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2002年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年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作为“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提出“科学界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加快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008年,黑龙江省委确立了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总体发展战略,抢抓国家支持矿区、林区、垦区、油区和城市棚户区、危房改造的重大机遇,采取“超常举措”创新城镇化发展路径,闯出了“一体两翼”、“一线双核”、“三级配套”、“四大会战”、“城乡和谐”、“环境友好”的特色城镇化新路。其中以林区和垦区城镇最为典型。兴隆林业局局址主城区仅有1.4平方公里,却密植了40万棵大树,呈现了“城在林中”的景象;城里健身休闲区、人工湖、文化园、街心公园,绿满视野,山、水、园、林浑然一体。如今的兴隆森林生态特色小城镇,已然初步实现了功能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夜色都市化。绥棱、清河、绥阳、柴河、通北等森工林区的小城镇建设也各有千秋。
除林区和垦区特色小城镇发展较快以外,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地市小城镇也谋求特色化发展。哈尔滨市小城镇建设以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积极打造了一批辐射能力强、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开创了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首先,经济基础薄弱。广大农村仍存在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经济社会文化较封闭等问题,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其次,缺乏产业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城镇普遍缺少支柱性或主导型产业,产业竞争力不强;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绝大多数城镇从事第一产业,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再次,劳动力素质偏低。小城镇多数劳动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较大。此外,自然区位也成为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黑龙江省多数小城镇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公路等级低,通达速度慢,运输方式单一。时空上的远距离造成周边城市对城镇经济开发和辐射的作用有限,城镇的分散性又阻碍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资源配置。
第一,经济特色不明显。除少数知名的旅游名镇(如北极村、亚布力镇等)、特色产业名镇(如兰西镇、凤翔镇等)外,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小城镇并没有挖掘出当地特色,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问题。第二,建筑特色不明显。小城镇内部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雷同,标志性建筑不能凸显城镇的地方特色,无论进入哪个小城镇,都无法给人新鲜感和感官上的震撼。第三,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不明显。这不但浪费了珍贵的景观资源,而且使自身特色得不到发挥和认可。
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建设在先、规划在后的状况,缺乏规划的小城镇建设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且小城镇会因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中还存在规划意识不明确、资金不足、缺少人才等问题。小城镇的道路、功能分区、园林绿化、公共建筑等都和城市不同,需要大量专业规划人才。
小城镇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小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淡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给城镇生态环境恶化埋下隐患。二是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很多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布局分散、经营规模小,发展方式简单粗放。生产时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三是环境监管乏力滞后。随着城镇周边农村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城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镇政府对环境监管不到位,使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一是以历史为特色。这类小城镇主要有爱辉镇、虎头镇等。二是以特产为特色。这类小城镇主要有绥棱县小城镇、方正县小城镇等。三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这类城镇主要有宾县小城镇、木兰县小城镇等。四是以文化景观为特色。这类小城镇主要有友谊县、横道河子镇等。五是以民族为特色。这类小城镇主要有依兰县、逊克县等。六是以经济为特色。这类小城镇主要有哈尔滨道里区新发镇、饶河县饶河镇、兰西县兰西镇等。
1.经济和产业特色是小城镇特色的核心。经济增长是小城镇发展的推动力,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能形成迥异的城镇形态和布局结构,由此展示出小城镇自身最本质的特色,如平新镇等工业型小城镇、亚布力镇等旅游型小城镇、三岔口镇等边贸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在规划时,应尽量避免产业同构、经济特色不突出的情况,要有意识地借助经济和产业特色实现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增长。
2.景观和民俗特色是强化小城镇特色的有效途径。像五大连池镇、横道河子镇和东京城镇等小城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且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这是城市无法企及的,因此在小城镇规划中一定要巧妙运用这些特色给小城镇建设加分。如规划自然保护区、民族风情园、建设标志性建筑物等,勾画出山、水、人浑然一体、色彩绚丽的城镇风光。
3.建筑特色是小城镇特色的直观反映。建筑是小城镇面貌的直接表现,给人留下最快捷的感官印象。因此在小城镇规划中要注重建筑特点与实用性相结合,在建筑物的体量、色彩、高度、建材上,应提出明确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小城镇留有古文化建筑遗址、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如渤海镇、长汀镇、依兰镇等,这些建筑是小城镇的宝贵财富,在进行规划时一定要注意对特色建筑的保护,并在实践中延续特色建筑风格。
4.历史和文化特色是小城镇特色的灵魂。绝大多数小城镇是由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突出的集镇演变而来,留有珍贵的文物古迹和文化积淀,这些历史文化串联出小城镇独特的内涵和底蕴,是小城镇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因此,在制定城镇形象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扬,突出文化功能。在进行详细规划时,要精心塑造城镇历史文化形象,对城镇街道、广场、生活区、商业区等地段的设计要反映出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城镇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要由政府尽快启动建设。在基本保障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政府应建设更多的公共建筑来提高小城镇的景观环境品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专项工程模式,成立项目小组,监督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这些资金都用来解决民生问题。
2.完善金融配套服务
一是加强调研,尽快出台黑龙江省金融业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增设银行营业网点。首先,要增加商业银行在小城镇的营业网点设置。其次,加强涉农金融机构在小城镇的网点建设。三是增投信贷资金。金融机构要保证在小城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涉农贷款投放时间集中、投放量较大的涉农金融机构,要合理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小城镇的信贷资金投放。四是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创新小城镇系列信贷产品,设计符合小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产品。
3.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范围由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保障水平由低层次、低标准、单一化向高层次、高标准、多元化转变。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监督法规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监督体系,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二是扩大城镇社保覆盖范围。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全覆盖。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体系。三是多渠道筹措和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一方面依法强化基金征缴,扩大社会保障基金征缴范围,提高基金征缴率,确保社会保险历史欠费足额征缴。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力争实现财政补贴到位的同时安排社会保障后备金,加强增收节支。此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千方百计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
1.准确定位品牌
小城镇可以依据上述路径定位自身品牌,但前提是要以特色为内核,差异化定位,即依据自身特有的绝对优势定位自身品牌。例如萝北县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最重要的石墨产地之一,素有“亚洲第一矿”的美誉。因此该地就可以围绕石墨矿藏优势打造品牌。再如林甸县可打造中国温泉之乡、五大连池市可打造中国矿泉水之乡。宁安县渤海镇、尚志市亚布力镇、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五大连池镇、漠河县北极村、海林农场等都是旅游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可以采取竞争性城镇品牌定位方式,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依据自身优势抢占不同细分市场。
2.持久塑造品牌
小城镇品牌塑造需要持久的积累,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结合城镇发展战略制定出相应的城镇品牌战略。一是进行品牌规划。要把精神、文化、特色的理念贯穿始终,赋予城镇一种统一且具个性的信息特征,以增强小城镇的信息传递能力和形象诉求力。二是设计品牌形象。城镇形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设计,如环境形象、社会形象、文化形象、经济形象、城镇居民形象和政府形象等,无论从哪个角度设计,都不能偏离自身特色。三是给小城镇起个好名字和宣传口号。好的名字能够给城镇品牌塑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城镇的宣传口号应该有创意,且一定要优美、积极向上。
3.强化品牌传播
小城镇品牌传播不仅是对城镇优势资源、特色传播,更重要的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根据传播目标对应的目标受众去发掘城镇资源,传播城镇产品,不断积累品牌资产。小城镇品牌传播的目的是为巩固自身特色,提升城镇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费需求及获得更优质的资源和要素向小城镇集中,最终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1]建文,卢军.哈尔滨分类打造特色小城镇[N].黑龙江日报,2010-07-25.
[2]杜娟,冯志佰.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径探析[J].理论探讨,2011(5).
[3]徐建华.对以小城镇品牌塑造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9).
[4]王正新.我国小城镇产业动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2).
[5]白建国,梁红岩.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问题,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