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丽
那一年,我准备到省城一家杂志社工作。
当时,我很犹豫。父母在,不远游。我远离家乡,谁来陪伴孤独的母亲;还有,儿子不到一岁,正需要照顾。一边是难分难舍的亲情,一边是梦寐以求的文学梦。我该如何取舍?在事业与家庭难以兼得、即将失去平衡的时候,母亲给了我有力的支持,毫不犹豫地说:“你放心去吧,我帮你带孩子。”可是,我到了省城,时常想念家乡和亲人,半年后,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离苦,决定返回家乡。母亲得知后,劝阻我,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放下家里的一切,带着儿子来到我身边。
母亲没有来之前,我租住在都市村庄的一间仅有8平方米的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张床,床上铺着报纸,没有桌子、椅子。门口旁边是厕所,到了夏天,臭气熏天,加上经常堵塞,走廊里都是屎尿水,需踮着脚尖进屋。再就是没有燃气,无法做饭,我每天泡方便面吃,以致营养不良,脸色黄巴巴的。母亲来后,首先在走廊里一角搭起炉火,每天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很快,原本消瘦的我胖了。当然,母亲给予的不仅仅是好吃的饭菜,还使我的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满足。每当我疲倦地外出采访归来,看到小屋的灯光,听到溢满小屋的欢笑声,感到非常温馨和充实。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身在异乡为异客,租住的小屋不是家,逢年过节,甚至觉得不如待在办公室温暖。而如今,我像一粒种子,因为有了母亲这片厚实的土地,终于在异乡扎根生长。
母亲把幸福和快乐给了我,而把不安、寂寞和辛劳留给了自己。我经常外出采访,不仅仅辛苦,有时还面临危险。有一次采访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儿,她被拐骗嫁给一个40多岁的男人,女孩儿的干娘把电话打到编辑部诉苦,我出于一种义愤,前去采访,结果遭受男方追打,差点被推到悬崖。回到家,母亲看到我额头、眼眶发青,很心疼。还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四胞胎家庭,回来的时候,班车坏在路上,又是傍晚,我步行大半夜,又遇上天下大雨,回到家,累得脚磨出了血泡,人也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病倒床上,高烧昏迷几天,母亲为此泪流不止。以后,每当我外出采访,母亲的心都揪得高高的,整宿睡不着觉。
最难熬的是冬天和夏天,天寒地冻的冬季,怕儿子受凉,母亲带着儿子在屋里不出门,儿子哭闹着要出去玩,母亲便用纸片叠成小汽车,摆出长长的车队,逗说开车去找妈妈。日复一日,这唯一的乐趣,显得单调而乏味;夏天,屋里没有空调,母亲抱着儿子到楼顶上睡觉,怕蚊虫叮咬和受热,手不离扇,几乎扇一整夜。如果儿子夜间哭闹,母亲怕耽误我睡觉,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就抱着儿子到大街上转悠,以致由于长时间休息不好,舌头溃疡,牙肿疼。母亲不仅仅累,还常常受惊吓。有一次,我出差在外,儿子发高烧,天正下着大雨,又是凌晨一点多,打不到车,母亲只好把儿子用雨衣严严地包裹好,冒雨走4里多路赶往医院。等儿子病好了,母亲却病倒了。这样的苦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而我给予母亲的安慰,就是使自己的文章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不断刊发,从一般编辑走到杂志社主编的位置上。
苦去甘来,随着时光的流转,儿子渐渐长大,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我庆幸母亲可以歇歇了,我可以给母亲更好更多的回报了。可是,始料不及的是,有一天,身体一向健康的母亲突然昏倒了,患上高血压。虽然经过医治,病情稳定,没有往更坏处发展,但自此以后,身体开始一天天走下坡路,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背着面袋、扛着煤气罐,硬朗朗地上楼了,只好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待在屋里。孤独的母亲常常一个人趴在窗口前看外面的天空,而天空除了白白的阳光,没有什么新鲜的风景。后来,我实在不忍心让母亲太孤独,尽量中午回家,由于上班比较远,时间很紧张,我显得很疲惫。终于,母亲不愿拖累我,不顾再三挽留,坚持回了老家。
我的家乡是一个古朴的小镇,这里民风纯正,历史悠久。老屋是平房,有院落,前面是水塘,比较安静。母亲在老屋安详地生活,而我每隔一个多月回去看望一次。可我每次回去,大都带着采访任务,在家待的时间比较短,但母亲觉得哪怕仅仅陪她一晚上,也是一种莫大的满足。我每次回去,给母亲捎回爱吃的甜食,买一件新衣服。我在家的日子里,给母亲洗洗澡,剪剪脚趾甲、手指甲,听母亲讲过去的故事,也是一种满足和享受。
我在家乡的路上,往往返往有上千里,虽然疲倦,但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为此,我写了一首诗《归航》:每当眼里涨潮的时候/那是母亲从故乡/吹来思念的风/轻轻地唤我归航、归航/无论身在何方啊/都要回到久别的故乡/让母亲搁浅的牵挂/再一次浮在我的眸子里/母亲啊,风起潮涌是您的呼唤/定期归航,则是女儿不变的规律。
定期归航,则是女儿不变的规律。而事实不完全是这样,2007年至2010年,这种规律被一场变故打破了。我所在的单位倒闭,失业待岗,每月只有650元的生活费。而这期间,我又患上一种莫名其妙的病,遇冷就感冒,动不动就发烧,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去医院输一次液。我不想让母亲知道病情,就很长时间,甚至春节也不回家。母亲很牵挂,可是总以为我忙,尽量不打扰我,实在想我了,就到车站,看北方驶来的客车,能否有一份惊喜出现:女儿从车上走下来,甜甜地喊一声“娘”。
我不经常回家,即便偶尔回去一趟,对母亲也没有多少笑容。记得有一次回家,母亲又像以前一样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前街的张大爷死了,就是小时候给你买糖的那个腿瘸老头;兰枝离婚了,带着孩子回到娘家。”母亲平时一个人在家,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日思夜想的就是盼着我回去说说话。如果是以前,无论母亲说什么,我都会耐心地听,并且装出很有兴趣的样子问这问那。可这一次,母亲问得多,我回答得少。我心情郁闷,不想多说话,认为母亲的唠叨多余,并且冲着母亲大声喊道:“不要说了,我心里烦,什么也不想听!”母亲哑声了,黯然无语地走出屋。母亲虽然走出屋,可因为担心,不时地在窗外走来走去。看到母亲心焦,我很自责,觉得不该这样对待母亲。母亲老了,已经受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敲打,母亲看不到我的笑脸,一定认为我在外面受了天大的委屈,遭遇了人生逆境。可是想归想,我心里像是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无论如何努力也晴朗不起来。
当痛苦与压力来临的时候,我就格外地想念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于是,第二天清早,我去莲溪书院看看,想重温少女时代的梦想。沿着家门前的小路往更远处走,路边的枯草上结了白白的一层冰霜,透着凉气。走着走着,就看到了小桥和莲溪书院,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光。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来到我身边,因为一夜没有睡好觉,眼圈黑黑的。母亲把我领到莲溪书院的迎面墙前,指着一段文字让我看。墙上刻着宋朝宰相吕蒙正写的《破窑赋》。以前也背过这首赋,没有深解,今天重读这些文字,心中万千感慨。母亲告诉我说,这首赋是勉励身在困顿当中的人看开一些,人生在世,所遇无常,会有太多变数,难免潮涨潮落,所以不要把变数想得太多,看得太重,要好好生活,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看着充满愁苦和担忧的母亲,我很自责地说:“娘,你放心,我一定好好生活。”
也确实,自从待岗以来,我心情不好,导致身体不好,什么也没有干。如今,母亲的一番话,给予很大鼓励,我如果继续颓废下去,再让精神和身体垮下去,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母亲。回去以后,我打起精神,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放下所谓的面子开始外出找工作,只要能挣钱,什么样的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后来,我应聘到一家酒业公司做推销员。刚开始由于没有客户,只能是电话营销、陌生拜访。我每天起早贪黑,跑遍整个市区,和形形色色、层次不一的人打交道。然而推销技术,不是抚慰,不是文学,是真刀真枪的工作,仅仅有激情是不够的,我常常感到走着走着没路了,就很沮丧,就想辞职不干了。可每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除了问寒问暖,就是鼓励我好好工作。记得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世可以是华丽深邃,亦可以幽苦艰绝,总看着自己的伤口哭,是毫无意义的,要振作起来。”
有句话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我不能让母亲伤心,只有咬着牙一步步往前走。而在我苦苦挣扎的时候,母亲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了,先是手脚麻木,到了穿衣服、吃饭都很困难的地步,一顿饭吃完,需要大半个小时,人也一天比一天消瘦。可母亲怕影响我工作,每次打电话,总说自己的身体硬朗着呢,安心工作,没事不要回老家。母亲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从不间断。母亲瘦弱的身影,在小路上千百次地重叠,哪怕走一步都很困难,也不停歇。母亲说:“我害怕一旦病倒了,女儿没办法,会影响工作,我不能成为累赘。”母亲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好,在我面前,总是大口大口地吃饭,来回不停地走路;而背着我,大把大把地吃药,大口大口地喘气。而粗心的我,竟然没有发现母亲的掩饰,就放心地离开,继续在异乡的土地上奔波。
几年后,我终于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工作着,快乐着,就好像在生命凄苦的泥淖之中开凿出了一条畅通的运河,沿途风景无限。可在我想让母亲分享快乐的时候,母亲的身体状况已很糟糕。我每次回老家,看着越来越消瘦的母亲,心里很疼,总是不忍离去。可母亲总是说:“你不要牵挂家里,赶快回单位,好好工作,我好着呢,每天吃了饭,就到街上和邻居们说说话,一点也不孤独。”尽管母亲竭力掩饰,但总也掩饰不了脸上的病态和落寞。母亲老了,最怕的不是疾病,不是死亡,而是寂寞,可为了女儿,把寂寞和孤独默默吞咽。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带着孤寂离开的。那天,母亲吃了早饭,把屋里打扫干净,然后往床上一躺,无声无息地去了。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人,等到被发现时,已经没有生命指征了。母亲终于应验了自己说过的那句话:“我希望很快地死去,不愿病倒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孩子。”
母亲如愿了,却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遗憾,我常常为自己不能守在母亲身边而悔恨,尤其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曾有过一个强烈愿望,就是写一本书,取书名《母亲》,陪母亲一起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帮助找回过去快乐的时光,以慰藉孤独的晚年,可是这个愿望,因为工作忙,一直未能如愿,我甚至以为,母亲还有许多时光,等到我闲下来的时候再去写。我万万没有想到岁月不等人,把这一美好愿望残酷地撕碎了。母亲走后,我的世界变得寂寥和冷清,难抑思念之情,写下《母亲是根》这首诗,以慰藉自己内心的疼痛:我常常把母亲比喻成/生命之根/多年了/那一份血浓于水的爱/承接阳光、雨露/滋养我足下每寸土壤/我像一粒种子/从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我勃勃生机、迎风伫立/繁茂的枝叶伸向高空/扯来漫天彩霞/编织华美精彩世界/如今母亲去了遥远的天国/与我阴阳两界/根断的伤痛/划破长空/痛苦的叶片纷纷飘落/再不见昔日繁华/流不尽的泪水淹没所有通途/我不知天国有多远/只愿母亲放下/一生的疲倦和苦难/只愿那里留有一方安宁的乐土/让您静静安息长眠……
如今,到了清明时节,多希望再听听母亲教诲的话语,看看她老人家慈祥而和蔼的笑容啊!一时间,那无法言语的悲伤如落地黄花,雨碎心残,回首处,泪几许……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