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4-06-09 09:02王永芹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城市化绿色资源

王永芹

摘要: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时代。如何促进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有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是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是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完善城市绿色发展制度设计、支持绿色科技创新、加强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等。

关键词:城市化;绿色发展;路径选择;绿色科技创新;城市化率;乡村型社会;城市型社会;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X22;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051-03

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标志着我国传统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转型。这一转型一方面给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布局带来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人口的高度密集和资源的、能源的大量消耗,不可避免地带来(出现或引发)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噪声污染以及热污染、光污染等现代“城市病”,使我国城市科学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国城市必须探寻新型绿色发展之路,以实现“城市整体综合功能的最佳”来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需要,达到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有序推进我国城市型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城市绿色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的现代化水平。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城市病”如影随形,相伴而至。我们要什么样的城市化?如何使城市真正成为资源有效利用和集约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体现?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理性反思。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资源聚集和示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力量,因而城市现代化往往也被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目前,全球城市居民已达36亿人左右,特别是发达国家,近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纵观世界城市化进程,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源于17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欧洲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由于基础设施短缺、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疾病蔓延流行、社会发展停滞等现实问题,导致了社会问题异常突出,直接危害到人们正常的生存和发展,这一沉重的现实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他们的城市化战略进行反思。直到1995年底,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人居中心秘书长沃利·恩道在为《城市化的世界》一书作序时,依然忧心忡忡地写道:城市化既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1]。惨痛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不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城市化带来的可能就是灾难。

城市化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居民数量从1.7亿人骤增至近7亿人,出现了一批有重要影响与发展活力的城市群,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3]。然而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尽管我国现代化建设伊始就采取了迥异于以往的城市化道路,但由于综合国力竞争的压力,助长了人们依然存在重增长的急切心理,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便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导致“GDP至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后果就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总体上获得经济利益满足的同时,却对自身所生存的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当前,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交通严重堵塞、持续的雾霾天气及各种污染事件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人们健康生活的需求得不到较好地满足,才发现我们正在为所谓的“增长”支付高昂的代价。中国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缺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答案就是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化道路,通过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绿色发展之路,跨越现代化发展的“卡丁夫峡谷”。

二、中国城市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城市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和麦肯锡公司建立了中国城市绿色发展及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从基本需求、资源充足性、环境健康、建筑环境、对可持续性的承诺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城市总体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见表1)。

从总体看,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总体状况得到改善,人们的居住空间、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但一些指标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指标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突出地存在三大矛盾。

一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消耗总量居高不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而采用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城市化进程始终伴随着资源消耗的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消耗了全世界约50%的钢材、水泥,21%的能源,但总产出只占世界的11%。按照这样的方式计算,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中国将消耗目前全球所有的钢材、水泥,40%以上的能源,而中国的人口仅占全世界的19%左右[4]。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11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在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首都城市和人口超过10万的近1 100个城市中,中国最好的城市是海口,排名830位,北京排名1 053位。2013年1月,我国从东北、华北直到黄淮、江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天气,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6亿[5]。严峻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高资源消耗、高扩张、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二是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在粗放型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日渐加大。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全国约2/3的城市氨氮化物含量、PM2.5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城市污水排放物逐年增加,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2011年,在139个地级以上市,12个区、县级市,污染较差和极差的水质占到了55%。由于过量开采,20个省级行政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70个,总面积6.5万km2;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不断增多,2011年达70多亿吨,由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在全国667个城市中,近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局面;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2011年达到2.25亿辆,排放污染物4 607.9万吨,比2010年增加3.5%,已成为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数字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缓慢。绿色科技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压力,然而由于风险、成本等因素制约,绿色科技创新依然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多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绿色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绿色技术创新的预见性和控制力不强。企业一方面认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面对昂贵的成本和较长的研究周期又望而却步,企业实现绿色发展任务尚且艰巨,还难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6]。

三是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尚不能较好满足群众对宜居城市和高品质生活的期盼。近年来,很多城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这不仅顺应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也符合城市发展的潮流与方向。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规模的急遽扩大,社会各界甚至包括政府部门对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认识,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布局不甚合理,城市发展对资源要素过度依赖,促进绿色发展的制度安排还不健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发展的环境成本。此外,大量的农民迁入城市,其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活模式并没有随之形成,由此带来更高的人均能源消费及间接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市环境下降、人们工作和生活成本加大,社会矛盾日渐凸显。未来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上述困境和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类似性,都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但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理应吸取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立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促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三、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依据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城市绿色发展重在进行四大转变:增长方式由“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向“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转变;发展方式由“污染—治理—再污染”恶性循环向“环保—节约—发展”良性循环转变;城市建设布局由粗放、非均衡向集约、均衡转变;建设模式由“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方式向“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方式转变。

1. 发挥政府在城市化中的主导作用。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政府理应担当起主导责任。当前,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又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最尖锐、最突出,也是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上最需要决心和智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只有政府才能最准确地把握社会运转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调动一切资源,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并在必要时通过相关行政指令等纠正生态建设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的不合理问题,确保各项事业稳定发展。

2. 将绿色理念融入各种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中。实施绿色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型,审慎对待传统的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规划。调整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新一代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加大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环境保护投资,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等。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按照规模适度、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原则,逐步推进城市化建设,尽可能避免那种不考虑生态环境的运动式的大拆大建。

3. 进一步完善城市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生态环境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从生态的空间载体格局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多方面系统设计,形成包括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等绿色发展制度体系。通过制度规制约束政府、企业和公民等损害环境行为,降低生态负外部性。

4. 鼓励和扶持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技是以保护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包括绿色产品研发、绿色生产工艺设计、绿色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管理等领域,其最大的特征是高效、节约、环保,是改变以传统工业技术为核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重要技术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科技创新依然处于起始阶段,政府应尽早出台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在税收、融资、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行优惠政策,为绿色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同时把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制度管理等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在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制度、成果转化等生产的各个环节由粗放向精细、由褐色向绿色转变。

5. 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绿色发展共识。绿色发展思想被人们所认识并内化成行动自觉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把绿色发展思想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每个人都了解我国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国情,都能认识到自己就是绿色城市建设的责任者,提高绿色发展意识,增强绿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培养和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的行为自觉,在全社会就形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国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训[J].城市规划,2004,(4).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0).

[3]李超,王彬,万海远.中国城市化十年经验、问题与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3,(1).

[4]张晓强.稳中求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2013,(2).

[5]解振华.绿色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N].光明日报,2013-04-15.

[6]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猜你喜欢
城市化绿色资源
绿色低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