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历来被视为共和国经济的脊梁;企业家,既是企业的财富,更是国家的财富。众多国企高管的“落马”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企用人体制的悲剧!中国国企正在不断跨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但我们国企的选人、用人制度是否也真的进入500强了呢?但愿宋林们的悲剧不再重演!
华润为何无法避免—把手控制和腐败?
华润诞生于香港,旗下11家上市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符合资本市场规则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华润集团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董事会制度,这领先于国内大多数央企和国企。然而,一家具有开放观念、治理结构完善的央企为何仍无法避免一把手控制和腐败?
《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的举报信中,宋林被描述成一个独断的企业领导人。他披露,华润集团宋林等高管在收购山西金业资产的百亿并购案中故意放水。致使數十亿国资流失,并由此质疑宋林等涉嫌渎职、贪腐。据说,这引发了华润内部员工的举报行为,从而逐步将宋林推向危险地带。
“国资委一直以来非常警惕一把手体制下的决策机制问题,所以进行了央企董事会试点。”有国资委官员告诉记者。一把手个人的决策风险很大,中央企业重大决策失误的众多案例表明,这些决策多数是一把手做的决策。由于体制没有纠错机制,一把手也听不到不同意见,导致错误的决策持续下去。
不过,央企董事会试点的效果如何仍存在争议,国资部门可以举出央企董事会科学决策的经典案例,但也有央企人认为董事会纯属摆设。具体到华涸集团。其董事会显然没有成功阻止华润对山西金业集团的收购决策,也没能制约宋林涉嫌的违法违纪行为。
“央企官员任命的背后有着权力的博弈。每个高层也许都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因此在利益交换方面互不干涉。”一位曾给央企做过咨询的企业家告诉记者,央企的腐败在于没有一个唯一的利益主体,比如民企唯一的利益主体就是老板,容易取得利益的一致。在他看来,不仅央企的一把手无法监督,其他高管同样无法监督。
多年以来,央企市场化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取消高管与一把手的行政级别。从而斩断央企与权力之间的联系。但这并不容易。“事实上,没有一个文件规定央企负责人有级别,而且恰恰有文件规定他们没级别,90年代中期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取消了行政级别。但事实上,后来参加会议的时候还是有级别,管理的人有级别,管理的组织有区别,有中组部管理的,有国资委管理的;参阅文件也有区别,有的文件厅局级能看,有的文件部级能看。”上述国资委人士说,这样就导致外界人看央企高管是有级别的,央企管理者自身也认为自己是有级别的。
央企与权力紧密结合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很多央企成为权力的角斗场和腐败的下水管。在新一轮国资改革中,阻碍最大、最难推动的变革也正是央企自身的改革。其核心就是与权力脱钩。从不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中退出来,把资源交给市场。
目前,除举报内容外,宋林被调查的主要原因和违纪违法行为官方尚未披露。不过,宋林被调查所引发的担忧,已经扩散出华润集团。
几乎在宋林被调查的同时,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郝卫平、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更早些时候,广东电网原总经理吴周春、郑煤集团董事长孟中泽、榆林能源集团原董事长王荣泽,直接涉及宋林案的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邢利斌均被带走调查。各种迹象显示,煤电领域正掀起一轮反腐风暴,而宋林案还有进一步发酵的可能。
宋林们的悲剧原因
宋林于2004年出任华润总裁,其时华润的总资产为1012亿元、经营利润为45亿元,到10年后的2013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1337亿元和563亿元,增长幅度均超过10倍。放眼全球商界。能够获得如此业绩者亦可谓彪悍。宋林正当盛年,以50岁的年纪,管理万亿人民币资产和11家上市公司,在当今全球职业经理人中应该也排不出10位。
如此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今后或会沦为牢中之囚,这无疑是中国又一个国企高管的悲剧结局。
究竟是什么使这些国企大员们在事业的征途中折戟?显然不仅仅是源于个人品行。“贪腐来自巨大的权力,”有人这样评论,“长期以来,大型国企公司的治理制度,特别是关于高管的权力制衡制度严重存在缺陷,是高管频频出事的制度因素。”与此同时。不少大型国企的老总在同一家企业任职时间特别长,这在客观上更容易形成绝对权威,获得绝对权力。
除却个人操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悲剧发生?
1.国企高管身份复杂。难逃利益纠缠
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国企高管同样显得特殊。“商人+党员+官员”的“三位一体”,令宋林们的身份变得非常模糊,在转型尚未完成的中国,国企高管“三位一体”的身份,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为他们成为商业风云人物提供更高的可能性。但正因为这种复杂的身份,令国企高管难逃与利益集团纠缠不清的命运。
在经济转型期,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够清晰,政府官员直接掌握和控制着土地、矿产资源、税收优惠、行业准入等一系列重要经济资源与制度资源,导致企业家经营活动对官员权力的依赖。这正是在一些领域容易产生政府官员犯罪和企业家犯罪伴生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伴生表现为政府高官的职务犯罪背后往往存在企业家犯罪的推波助澜,或者企业家犯罪后面潜藏着政府高官职务犯罪的支撑。而一旦依附的政府官员倒台,企业家们也跟着倒台,最终成为大贪官们的“殉葬品”。
2.国企高薪遭舆论诟病。高管心理失衡
近年来,由于国内社会各阶层收入失衡,国企高薪处在风口浪尖,饱受舆论诟病。国企降薪呼声愈高。而相对于国外企业高管薪酬,不少国企高管认为,他们的薪酬并不高。去年,猎头公司Pedersen&&Parters进行了一项全球性调查,对象为17个国家330家企业的1700名高管2012年的薪酬。调查显示,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型企业高管的总薪酬非常相近。他们包括短期奖金在内的年薪总额通常介于130万欧元到140万欧元之间。除了现金报酬,美国的高管还享有长期奖励,大部分是股票期权,平均价值为39.31万欧元。而欧洲的高管享有的股票期权平均价值仅为7.65万欧元。
目前,西方国家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薪酬增幅为4%~5%。虽然国资委所谓“限薪令”并无实质性成效,但面对国内外迥然不同的境遇,国企高官们的心理难免失衡。
3.国企高管商业才能的客观评价
近年来,随着国家资本集团的畸形壮大。民营企业家与国企经理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彼此互不服气。很多人认为,国企经营者的成功俱得益于政府庇护,“在所有的球员中,他的父亲是教练,他的哥哥是裁判”。于是,一方面国有企业所实现的业务增长并没有得到社会认可,很多人认为,国有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必要的,国企获得的成功越大,对民营企业的压抑就越大。另一方面。国企经理人的收入与他的商业成功几乎没有对价关系,如宋林没有一分钱的股份,也不享受分红激励,更谈不上“金色降落伞”,连他的职务能否保住,都需要某些灰色的权贵保护。
4.国企高管怀疑自身职业价值
一位央企领导人曾自嘲是“三无人士”:无存在感,无论企业管理得多优秀,都得不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无兑现感,无论经营业绩有多出色,都与自己的收入不匹配。与同资本等级的民营企业家相比更是判若云泥;无安全感,随便任何人都可以“实名举报”,坐车、吃饭、旅行、收受礼物、与异性合影。凡此等等都可能被“一票击杀”。国企当家人的此种“三无情绪”非常普遍。且有弥漫之势。宋林式悲剧以及“三无情绪”的产生,其背后凸显出来的,其实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迄今仍未破题的重大命题:如何看待以及实施国有经济改革。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5.国企改革实践陷入停滞
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从此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然而,其后的改革实践并不顺利,甚至多次陷入歧路和陷阱,现今形成的国企格局仍然广被病垢。在不久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企改革被列为核心目标之一,可是一些基本的改革理念及路径仍然是非常的模糊,比如,国有经济存在的伦理性和必要性解释,国有资本的管理模式,国有资产的处置模式,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模式,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模式,以及对国有企业经理人阶层的奖惩制度等等,无一条有明确的改革诠释和预期设计。
宋林的倒台,犹如春风扫落叶的南方春景,不過是体制官场那颗大树新陈代谢而落去的一片叶子,无憾可憾,无喜可喜。
——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
我觉得还是人事体制有问题,现在的各级官员权力都凌驾于百姓之上,权力太大,缺少管理,根本不用在乎群众。宋林要是不那么贪婪,只贪污一两千万,能暴露出来吗?
——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
宋林们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制度缺陷所致。国企像一个娇生惯养的宠儿,缺乏免疫力之下,其体内的寄生虫难免蠢蠢欲动。制度的创新若无破局,宋林式人物势将层出不穷,类似悲剧也会一再上演。
(盖鹏丽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