行量也只剩约1万份。1992年,原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工人事业报》演变为社会党的党报《言论报》,该报虽然还保持着国内第一大报的地位,但是其影响力也呈下降趋势。
不过,大环境虽然不利,但是依然有些原执政党机关报顶住了压力,渡过了难关。《工人报》自1958年起成为乌克兰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91年之后成为全乌社会政治报刊,截至现在依然拥有众多读者和订户,特别是在国家政权机构和劳动集体中享有威望。
当然,乌克兰《工人报》的成功发展有着一定的特殊原因。剧变后的《工人报》虽然不再是乌克兰共产党的机关报,但乌共还是该报重要的支持力量。乌克兰共产党作为原苏联共产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剧变中不仅没有改旗易帜,反而顶住了内部和外部压力,渡过了剧变后的生存危机,迅速恢复活动并利用合法的议会斗争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乌共一直与乌克兰地区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与“我们的乌克兰”等右翼党派的议会斗争中结成统一战线。乌共一度获得了参政乃至联合执政的机会。因此,同属左派的乌克兰《工人报》才能保持其一贯的影响力,并成为受到乌克兰政府支持的报刊之一。
三、放松创办媒体的限制,媒体数量剧烈变化
转轨期间,各国摒弃了先前执行的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取消了对国内社会资本以及外国资本创办传播媒介的限制。一时间,各种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在东欧各国出现。
以前南斯拉夫地区为例,南斯拉夫全国在上世纪80年代共有日报26种,周报161种,而当时克罗地亚境内仅有8种日报,602种其他出版物。到了1996年,光是在克罗地亚出版的大小报纸就有1378种之多,杂志更是多达1622种。①2007年,塞尔维亚也拥有报纸418种,其中日报23种;此外,塞尔维亚还有期刊杂志837种。②保加利亚在1998年共发行杂志590种,报刊620种,发行量分别为920万册和3.5亿份。③
在苏联时代,全国性质的电视台只有受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直属于部长会议)领导的苏联中央电视台一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全国性质的电视台打破了国家垄断,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苏联中央电视台改组为“奥斯坦基诺广播电视公司”,它的第一套节目按私有化原则,吸收民间资本,改为半官半民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频道和设备改由俄罗斯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下属的“俄罗斯电视台”使用。桥媒体集团老板、俄罗斯传媒大亨古辛斯基于1993年开始运营的俄罗斯独立电视台(NTV),成为俄罗斯唯一一家私营股份制电视台。
随着政府对媒体管控的减弱,市场竞争机制代替了曾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也更多地引入了新闻媒体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当中,甚至决定着媒体的生死存亡。由于剧变后初期各国政局动荡,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有些国家的媒体数量也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特殊情况。例如,乌克兰全国在1985年共有1743种报纸出版,而1996年初锐减到451种。④
四、私有化进程深入,新闻媒体被金融寡头控制
随着苏东各国政治剧变进程一并走向深入的,还有在各国展开的轰轰烈烈的私有化运动。传统的媒体由国家控制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媒体的自由化、股份化和私有化,新闻媒体已经在私有化过程中被外国资本和本国新诞生的寡头阶层瓜分殆尽。以俄罗斯为例,在寡头控制媒体最严重的上世纪90年代,以俄罗斯天然气集团、罗格瓦斯汽车集团、桥媒体集团为代表的工业金融寡头控制了绝大多数的俄新闻媒介。
金融寡头集团掌握媒体的目的当然不在于通过经营媒体获得利润,他们通过染指媒体来掌握大众舆论,进而与权力联合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乃至影响到政局走向,形成官商勾结、各取所需的利益最大化共同体。控制新闻媒体的寡头要找政界的靠山为其撑腰,而官僚某些通过正当途径无法行使的权力则要通过与其关系密切的媒体大力鼓噪来实现。
以罗格瓦斯汽车集团老板别列佐夫斯基为例,在股份制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台中,别列佐夫斯基只占3%的股份,但是依靠通过媒体造势获得的社会影响力,他担任了该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在他获得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并进一步加深了与叶利钦家庭的私人联系后,其对该电视台的实际控制已无法阻挡。⑤
结语
随着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社会变迁,原苏东国家的新闻业发生了剧烈的转型。被寄予厚望的“自由”、“民主”不是良药,没有将这些国家领上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道路,西方所谓“新闻自由”也没有使大众传媒真正地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在动荡与变革中求生存的苏联东欧国家新闻界,将会如何发展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①马贵友:《列国志—克罗地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②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③保加利亚概况,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gundong/
④马贵友:《列国志——乌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⑤董晓阳,《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称霸俄传媒界》,《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06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