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宗
新一轮就业季开启,对于找工作的焦虑也正在毕业生中蔓延。不少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自责、自卑的心理,甚至发生了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和就业双重压力下走向极端的案例。
2014年4月16号晚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而他选择轻生的原因,是因为不能如期完成论文从而无法按时毕业。
蔡某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母亲至今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篇论文可以让孩子选择死亡?而据同学回忆,蔡某某是班上的“学术帝”,人也比较幽默。他擅长引经据典,成绩十分优异,所以才被保送成为中大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一个乐观开朗的“学术帝”,应该是前程无忧,大好时光等着他的,却为何走上轻生的道路?
蔡同学的遗书写在了一张活页纸上。他用大大的字体写了两遍“痛苦啊” “痛苦啊”,笔迹凌乱,一部分是横的、一部分是竖的。在遗书中,蔡同学自杀的原因除了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个是就业的压力。蔡某某的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非常“难得”。
中山大学宣传部段老师告诉记者:对于找工作这件事来看,我们这种传统文科,可能并不是市面上最抢手的,工作需要的更多可能是经验和一种对社会理解的心态,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打磨,校方对这样的事件深感痛心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比2013年再增28万。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观调查”显示,在476名受访的应届毕业生中,52.3%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好找。
关于就业的焦虑无处不在。有的毕业生迷失自我,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逃避现实;更多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的学生,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让他们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国内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也一直是其中的热门话题,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本应是天之骄子,为何心灵如此脆弱?而中山大学蔡同学的极端悲剧也在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教育制度、文化环境、还是社会氛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