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腾讯开发微信的决策分析

2014-06-10 08:42:05潘瑞洁
2014年50期
关键词:张小龙微信用户

潘瑞洁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应用软件——微信(WeChat)。作为一款以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视频及语音等为传播工具的手机通信软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也支持腾讯微博和QQ邮箱及插件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二维码扫描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将内容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微信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

可能很多人并不理解腾讯的做法:有了QQ为何还要单独开发微信?或者说为什么不将手机端QQ进行拓展和完善?然这些疑问并不影响微信的迅速发展,据统计,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已达到3亿。毫无疑问,腾讯的这项决策是非常成功的。

不得不承认,腾讯很会对市场察言观色,开发微信这项非程序化决策,毫无疑问是抓住了公众需求这个社会发展变量,然后分析人性,在一款免费发短信的手机应用KikMessager启发下应运而生的。诚如“微信之父”张小龙说的:“任何一个功能或产品都可以找到类似的祖先,这正是人类知识传递的方式,如何把以前的知识或前人的积累,恰当地应用到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满足当前需要的产品,这才是一种创新的能力。”这段话很巧妙的解释了微信的出现也是在之前通信工具上的创新。那么开发微信这个单独的新产品是在怎样的抉择中产生的呢?我们不妨从科学决策的角度分析一下。

一、超越对手,赢得市场

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微信的诞生也不例外。张小龙回忆微信的缘起是这样的说的,他当初看到Kik这类应用成崛起之势,一时兴起就给腾讯的马化腾等相关负责人写了封邮件,建议公司启动一个关于手机通讯工具类的项目,马化腾当时就认同了这个想法。

但是,在我看来,人家的一时兴起绝对是蓄谋已久的,当时的境况是这样的:Kik袭来、米聊来势凶猛,二者和TalkBox可谓群雄割据。虽然腾讯QQ在2010年底的时候,已经做到最高同时1亿人在线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几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有至少一个QQ帐号,并且这个帐号上都已经承载了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上千的互联网用户关系。但是QQ已经太重了。当时一些用户拒绝在手机上安装,或者安装了也不启动QQ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太重。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移动QQ继续做加法,并不是特别合适。(这也是腾讯决定开发微信这个单独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时候,怎样才能超越这些对手,完成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的漂亮转换(简单美),更大的满足用户需求(懒惰,时尚)并为自己赢得市场成了这项决策制定的最初问题和强大动力。有句话怎么说的:懒惰导致发明,而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尚是重要驱动力。

于是,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开发正式启动,初衷是打造一款以移动终端为平台的即时聊天工具,抢先一步占领市场。这下目标算是确定了。

二、开发微信,满足需求

如果手机成了人们最亲密的(社交)工具,精簡QQ手机端是可选方案之一,开发微信也是可选方案之一。那么为什么腾讯不出精简版的手机QQ而出微信?

很早以前就想过这个问题,明明微信的功能完全可以集成到QQ里,做一个super QQ。可是到底是要一个功能超超强大的产品还是要两个强大的产品呢?这样一想,答案就不言而明。基本上,功能做大做全的目标是巩固原有用户,但是开发新品牌则无疑是瞄着新用户了。从微信之后的发展上,我们也可以或多或少推出主体方最初的对于几个方案的权衡:

首先是关系的重新建立。微信通过QQ,手机通讯录,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建立的人脉关系和QQ大不相同。相对于QQ已经沉淀固化的人际关系,微信有着更敏感的兴奋点。

其次产品形态不同,前面也说过,手机QQ太重,在手机这个小尺寸设备上想要展现的东西太多,微信相比而言更加轻盈。

再次消息送达机制不同,微信的Push机制让用户没有了在线的概念,手机QQ后来也有了此项功能,但是耗电量猛增。

当然,最大的不同是两者的定位,手机QQ是解决手机和QQ好友聊天的需求,微信一开始就是奔着解决移动端聊天的需求来的。一个是解决需求的场景,一个是解决场景的需求。前者是工具属性,后者是搭建平台。

除此之外,开发微信还具有以下的优势:

1.可以省大量流量。图片、语音和视频优化,1M可以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1000秒语音通信,约1分钟视频。后台运行只消耗2.4K/小时。

2.软件免费且集成多款软件。

3.可以搭建很多平台。

前两点可谓很是符合消费者的胃口,免费的,便宜的谁不想要呀?!虽然我们都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实际上,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的那点坚信是多么不靠谱。而微信开发者也正是抓住了人性的这一点。(产品定位和人性化满足用户)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确信,这项决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相反绝对是深思熟虑的,不管最初开发商是抱着怎样试一试的态度,我们都无法否认在试一试前,商家的分析是绝对严谨的。

三、付诸行动,追踪成效

微信技术总监周颢把微信的成功归结于腾讯式的“三位一体”策略:即产品精准、项目敏捷、技术支撑。微信的成功是在三个方面的结合比较好,能够超出绝大多数同行或对手,使得微信走到比较前的位置。所谓产品精准,通俗的讲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了恰当的事,推出了重量级功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最符合大家需求的方式推出去。他认为在整个微信的成功中,产品精准占了很大一部分权重。

微信研发团队里鼓励一种试错的信仰:他们坚信,在互联网开发里,如果能够有一个团队在更短的时间内尝试了更多机会(并能改进过来),就能有(更多的)机会胜出。敏捷是一种态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都会非常忌讳“变更”这个词,但是在微信的项目运作中是不可以的。因为微信必须要容忍说哪怕在发布前的十分钟,也要允许他变更。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打破了所有传统项目开发的常识。所有人都说不可能做到的,但微信做到了。研发团队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给产品决策者有最大的自由度,而这个决策正是微信能够胜出的关键。

敏捷有很多困境,如果做一个单机版程序,是可以做到很敏捷的,但是腾讯正在运作的是一个海量系统,有千万级用户同时在线,在一个单独的功能上每天有百亿级的访问,同时还要保证99.95%的可用性。在海量系统上应对项目开发会有很严谨的规范,都说要尽可能少的变化,因为90%-95%的错误都是在变更中产生的,如果系统一直不变更会获得非常高的稳定度,但是微信就是要在悬崖边跳舞。微信的研发团队要做一些事情,让敏捷开发变得更简单。

如何做到这一切?周颢认为,首先,必须建立起一种狂热的技术信念,就是一定是可以做到的。然后,需要用一些稳固的技术(理念)来支撑,例如大系统小做、让一切可扩展、必须有基础组件、轻松上线(灰度、灰度、再灰度;精细监控;迅速响应)……等等来支撑。

“微信之父”张小龙也不否认这一点,实际上,在制定开发微信这项决策前他们都已经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尝试,产品本身要做好是很重要,但是如果用户不感兴趣那也是白搭。等一切准备妥当,2010年11月19日,这个项目制定下来的时候,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更是结合人性的分析,不断变更产品,这不是一个单独的战略而是连环战略。认真对用户最初使用微信的原因进行分析,不断寻找微信发展的各种价值和意义,并在最初的想法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微信团队一直在行动。

猜你喜欢
张小龙微信用户
雷军错失张小龙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张小龙: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40
微信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