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增
摘要:“成也信仰,败也信仰”,是对一大代表迥异人生归宿的最好概括,十三位代表播下了相同的革命希望,收获的却是不尽相同的人生结果: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收获红色硕果顺理成章;丧失共产主义信仰,吞下黑色苦果在所难免。以史为鉴,今天面对八千多万的党员群体,再小的问题也是大问题,其信仰危机的警钟已敲响,该怎样坚守信仰,是当代每一个党员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一大代表;迥异之路;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讲话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于世界而言是一个及其不平凡的世纪,因为在世纪中叶,诞生了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缔造这一奇迹的正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自成立至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由奴隶变为主人,国家的命运由“被宰割”变为自己主宰,如今又正大踏步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主心骨,值此在党诞辰94周年之际,翻阅历史的画卷,细细回味党史,追寻先驱,认真探析建党先辈们迥异人生之路,并以此为鉴,这对于我们当代党员可谓启示颇多、意义非凡。
一、相关情况概述
(一)一次伟大的会议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给苦难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最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她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先辈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斗争。在此基础上各地先后纷纷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积极开展工作,这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如此一来,正式成立党的条件基本成熟,于是1921年6月,在上海小组的通知号召下,各地代表陆续赶到上海,于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后改为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大”)。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两条迥异之路
上世纪20年代是一个艰苦卓绝、民不聊生的苦难时代,毛泽东等十三位党代表心中怀揣救国救民、寻求革命真理的希望,他们意气风发,志同道合,不畏艰难险阻,代表全国53名党员出席了一大。代表们在那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共同播下革命的火种,渴望收获的是救国救民的红色硕果。然而,革命之路充满了诸多未知,革命的考验不时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十三位代表十三条心路历程,可谓大浪淘沙,人生几何?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代表们演绎出了两个迥异的归宿:毛泽东、董必武不畏艰险,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终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尽美满怀革命热情,却不料英年病逝;李汉俊、李达虽脱党但信仰坚定,始终心系党和人民事业;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血染疆场,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刘仁静、包惠僧虽误入歧途,但在有生之年仍做到了“浪子回头”,充分展示了我们党成熟稳重的党员品质;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是党和人民的罪人。从十三位代表的人生旅程来看,有些人的一生是光明磊落、革命正义的一生,他们坚定信念,忠于信仰,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终修成革命正果;但也有几位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2]他们丧失革命信仰,投机倒把,屈服考验,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真可谓是在革命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将名利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有希望达到革命的顶点。
二、对代表们迥异之路的浅析
出席一大的十三位代表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即使时间过去了九十多年,但现在看来,他们的经历对后人而言仍不失为一本珍贵的教科书。因为代表们原本都是满腔热血、一心救国的党的创始人,为什么在后来的斗争中会使自己的人生之路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这值得我们深思探索。革命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这条路上充斥着名与利、生与死等形形色色的考验,代表们的进退沉浮,时刻提醒着后辈勿忘教训。
第一,寻求革命真理,唯有抱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事业牺牲一切,置之死地而后生,方可沿着既定的革命目标不断前行。毛主席曾告诫过革命者,“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革命不是儿戏,而是为国为民的圣神事业,这条道路上荆棘密布,危机四伏。为了革命,无数先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毫不吝啬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生死存亡对于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一大代表陈潭秋等同志血洒战场英勇就义便是一个佐证,虽壮志未酬,但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认可尊重。相反,诸如陈公博、周佛海之辈,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对革命不忠,对人民不诚,其结果可叹可笑。当代诗人臧克家曾写过一首名为《有的人》的诗,写道“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人虽死犹存,为个人利益苟且于世的人虽存犹死。
第二,投身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始终需要坚定的革命理想来指引前路,始终需要从维护同人民的“鱼水关系”中汲取营养。从一大代表们的进退沉浮来看,走向革命对立面的陈公博等人,在名利生死的引诱下,逐步淡化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渐渐熄灭心中的革命圣火,在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上斤斤计较,重个人轻集体,甚至为了自我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出卖人民的利益,最终落得骂名背身、遗臭万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3]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视革命信仰为灵魂,视人民利益为生命,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和平年代,所有党员都务必倍加清醒,只有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只有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奋斗,不畏艰险,埋头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胜利。相反,缺乏信念,忘记宗旨,迷失方向,终将葬身历史的洪流。
第三,革命事业犯错在所难免,关键是要知错改错。中国共产党在神州大地上带领中国劳苦大众进行斗争,本身就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其间的艰辛曲折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斗争史,就是一部探索史、励志史。因此在革命途中走弯路、犯错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是犯错后要知错改错。在十三位代表中,刘仁静等人都是历经曲折迷途知返的代表,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认错改错,在早年虽走了错路,但在有生之年始终心系党和人民事业,终究是为国为民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可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因而其前途同样是光明的,其归宿同样是光辉的、为后人称道的。相反,犯错不知错、不改错,总是把生死名利看做自己的价值目标,总是以感情取代理智,多行不义一意孤行,不到悬崖誓不回,其结果往往只能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终将以悲剧的形式结束自己的人生。
三、一大代表迥异人生之路的当代价值启示
(一)对一大代表之路的总结
九十多年过去了,但现在我们谈起一大代表,心中依然五味杂陈。我们为过去回眸,为历史驻足,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综合以上启示分析,无论是一大代表能否做到為国为民大无畏,敢于牺牲一切;能否做到心怀理想,情系人民;能否做到在革命道路上不断探索,犯错后及时改错等,毫不夸张地说,这完全在于能否自始至终坚守了共产主义信仰。从一大十三位代表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们“成也信仰,败也信仰”,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一点。“成也信仰,败也信仰”,是对一大代表迥异人生归宿的最好概括,十三位代表播下了相同的革命希望,收获的却是不尽相同的人生结果: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收获红色硕果顺理成章;丧失共产主义信仰,吞下黑色苦果在所难免。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也如此,对于一大代表如此,对于今天生活在新时期的幸福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