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青年责任感缺失

2014-06-13 04:58黄阿梅HUANGmei
价值工程 2014年16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单位

黄阿梅 HUANG A-mei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1188)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88,China)

0 引言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民激愤,顾炎武先生的“振兴中华,匹夫有责”是当时无数青年的志向,一个“责”字让无数青年为之奋斗流血,不惜牺牲生命;一个“责”字挽救了危难的中华民族。而在之后更漫长的道路上,无数革命先烈为救国兴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挽救危难,使中国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回头看看先烈们无私的奉献,再看看许多大学生为争取留在大城市大单位绞尽脑汁、为上百元差距的实习工资无声跳槽的时候,我们倍感惭愧,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点自私,更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对青年的社会责任是这样描述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此青年一代,尤其大学生是任重而道远的。

然而在当今校园,相关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个人价值取向追求方面:利己主义的占17.8%,为国家作贡献的占6.6%,拜金主义的占21.6%,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的占39.4%,不知道的14.6%;择业方向方面,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占6.7%,有利于个人发展占59.4%,服从国家需要兼顾个人发展占33.9%。这组数据很好得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也浮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本质因素:缺乏社会认同感,从近两年学院的就业情况看,苏北地区、省外单位提供了占总数近一半的岗位数,而最终在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占了仅仅20%左右;不难看出目前引导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是当务之急。

1 责任感缺失的几个方面

1.1 家庭教育的忽视和偏差 许多人把教育的责任归于学校,更有多数家长认为他们只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就是进到了父母的责任,殊不知,正是这种观念让学生缺失了起码的对家庭、父母的应负的责任。

某学院12级某学生整日沉迷网络,班主任辅导员轮流找其谈话不下十几次,期间一直与家长保持联系希望共同教育,但该生旷课依旧;期间家长曾到校为退学处分求情,见班主任后,泪流满面,甚至忍不住下跪,该学生也亲眼目睹了这个心酸的场面,然而正常上课没两天又故态重萌,最后以勒令退学告终。在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省吃俭用供唯一的儿子上到大学却以退学告终的结果无疑给了父母沉重的打击,给这个日子紧巴巴的家庭雪上加霜。而在整个过程中甚至没有看到这个学生对父母应有的歉疚。

12级另一学生在找实习单位过程中,一直是父亲在与我们联系,强调一定要在镇江老家找单位,单位待遇要如何、工种要如何,后学校联系到镇江一家施工单位,该学生前往面试,单位问:是否愿意长期留下来?答:不一定。一句话葬送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继续寻找,条件不变,直到班级同学都落实了单位,他还在寻觅中。责任教育的偏差在第二个案例中体现无遗,舍不得孩子远离老家吃苦,希望为孩子就业铺平道路是我们许多家长的心愿,但恰恰是这种心愿阻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1.2 学校德育教育的理念 学生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后,一旦碰到一点挫折,不是在自己身上寻找、分析原因,而是过分谴责社会,把问题归结于社会不公平、不公正、机会不均等。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除家庭影响外,学校的教育环境影响更是不容忽视,这里所提的教育环境,涵盖较广,不仅指德育课程、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一个利于培养学生责任心的氛围和相应体制。

如学生缴纳学费、日常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作为班主任和辅导员确实有提醒教育的义务,但如果这种提醒教育没有限度,那在无形中已经削减了学生的责任心。因为他们觉得只要不是大错,犯小错总有老师提醒,再不行还有父母求情处理后果,而他们自己则不用担心和承担。

因此,出现学生对老师不尊重,丝毫不觉得迟到、课堂发短信接手机有什么不妥,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父母哪里索取生活费,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遇到难题自有父母和老师代为解决,只享受权利而很少履行义务。

1.3 用人单位的负面影响 学生刚进入单位时,满腔热血,充满了理想报负,大多数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许多单位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给予相应报酬,鼓励有能力、负责肯干的学生。但同时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单位,或以人脉关系为重,或以年龄资历排字论辈,无视学生的辛勤付出,一律以“年轻人干什么都是应该的”定论,当然上述事例我们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告诉学生,但我们不能不说,这类现象严重打击了刚毕业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原本在学校接收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被无情地打破,干多干少没有分别。于是又在无形中,学生刚进入社会时才建立的不稳定的社会责任感被逐渐侵蚀。

1.4 其他方面的影响 ①大学生与社会直接沟通的机会少:随着高校建设日趋国际化,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学生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在学校都能得到满足,对校外社会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②“亚文化”在校园里大行其道:在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在校园里日益盛行的形势下,其中有一些宣扬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文学、影视作品对学生影响甚深。

2 建议与对策

2.1 家庭给予健康的责任感引导 家庭对于孩子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及其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初的榜样;其次父母与子女良好的沟通也是必要的,这样,诸如“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尊敬师长”等优良的传统文化才能很好地被传承;再次,父母应摒弃“包办”的做法,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承担相应的结果;最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不仅不能灌输,更要教会孩子世界上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2.2 学校切实注重德育教育 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因此,责任感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道德教育。

2.2.1 共建德育网络 在以衡量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和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其他就被忽略了。事实上,不仅是德育课老师和学生工作老师承担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任何一位在校工作老师都有这个义务。试想如果全体老师都能加入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队伍中来,每人都做一点,滴水成河。

我们经常听已经工作的学生谈论其学生生涯中影响最重要的老师,对这些老师的思念之情不在于教给他们哪些具体知识,而是教给了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当然,我们不是要从完美的角度要求,而是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各人特点,作出切实可行的目的教育,将德育日常化、生活化。

2.2.2 建立“学校责任感评价体系”如同发达社会建立的信用制度一样,我们未尝不可建立起一个“学校责任感评价体系”,从学生日常行为出发,定制出可纪录性条款:如迟到、旷课、夜不归宿、未按时缴纳学费等行为,纪录在案,作为学生毕业时单位推荐、评价性材料的依据。让学生深切体会作为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首先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行为对应相应结果。

2.2.3 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 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最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体验到付出后的愉悦,才能形成社会责任感。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给学生多方面创造社会实践、社会义工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正规渠道参加志愿者爱心活动,通过对社会的多方面接触使学生了解社会、同时作为青年一代应负的社会责任。

2.2.4 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体素养 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电视媒介、网络、书籍杂志等的性质和功能,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效地利用它们来为个人健康成长服务

2.3 用人单位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用人单位能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摒弃一些社会不良之风,建立以责任和实际能力为准则的用人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同时,对新进单位学生给予应有的尊重的关怀,将大大激励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本系06届某毕业生在南京某单位检测部门工作,工作第一年过生日那天,办公室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并送来蛋糕,对于新参加工作不久的他不仅是感动更是体会到一种尊重,从此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努力以回报单位。

社会科学的用人机制无疑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也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采用各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努力推进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风气的深入,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德育教育之后,进入具有这样氛围的用人单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1]苗春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

[2]黄学萍.浅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3]胡其利.大学生个人意识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及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4]牙韩高.以责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J].广西大学学报.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单位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填单位 要推敲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