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娟
摘要:随着企业间竞争的逐渐加剧,企业对从事营销岗位人才的要求趋于具体化和高标准化。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着与企业需求错位的问题,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则仅仅是停留在案例分析阶段,培养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难以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也被挤占,种种迹象表明高职教育拐点浮现。课题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对营销行业职业标准,在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着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提出重点课程校企联合教学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
关键词:高职;营销行业;岗位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3702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而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营销专业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少量的专业核心性实践课程也多是在学校课堂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完成,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现阶段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了营销行业职业岗位标准,并据此构建了高职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1高职教育拐点浮现
1.1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和实际需求错位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检验者是企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职业描述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然而实际的教学实践现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源于本科院校,从而使人才培养的定位与高职本身的使命发生偏离,出现了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错位的问题。
1.2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弱
企业需要的是招聘后能迅速融入工作岗位的人才,但由于企业和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仍是强调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行的教学改革也多是简单的课堂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对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没得到相应的训练,到工作岗位后无法完成具体工作。而且这种情况随着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因此,要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从而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符合企业要求。
1.3高职院校生存空间逐渐变小
从安徽省的情况来看,二本扩招,介于二本和高职之间的三本也逐渐被考生及其家长接受,并在近几年迅速崛起。而高考生源却逐年减少,这势必加剧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未来三到五年一部分高职院校因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缺乏特色而将被市场淘汰。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高职教育拐点浮现。为了使高职教育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课题提出将高职院校的营销课程体系和营销行业岗位能力标准进行有机结合,双方联合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2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
在营销行业能力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对企业用人标准进行了调研,并对营销岗位主管以上人员进行了访谈,收集了第一手的企业营销人才用人标准;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回访、及现有文献资料的查询,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营销行业、生产经营企业经济技术与管理现状及营销职业发展趋势,营销职业人才结构现状和营销岗位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各具体岗位的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详见表1)。
表1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
3与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对接的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与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相适应的教学形式
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对于专业课的教学需要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把企业的工作任务作为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贯彻教学的整个过程。有企业方提出思路和具体工作任务,并提供所需的材料,以学生为主导让师生均参与其中,完成指定任务。课程任务的完成,使企业节约了营销成本,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其得到了职业锻炼,而学校也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同时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2营销课程开设顺序的确定
传统的课程开设顺序是学生先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再逐渐接触核心专业课。例如,一年级一般开设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营销策划”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课程则放在二年级开设,但是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设置思路却不符合目前9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题组选择先开设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有学校和企业联合授课,然后在二年级再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先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学生系统地完成过职业的一些典型性工作任务,对工作有了一定的体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学习相关的营销理论课程更容易理解,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把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中具体的工作任务贯穿与课程教学始终,这种坚持让学生先亲身体验工作过程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开课顺序,提高了专业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的工作技能,为其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结合营销行业职业标准,重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3.3.1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重建
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学科化,可衡量性较差。根据营销行业职业标准,应从需要掌握的知识、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等三个方面对营销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细化。比如能力目标应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等三方面,其中专业实践能力需要包括顾客关系分析、商务谈判的技巧、具体产品的市场分析、不同类别商品的管理策略、营业推广、广告策划等必要的专业技能。
3.3.2重新确定专业课程教学模块
图1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根据营销行业职业标准中四种岗位的主要职责、具体任务、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确定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和书写商务文案的能力。具体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用英语、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体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数学、商务文案写作等课程。
(2)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统计知识、营销理论知识和SPSS数据应用等基础知识,从而达到深化实践技能的目的。具体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原理、统计应用技术、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商务谈判与礼仪以及财务管理等。
(3)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对营销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具体课程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与心理、营销策划、推销技能、商品学、网上零售理论与实战、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渠道管理以及房地产营销等。该部分课程均为校企合作课程,有企业和学校教师联合授课,同时实践课时达到总授课学时的40%以上。
(4)专业拓展能力模块是“让学生们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为学生开设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为学生能力拓展和延伸提供平台,降低学生们毕业后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门槛”。具体课程包括广告学基础、金融市场、客户关系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以及门店运营与管理等。
(5)专业实习模块。
在营销人才培养模块中其它模块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一般为3个月以上)亲自参与实际工作,从而检验上述校企合作模块的实施效果,也加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职业内容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3.3.3重新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重新建立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校企合作课程放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比如培养学生市场调研能力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以及培养学生销售技能的“推销技巧”两门课程均放在了第二学期。通过让学生对实践性课程的深度接触,不但提升其专业学习兴趣,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能把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从而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总结
课题沿着“制定营销行业职业能力标准→重新确定并划分教学模块→构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重新构建了旨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研究成果适合所有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学生培养。同时其它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学改革,也可以按照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组建。
课题对营销专业的课程定位准确,课程内容符合岗位要求,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有效,极大的提高了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高职院校实现了专业特色办学,满足了企业对专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沿此思路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因适应了社会发展,从而在此轮激烈的高职生源竞争中稳重求胜,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晓霞.高职毕业综合实训优化的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1013.
[2]黄旭.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EB/OL].http://www.gxcic.net.
[3]胥学跃.电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5):1316.
[4]刘继芳.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5):154157.
[5]董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10(2).
[6]施芬.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0,10(11):119123.
作者简介:赵庆(1983-),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武昌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