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爱平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415)
论郑敏诗歌的高层结构
谭爱平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415)
郑敏是九叶诗派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本文将郑敏不同时期的诗歌作为研究的中心议题,从高层结构即打乱完整的平等的画面使意象的分层叠加,探讨郑敏诗歌的艺术特征。
郑敏;诗歌;高层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诗人“执术驭篇”(刘勰语)的技巧或布局谋篇的章法,是一种构架、造形的能力。“正像美丽的窗格,屋脊上的挂铃都还不能构成富丽的宫殿,只有结构才能保证一首诗站起来,存在下去。”①诗的结构不像建筑物的钢筋水泥那样有形,郑敏就说,“诗的内在结构是一首诗的线路,网络,它安排了这首诗的意念、意象的运转,也是一首诗的展开和运动的路线图。”②
郑敏自觉将结构作为诗歌魅力的来源。现实的血雨腥风和诗人敏感丰富的天性感知,决定了她难以赤裸呈露地表达情感,决定她的诗歌突破单一性主题与情绪意蕴。高层结构是郑敏研究和实践的一种结构方式,本文从高层结构着眼来探讨郑敏诗歌的艺术特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高层结构呢?所谓“高层结构”,就是主张意象的分层叠加,打乱完整的平等的画面,在诗歌特定的空间建立起意识的多向流动而又有所对应的动态平衡,获得空间的深度层次。高层结构又是与展开式结构相对的一个概念。按照郑敏的说法,“如果展开式是一幅油画,一步步的展开在读者的眼前,高层式就象一座雕像,给读者强烈的立体感。如果展开式是我国传统的宅院,多层式就是楼房。”③展开式结构与高层结构显示出不同的空间结构呈现方式。展开式结构是横的铺展,高层结构是纵的延伸。“如果诗人要传达一种突然的觉悟就会选择展开式结构,在诗的结尾也使读者体会到突然的精神飞跃,而在此以前诗的进展可能是相对的平静。如果诗人想让读者时刻意识到在诗的现实的轮廓之后,还有一种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超现实的光、影存在,就会选择多层的结构。”④
郑敏40年代早期部分诗多富有浪漫主义抒情气息,诗人采用展开式结构,以自己的心灵为出发点,用仿佛随心所至的散文似的笔法,使诗行如汩汩溪流,随物赋形,富有流动性、冥想性。在展开式结构中,诗人擅长于将一切寓意和深刻的感情包含在诗的结尾,奇峰突起,引人寻思,让结尾成为全诗的高潮和精华。如郑敏的《鹰》便采用展开式,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它写鹰飞离地面,“在思虑里回旋”,“用敏锐的眼睛搜寻”,距离使它认清了地面,结尾处,在上述铺垫之后,猛然揭示一个真理:“当它决定了它的方向/你看它毅然的带着渴望/从高空中矫捷下降”,使人产生一种突然的觉悟,体会到突然的精神飞跃。使“读者突然领悟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感情。这种领悟也可以说是一种顿悟,因为在诗中,不像在散文或其他文学品种中,领悟的来到是伴随着惊叹、意外、兴奋的感情,它来得异常突然,给读者的求知欲以充分的满足。”⑤
诗人采用更多的是高层结构。高层结构的特点是“多层的含义,在现实主义的描述上投上超现实主义的光影,使得读者在读诗过程中总觉得头顶上有另一层建筑,另一层天,时隐时显,使人觉得冥冥中有另一个声音”。(《英美诗歌戏剧研究》)也就是,“使得诗能够在现实的一层之上还有象征的一层”(《诗的高层建筑》)。
我们来看九十年代的一首诗《破壳》:
沉浮在混沌的液体里
内脏在痛苦中发展
嘴喙感到进攻的欲望
翅膀像没有水划的桨
佝偻的爪子没有泥刨
突然光像原子爆炸
它瘫跌在泥地上
粉红色无毛的身体
接受着生命的粗暴冲击
这里绝不是简单的对某种生命破壳而出的过程的细致入微地描述,它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意志的挣扎和张扬,以及停留在诗人心灵上的一种颤栗般的激动和对生命力量的敬仰和崇高感。郑敏的诗正是这样,她不似中国新诗派的另一个著名诗人“探险者”穆旦那样现代化的彻底,她的诗以现实为底座,将现实与象征紧密结合,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郑诗避免了穆旦诗有些地方过于欧化和晦涩的弊病,更具诗的情趣。
高层结构本身又有多种类型,一种是“在一个完整的现实主义画面上的高层”。上面提到的《破壳》就属于这种情况,诗歌结构基本上保持着一个整体性的生活画面,高层都基于其上。另一种情况是“打乱了完整的现实主义的画面,使底层的现实主义与高层的象征主义掺和在一起,结果是象征的成分闪烁在现实的画面中,而现实的画面不断跳跃和变幻,更多地象古瓷的碎片,强烈而片断。”(《诗的高层建筑》)
我们来看一首《岛》:
这样一座深深伸入远海的岛屿
在那你看不见的极远处
也埋着她的岩岸
海风和水波自四方袭来
舐着,击着,啄着,
欺骗的与诚实的,
我敢说她是极心愿的
将她的肢体伸展至远处。
若是,海上出着温暖的太阳,
我相信我看见一个
突现在溶化了的身体里的
痛苦的灵魂
那是为了她曾有过的
梦似的记忆
这首诗同一般的游赏诗、也同传统的写景状物有了质的区别。区别就在于现代意识的强烈注入,像古瓷的碎片,打乱了写实主义的具象展示,也打碎了自我凸现,一种隐语式的深层含义闪光在空间的跳跃中。这首诗里,“岛”不只是客观化的事物,诗人不单是在写“岛”,“岛”被聚汇了诗人复杂的人生经验,这个意象象征一颗“痛苦的灵魂”。在诗人由客体触发的意识结构中,岛“深深伸入远海”,“深深”、“远”三个字,便烘托出岛的孤单;“海风和水波自四方袭来”,有“欺骗的”有“诚实的”,岛又是那样的无助。诗人的灵魂也是如此,为了“梦似的记忆”而痛苦、而存在。“岛”的形象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正是通过这种“切割”和“随意”的情绪流动,实现了思维和情愫、理智与抽象的多重组合。这种结构形态,在现实的一层之上尚有象征的一层,象征的一层将变幻的光影投射于现实的画面,现实的画面溅起情绪的层层浪花。《雨后的马鞍山》、《晓荷》、《秋的组曲》、《戴项链的女人》等作品亦可作如是观。
本来诗人的情思流动是由此及彼逐渐展开的,或由岛想到人,或由人想到岛。可对这纵向展开的情思,诗人为何不用展开式结构而转用高层结构呢?这取决于诗人郑敏独特的审美把握、意象运用的独特性。我们知道,郑敏是一个善于在沉思中捕捉生活真理的人,她入西南联大读的是哲学系,这养成了她思辨的习惯。她创作的起步又深受当时正于西南联大任教的主知性诗人冯至的影响。⑥诗国哲人的艺术趣味自然影响了这位“新生代”的艺术追求。对西方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里尔克的那些“过于绚烂,过于成熟的现代欧洲人思想的移植”⑦和吸收,又使她的眼光更多地移向内在世界的静思与开掘。正是因为诗人善于以这种知性方式认识观照对象,而认识时诗人的敏锐直觉力参与其中,使诗品实现由写实性感受到超验性把握的提升。因此,现实经验的“形”与隐约于其间的“神”渗透,自然转化为一种形而上驰骋的高度。另外,如上节所述,诗人在传达经验时多使用情知统一的象征性意象,或者超常态的心理意象,这些意象本身就有亦此亦彼、亦真亦幻的多层次内涵。因此,这两种因素渗入诗歌中,使诗的结构把写实和象征的两层挤压成一层,从而成为高层建筑。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岛》的构思来验证这个观点。诗人看到“裹”着海风和海浪的岛屿,心中不自觉的联想到那些内心深处正承受痛苦记忆侵袭的人的灵魂,这时岛的影像与人的影像合二为一,诗中的“岛”不仅是“岛”,而有了多重内涵,她的“伸展”、“远处、温暖”也增加了象征性,从而使全诗的结构具有了重叠意义。
这种高层结构与一般主情诗高层结构不同,后者只具有空间情绪效应,而前者却还有情绪外的思考效应,就是与艾青的《树》一类充满哲理气息的高层结构也有差异。艾青的《树》与郑敏的《树》都以写实性与象征性结合支撑起诗思构架。艾青的《树》句句都是在写树,写树在地面上的(看得见的地方)的间隔,以及地面下(看不见的地方)的纠缠或紧紧相连,但读者可以明显的感到诗人处处另有所指。郑敏的《树》也处处写树,又处处都企图在搜寻着一种似有似无的内涵,但搜寻什么并不直接说明。通过比较得知,两首诗的诗思构架明显不同。前者的主题传达全由白描完成,意象并不丰满;后者意象丰满而丰富。因为艾青感兴趣的只是联想启发,而郑敏追求的不只是联想,而且追求艺术转换后升华与经验传达,绘出写实性感受和超验性把握的迅速焊接,使诗歌折射出形而上的超现实经验。所以后者中出现了婴儿、春天、手臂等充满活力的意象,从“树”这一主题意象生发出来,对树和人民显隐两个形象的内涵都作了深度的发掘。她还巧妙地运用形容词和动词,以包围之势将中心意象的内涵出现了精确灵魂的细节把握。
郑敏诗的高层结构使诗歌在狭小的空间里获得了无限指归,进入深沉蕴藉的哲学境界。实质上,郑敏的很多诗歌是上述两种结构方式的交融与综合。它采用戏剧式架构,雕塑般的意象下情思流动,获得一种空间效应,同时采用高层结构,还有情绪外的思考效应。郑敏诗歌充满暗示魅力与流动效应的内在结构,使诗歌富有弹性和厚度。
注释:
①郑敏.诗的内在结构——兼论诗与散文的区别.见《英美诗歌戏剧研究》第4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②诗的内在结构——兼论诗与散文的区别.见《英美诗歌戏剧研究》第4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③英美诗歌戏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30页.
④郑敏著.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67页.
⑤郑敏.诗的内在结构.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⑥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关于我自己.第473页.
⑦唐湜.郑敏静夜里的祈祷.引自《新意度集》,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
I227
A
1005-5312(2014)08-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