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朝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多民族群众生活聚居生活、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多宗教信仰共同存在,同时存在很多问题,民族、宗教、文化问题交错,这些都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统领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云南成为了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不断得到提高。但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思潮、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得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策略研究,对于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是巩固民族团结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生活聚居的国家,民族和谐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历来对云南边疆民族团结与发展非常关心和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显现出中共中央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决心与信心。我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国界,既有利于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开展,同时又容易受到外来政治信仰和国外思潮的渗透与影响。西方反动势力也不停对云南边疆民族群众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战略攻势,企图通过搞乱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来阻挠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三个国家接壤,分别是缅甸、老挝、越南。地理位置特殊,靠近缅甸战乱地区,亦受到其影响。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是维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异的长期存在,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格局现状,文化价值呈现“和而不同,异而不敌”的特点。但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历史境遇、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心理特点的认同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内聚力和认同意识,呈现出民族关系得特殊性和复杂性。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这种特殊的多民族背景下,维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有着急迫的需求。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是实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①。”由于地处云南边疆多民族聚居,民族间相互交融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民族混居、宗教混杂、境外思潮渗透的特点,造成了复杂多样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价值观。改革开放使各民族从民族传统文化深处走出来,与现代生存方式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从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转型。转型过程中,势必会导致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不安定局面,这体现在自觉文化层面的理论争论及自在自发的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引领人们的行动,是实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应根据云南边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现状来稳步推进新时期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一)加快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是维护云南边疆地区安宁的根本保证。在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发展各民族特色经济是重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指导云南边疆民族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围绕经济建设抓理论宣传,抓好理论普及促经济发展。
(二)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民族文化精彩绚烂。云南边疆民族群众常常把人与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等视为一个大家庭,对自然大多怀有敬畏和感恩之情,很少有“人定胜天”那种盲目的人类自我中心的思想。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少民族有善待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朴素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一系列传统的生态道德伦理观和善待自然的生活习惯,构成了本民族社会卓有成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规范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行为。
(三)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多样性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民族出版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网、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承和宣传阵地,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领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文学、民族歌舞、民族电影等的发展。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时政新闻、政策法规、生产技能、先进典型、民族歌舞、歌曲等,使各民族兄弟在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教育,消除思想上的疑惑,从内心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四)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宣传教育的阵地。互联網作为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重塑着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及意识形态。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中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将从现在的少数(主要是在校学生和外出打工者)不断扩大。因此,互网络为我们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阵地和有效的途径。
(五)大力培养和发展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出一支国家意识强、党性观念强、组织领导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善于做民族工作的基层少数民族党员和干部队伍,用他们的自身行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魅力,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三要提升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切实抓好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大学生“村官”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工作。增强他们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以及做好群众工作、推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能力。同时,要提高党员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使党的主张能够及时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还要适时举办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培训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宣传教育的“顶梁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云南边疆民族群众中不断延伸,促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团结、经济大发展、边防大巩固。(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杨云,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8)
[2]张争宇,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5(5)
[3]邓云辉,西南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理论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