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探析

2014-06-12 16:31欧阳摩一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3期

摘 要 周亮工为官于明末清初,仕途坎坷,但他不为所困,在学术、文艺、鉴藏等方面精心研习,取得非凡成就,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大鉴藏家。其所编辑的《赖古堂印谱》,为明末清初三大印谱之一。本文对周亮工生平事迹、学术、艺术及鉴藏成就、《赖古堂印谱》成书经过、现存各种版本等作梳理和研究,认为该印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对后世汇辑印谱影响深远。

关键词 周亮工 《赖古堂印谱》 现存版本

分类号 G256.22

Abstract Zhou Lianggong was an official active in the period of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Despite of the frustrations he experienced in life, Zhou established himself a renowned scholar and great art appreciator and collector. His Laigutang Compilation of Seals (Laigutang Yin Pu) w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seal compilations at the time. This paper examines Zhous life and achievements and explores the issues on Laigutang Compilation of Seals including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extant versio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pilation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has ass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later works of its kind.

Keywords Zhou Lianggong. Laigutang YinPu. Extant version.

1 周亮工生平与学术成就①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减斋,一作缄斋,号陶庵,又有栎园、栎老、栎下生、栎下先生、谅工、适园等别号。原籍祥符(今属河南开封),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从小在金陵长大并主要生活于此。

周亮工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但其仕途不顺,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皆以北籍(原籍祥符)不得应考,科举受阻。直到明崇祯七年(1634)周亮工23岁时,他的试卷被开封祥符县令孙承泽看到,大为赞赏,取为第一,他才开始踏上仕途。崇祯十三年(1640),周亮工中进士,次年封为山东莱州府潍县县令。清军南下,围攻潍县,亮工临危不惧,组织军民抵抗,终于击退清军,保全潍城。明亡,亮工间道南奔,从明福王朱由崧于江宁,却遭锦衣冯可宗诬为“从贼”而下狱,出狱后隐于南京牛首栖霞之间。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请降以求生,授两淮盐运使。三年,调扬州兵备道。四年,迁福建按察使,寻迁布政使。十一年,授左副都御使,后迁户部右侍郎。十二年,以“贪酷诸罪”被革职,赴福州审理。此时海盗从闽安入内地,进围福州。城中骑卒仅数十,情势甚危,巡抚宜永贵从士民请求,委派亮工守城西门,贼乘大雨攻城,亮工手发大炮击毙海盗头目三人,贼惧,解围而逃,城赖以全。因其为革职候审之身,未被记功降罪。入狱,几获死罪。十七年,顺治帝降旨予以减罪,改徙宁古塔,未行,以“太后寿诞,人犯减一等”而获赦。因父母皆亡故,回南京奔丧。康熙元年(1662),部议复亮工佥事道职,起补山东青州海防道。五年,调江南江安粮道。八年,漕运总督帅颜保劾亮工纵役侵扣诸款,得旨革职逮问,论以绞刑。九年,复遇赦得释。仕途的落魄挫折,使周亮工彻底灰心和失望。两次革职赦归,回到作为大明王朝旧都、反清文人聚集地的金陵后,周亮工与遗老交游,始反省前非,对自己的官宦生涯进行否定。1670年,周亮工“慷慨叹息”,焚毁了生平著作文字,绝与世文字因缘。两年后(1672),周亮工病逝[1-3]。

周亮工为官两朝,宦游一生,屡起屡踬,仕途坎坷。但他不为所困,在学术、文艺、收藏鉴赏等方面精心研习,都取得非凡成就,受到时人和后人的推重,成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收藏家、鉴赏家、印论家。

周亮工工诗善文,秉承秦汉风骨,为文以复古为己任,不肯随附时调,颇能创出新意。家有赖古堂,藏弆书籍、印篆、书画、古物甚富,精于书画、篆刻艺术的研究与鉴赏,世所公认,当时国内凡能画、能篆刻者,无不将自己所长赠之,以求鉴赏。据说,凡是被他的诗文提到的艺术家,身价立刻大增,这也可看出亮工在当时的影响之大[4]。他曾评陈卓、吴宏、樊圻、李又李、盛丹等八人为“金陵八家”,载于乾隆《上元县志》。客观而切实的评价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提升了他自身的书画水平。正如秦祖永《桐荫论画》所评:“先生精于鉴赏,故落笔便得三昧,良由其天分胜也。”亮工善隶篆,书法逼近汉魏之风。草书亦佳,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之国朝书品一章中,列其草书在“能品下”。偶作山水画,笔墨简淡,清逸之气萦于尺幅间,嫣然秀逸,韵致翩翩,完全由书卷中探索得来。他的传世作品有两幅:一幅《山水轴》,现为香港私人收藏;另一幅《晴树烟岚图》,现藏南京博物院,此图笔墨秀而不媚,刚劲处峻峭似渐江,山顶作矾头,皴法以长披麻皴为主,纯属董巨一路。秦祖永《桐荫论画》评其画入逸品[3]。由于他对藏印有特别的爱好,故当时交往诸友之中很多篆刻名家。他收集印章达数千方之多,其子将这些印章汇集成《赖古堂印谱》,为“篆刻家模范”[5]。

亮工见识广博,勤于著述,著作甚富。其诗文集前后有13种,如《友声》《蕉堂集》《闽雪》《北雪》《偶遂堂近诗》《恕老》《删定赖古堂诗》《赖古集》《赖古堂诗》《赖古堂集》等;诗文外的杂著有18种,如《全潍纪略》《通烬集》《入闽记》《翼扬》《耦隽》《平心录》《盐书》《莲书》《字触》《同书》《闽小记》《书影》《读画录》《印人传》《赖古堂书画跋》等。又注重表彰同时代人的著作,编选刻印有《赖古堂近代古文选》《尺牍新钞》等书[4]。endprint

其中与书、画、印有关的重要著述有《书影》《读画录》《印人传》等。《书影》十卷,为亮工所撰重要学术著作之一,撰于顺治十六年(1659),记述了他的平生所学、所见、所闻,涉及诗赋、文风、艺坛掌故、文人轶事,凡小说、戏曲、音乐、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都有论述。《印人传》三卷,亮工一生酷爱收集印章,生前及身后由其子周在浚等编印《赖古堂印谱》,流传至今。此书是周亮工关于篆刻和篆刻家方面的著述,各家著录多作四卷。《贩书偶记续编》著录三卷,康熙十二年(1673)周在浚等编刊[4]。《印人传》为印谱中的每个篆刻家立一小传,记载了文彭等60人,并附有不知姓名和有名无传者64人。

亮工将其藏画中的精品装订成册,每每出游,都随身携带,若有闲暇,则信手翻阅,回想某幅画出自某画家手笔,与某画家的交往情谊,或作画的时间、地点,甚至画家的品藻、轶事、雅谑等,随意所至,信笔写下,撰成画家小传,积累多了,装璜成册,便成了《读画录》。其中立传的画家约41人,书后另附画家姓名未及立传者69人。记载详实可信,为后人研究明末清初的金陵画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秦祖永《桐荫论画》序中甚至将其与《画品录》等相提并论,足见其在金陵画史上的重要地位[3]。

亮工一生好士怜才,对朋友敦笃不欺,一时遗老多从之。他广交文友,砥砺切磋,家中常常高朋满坐,饮酒赋诗,在当时文坛和艺坛产生较大影响。顺治二年(1645)至四年(1647),他为官扬州期间,接触了许多在扬州的遗民、文人,如程邃、孙枝蔚、许珌、王渔洋、吴嘉纪、汪楫等。离开扬州后,他和扬州文人圈仍保持密切的联系,晚年曾多次回扬州会友游玩[6]。亮工在福建为官期间,与高兆、许友以及宋祖谦、江皓臣、吴晋、林熊等福建文人圈中的人物交往密切[7]。明末清初的金陵画坛,呈现出一派独特的、与所谓“正宗”的四王画派有着明显区别的艺术风貌。周亮工与金陵画家交往甚密,其中不乏金陵本地画家如胡元润、朱瀚之、樊圻等,更多的是寓居南京的画家如龚贤、石溪、程正揆等,周亮工虽然与他们经历不同,但在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上有相通之处,因而能与他们成为同道知音。作为画家的朋友,他起了传递信息、资助和艺术交流中心的作用;作为鉴赏家和金陵画坛的评价权威,他起着联系、凝聚画家,并积极引导金陵画坛的画风的作用[3]。

2 周亮工印章收藏与编辑《赖古堂印谱》

明末清初的学者、文人,一方面继承了万历年间“搜古以供嗜好”的特点,同时面对朝代更替、政治复杂化的局面,多不愿卷入这种漩涡之中,而是潜心倾力于文艺,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其中尤以书画艺术活动为突出。和书画艺术密切相关的文人篆刻印章,在当时成为文人寄情言志的重要方式和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得以普及和发展,蔚成风气,并促进了编辑印谱的兴盛。

印谱的产生可追溯到唐玄宗时期的“玺谱”。宋代由于金石学的发展,集古印谱有了充分发展。明代中后期,随着文人篆刻及收藏印章之风渐来渐兴,明隆庆六年(1572),上海顾从德与安徽印人王常合作,以自己家藏并江浙收藏家收藏的秦汉印为基础,钤印成《顾氏集古印谱》,共20部;万历三年(1575),此印谱又被增补并用木刻刊印,更名为《印薮》,大规模发行,由此在文人中形成一股集摹古印的热潮。印人的自刻印谱随之产生,同时出现了汇集印人印章为印谱的风气。万历四十五年(1617),太仓人张灏汇集文彭、何震、苏简等22人的作品,辑成《承清馆印谱》正续集,印作以诗句闲章为多,并逐一注明刻印者姓名。崇祯四年(1631),又汇集明代何震、朱简等近60位印人所刻成语闲章印近2000方,辑成《学山堂印谱》。此二种印谱的辑成,开创了汇集印人印章为印谱风气的先河。周亮工的藏印活动和《赖古堂印谱》的辑成,正是沿着张灏的集辑活动而展开的[8]62-63。

周亮工不但是卓有声誉的诗人和学者,也是收藏和鉴赏大家,其庋藏的书画、印章以及古物甚多,赏鉴颇精;尤嗜印章,艺技要求甚高,曾延请名家巨匠镌刻印章,收藏宏富,达数千枚之多,在当时收藏界可谓首屈一指。其子嗣以及与之交游的文艺界名家多有记述,从中可见周亮工勤勉、醉心于收集、研究、鉴赏印章之身影。周亮工之子周在延在一篇跋文中回忆周亮工对印章的痴迷:“因忆先子虽不能为印,然每得一石,或胸有数字,则几经揆度,俾配合混融,点画无间,字与石相称而后安焉。否则数易之。有句云:得款频相就,低崇惬所宜。盖实录也。故与宾客杂坐,酒阑灯炧,谈及篆籀,反复精神,百折不穷,人各饱所未闻,虽数十年以此名家者,使之略述颠末,皆叹弗及也。”[9]

明末清初隐士学者张遗(怡)评曰:“栎园先生有三癖,曰书画,曰砚,曰印章……生平收藏印章不下数千方,远溯斯籀,下逮文何,选异拔尤,非佳品不采,非名手不登……然此册所载,犹可七百余面……近代以来,无有俪者……先生之癖,与杜征南、欧阳六一并传不朽矣。”[10]

画家高阜曾说:“栎园先生曰:予生平性酷嗜此,不啻如南宫之爱石。尝语:篆刻之妙,津津不置口,若天下尤好之伦,如美女时花,异香名酒,俱无以易兹酣适者。历官以来,吏牍盈前,宾朋满座,未尝少废摩弄,至其辨析文义,指说象形,一点一画之间,皆期于中程,度会神理,虽专家名辈,操三寸而献奇者,一经抉摘,莫不俯首屈伏……而名家至不可胜数,中更数十年,积千数百枚,错落筐箧间,皆有古法可式。近代以来好古之家,致印之多而且精者,未有如周先生者也。”[11]4-9

藏书家黄虞稷云:栎园夫子“酷嗜印章,数十年来,江南北精于篆刻者,各有贻赠,聚而藏之箧衍,不下数千枚。经夫子所鉴定者,皆精考秦汉之遗文,上瓦钟鼎之妙画,盖不独可以语当世,后之欲精心斯艺者,咸有所法程……夫子之为世模楷,固有其远者大者,然即此区区小技,亦足以法天下传后世。非其精神所萃,而能如是哉!”[12]

金石名家张贞也形象地描述了周亮工对印章的嗜好:“栎下先生于印章一道独有偏嗜,不特于一时作者如穆倩师、黄济叔、穆生诸子,求之曾不遗余力,凡文士中有志斯道者,必令奏刀,得其一章半篆,则喜形于色。积久几至万颗,精遴之尚存数千,奇丽怪伟,工妙绝世,所谓《兰亭》无下品也。先生官青州,宾友歙集,必出行笈所携传观为乐。余每过先生,以其有同好,命之审定甲乙,然后登谱。先生下世,渐就散弃,流布人间,唯印本数册而已。”①[8]65-66endprint

史学家倪粲:“赖古堂印谱一编,吾师栎园先生所集也。先生尝谓予曰:‘凡物聚于所好,而尤聚于衡鉴之精。有之而不好,不聚也;好之而不择,虽多犹不聚也。有汇集古人之力而无其才,有上下古人之才而无其识,君子所大惧也。……予不敏,性与古人为缘,虽此印章,亦成奇癖,故聚数十年精神,凡海内诸家所篆,无不论定而评骘之,以藏弆为今日之盛。”[13]

清康熙六年(1667),周亮工感叹所聚玩好,半属云烟,乃取所藏书画,分赐诸子;并取家藏印,包括其父、弟遗印,和儿辈用印,由其仆陶姓者任印拓之事,集为一编,名曰《赖古堂印谱》(或称《赖古堂家藏印谱》),一年仅得25部。让儿孙各藏一部,外余尽散之友人。谱首有高阜、周铭、高兆、黄虞稷、张遗(怡)等序,共四卷。“今其载之谱者,皆其氏号堂庵与其所取名言俊句以见志适情者也。”[11]12收印约600多方,均为当时宗工巨手所镌,代表了明末清初篆刻的风格和成就。本谱辑成,即被印林奉为圭臬。《赖古堂印谱》后由其子周在都、周在延、周在浚等在原本基础上几次进行编选,各本选印数量有别[11]12。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此谱有三个版本,即康熙六年周氏赖古堂钤印本,清初钤印本,清初钤印、清郭起隆跋本。其实,此谱版本不止这些,本文后有详述。

此谱载周氏名号斋室印较多,也有闲章,有的记录其生平踪迹,颇有耐人寻味者。如“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一印,亮工曾在青州任职,其刻为印,或有纪念之意。又如“又活一日”,“勿忘此日”二印,可确知为黄济叔与其同时被囚时所作,前印示生命危在旦夕,强作豁达也。后印刻于黄济叔先得释时,概括两人的患难之交。黄济叔刻印,流传极少,赖此可见风貌。“走马联翩鹊噪人”印,则是杨玉晖以苏东坡诗句入印,亦可见杨氏刻印体势。《赖古堂印谱》中还有“周圻”、“伯安”、“圻三十七”等印,可见周亮工原籍江西金溪之谱名、辈行[14]。诚如高阜所云:“览者……于半圭数字间,已可得周氏一家之概矣,则谓是谱为栎园先生家乘可也。”[11]12-13

在明末以来的汇集印人印章为印谱的风气中,《赖古堂印谱》有着特别的意义。后人将《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以及《飞鸿堂印谱》(1776年由歙县人汪启淑辑成,版本、内容都仿《学山堂印谱》),合称“三堂印谱”,但此三谱有很大不同。《学山堂印谱》和《飞鸿堂印谱》中的印作,多采诗文成语,娱情适性,自著风雅。而《赖古堂印谱》以汇集者的自用印章为中心,还包括反映周亮工生平的诸多印章。通过这些印章,可了解、研究他的经历和思想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另外两谱不能比拟的。但《赖古堂印谱》未注明印章作者,不能与《印人传》相印证,为此谱缺憾之处[8]65、[14]。

3 《赖古堂印谱》现存各种版本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书资料,《赖古堂家藏印谱》分“不分卷”和“四卷”两种:

《赖古堂印谱》不分卷,清周亮工辑,清初钤印本。

《赖古堂印谱》不分卷,清周亮工辑,清初钤印本,清郭起隆跋。

《赖古堂印谱》四卷,清周亮工辑,清康熙六年周氏赖古堂钤印本。

其实,全国各地所藏清早期钤印之《赖古堂印谱》有多种,书名、版式、尺寸不一,如:

《赖古堂祖孙三代自用印谱》一卷,开本纵27.8,横15.2厘米,每页6、7印不等,共集279印。内容有周亮工及其子、孙的字、号、斋馆名、诗词章句等。四川省博物馆藏[15]。

《赖古堂印谱》不分卷,(清)周亮工輯,清初(1644-1722)钤印本,二册,8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国家图书馆藏。

《赖古堂印谱》,(清)周亮工篆印,清初(1644-1735)钤印本,线装,一册。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赖古堂印谱》四卷,(清)周在浚编,清前期赖古堂钤印本,线装,四册(一函),纵27.4厘米,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框格为蓝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赖古堂印谱》,(清)周在浚藏辑,清前期周氏赖古堂钤印本,四册(一函),线装。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赖古堂印谱》,(清)周在延辑,清康熙三年(1664)钤印本,线装,二册(一函)。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赖古堂印谱》四卷,清康熙六年(1667)周氏赖古堂钤印本,线装,四册,纵28、横16.6厘米,框纵19.4、横13.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赖古堂印谱》四卷,(清)周在浚、周在延、周在建辑,清康熙六年(1667)周氏赖古堂钤印本,八册。国家图书馆藏。

《赖古堂印谱》四卷,(清)周亮工辑,清康熙六年(1667)周氏赖古堂钤印本,四册,线装,容庚赠书。中山大学图书馆藏。

杭州西泠印社藏有一部《赖古堂印谱》,清康熙六年(1667)辑成。全书每页正背朱泥钤印,共1550方。开本高29.5、宽17.5厘米,板框高19.6,宽13.4厘米。书口刻隶书书名,玉扣纸蓝框。每卷之首均有序,卷一《赖古堂藏印序》,高阜撰;卷二《赖古堂印谱序》,高兆撰;卷三《赖古堂印谱引》,张遗撰;卷四《印谱小引》,周铭撰;《印谱序》,黄虞稷撰。卷首右上角刻书名卷次,左下刻“大梁周在浚雪客,在延龙客,在建榕客藏”。收印如下:卷一,396印;卷二,398印;卷三,378印;卷四,378印。此谱原为张鲁庵先生藏本,1962年捐献西泠印社。卷首钤有“丁仁收集摹拓之记”、“曾经八千卷楼所得”、“葛祖芬鉴藏印”等收藏印[14]。

南京图书馆藏有《赖古堂家印谱》一卷,收录印158方,而卷首仅有高阜一人序。疑为后人根据钤印本所辑[8]64。

民国以来的出版物还有:

《赖古堂印谱》,四册(一函),开本30.5×17.7厘米,神州国光社影印,1912年。

日本印人小林斗庵编辑《中国篆刻丛刊》,1981、1984年日本二玄社套色发行,《赖古堂印谱钞》编入其中第八卷。endprint

《赖古堂印谱》,(清)周亮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收600多方印。

朱天曙编校整理《周亮工全集》(十八册),凤凰出版社,南京,2008年。其中第十七册为《赖古堂印谱》(四卷),原印谱套色影印。

总之,周亮工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大鉴藏家,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其所编辑的《赖古堂印谱》,为明末清初三大印谱之一。该谱以编者的字号斋室印为主,旁及见志怡情之闲章,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另两谱所不及。《赖古堂印谱》内容丰富,版本较多,对后世汇辑印谱影响深远。本文仅作初步研究,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尚待于学界同仁继续努力、深入研析。

参考文献:

[ 1 ] 王钟翰.《清史列传》卷七十九:周亮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2 ] [清]周亮工.全潍纪略[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 3 ] 许文惠.周亮工与清初金陵画坛[J].艺苑:美术版,1998(2):36-45.

[ 4 ] 刘奉文,王辉.周亮工著述考[J].文献,1994(4):194-205.

[ 5 ] 《四库撤毁书提要》中《印人传》提要[C]//.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1842.

[ 6 ] 朱天曙.周亮工与金陵、扬州文人之关系[J].中国书画,2007(8):52-58.

[ 7 ] 朱天曙.周亮工与闽地文人群的关系[J].荣宝斋,2008(1):282-287.

[ 8 ]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6.

[ 9 ] 周在延.《赖古堂印谱》跋[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99:521.

[10] 张遗.赖古堂印谱引[C]//[清]周亮工.赖古堂印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1-55.

[11] 高阜.赖古堂藏印序[C]//[清]周亮工.赖古堂印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2.

[12] 黄虞稷.印谱序[C]//[清]周亮工.赖古堂印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5-29.

[13] 倪粲.赖古堂印谱:序[C]//[清]周亮工.赖古堂印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3-47.

[14] 重今,颖之.社藏印谱介绍(十):《赖古堂印谱》[J].西泠艺丛,1986(14):23-24.

[15] 谢凌.周亮工及其赖古堂印谱[J].文史杂志,1999(3):72-74.

欧阳摩一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16。

(收稿日期:2013-08-29 编校:徐忆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