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探究

2014-06-09 22:03韩淼韩纪勇
成才之路 2014年8期
关键词:导语长征课件

韩淼 韩纪勇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精彩的导语设计,可以把课前学生松散的思维吸引到本节课当中,成为一堂成功语文课的铺路石。

一、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大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投入作者的写作世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首先借助从网上下载的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地震危害的影片,让学生充分体会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凄惨的画面让学生心灵震撼。教师激趣质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然后解题,介绍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样使学生的心里产生了波动,受到了感染,为学生更好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导入时,精彩的故事讲述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为课文服务,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一课时,我首先讲述长征的故事: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长征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一个短小的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迁移法

在学习新课时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旧知导入新知,既做到了复习,又把旧知识纳入新知的体系。例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就联系了前面学过的课文,“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设疑激趣导入法

清代的文学家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一切知识的起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急于求知的愿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导语设计上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鲸》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设疑激趣,观察导入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美,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

课前导入非常重要,它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能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探索其表现形式,切实可行地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服务。

(辽宁省辽阳县甜水乡水泉九年一贯制学校)

猜你喜欢
导语长征课件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