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文本阅读引导“三法宝”促进学生成才

2014-06-09 19:34陈志珍
成才之路 2014年8期
关键词:交流文本课文

陈志珍

理解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加以引导,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怎样引导学生文本阅读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呢?笔者认为有“三大法宝”可以实施。

一、问题——撬动思维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文本的阅读需要问题的支撑。通过问题的思考,以理解文本内容的信息。问题的提出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问题如果由老师提供,要注意深浅,要符合学生阅读文本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才能有效地发挥问题应该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问题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浅。深了,学生不会思考不会理解,问题就成了虚设,毫无作用,跟没有问题一个样。要是浅了,一问全班同学都会回答。例如,有位老师教课文《唯一的听众》,问学生今天学什么课文,还用这样多此一举吗?因此,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要深入研究文本,才能设置“问”有效的 “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老师设计了“‘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你从‘如此而已中读懂了什么?”这不起眼的“如此而已”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由“如此而已”的想开去中,悟出了“如此而已”背后的丰富蕴意,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

(2)问题如果是课后的思考与练习,要根据教学目标适时安排出现。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课后有三道题: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一题是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一题是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并抄下来。这些问题或阅读要求在不同课时出现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或随文阅读而出现而思考,或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而放手让学生去思考。

(3)问题如果是学生自己质疑问难而出现的,这类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要靠老师的点拨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为了学生有“疑”,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引导与训练。这种训练,一要鼓励,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要传授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可以抓住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

二、朗读——深化理解

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感悟,朗读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要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要大胆地使用。朗读,可以全文朗读,可以抓住重点段朗读,可以抓住重点句子朗读。朗读不是一遍、两遍可以解决的,要反复朗读,读出情感,读出情感的层次性。一旦情感读出来了,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也就差不多了。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先请学生带着“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的问题,引读7~8自然段;再一边自由读一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气和情感后,再请个别学生朗读;在感悟了作者说的话所包含的感情后,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和有效性。

三、交流——分享互补

阅读文本之后,阅读的主体要有所得。这种阅读所得的收获,是要跟人分享的。只有分享了,才是快乐的。因此,为了这个“分享”,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说说阅读的感受与感悟,或其他所得。学生通过这种交流,不但让自己的“所得”跟人分享,而且让大家在“分享”中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实现多元阅读成果多样性的互补,以促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每个人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是这样理解的,而我是那样理解的。通过交流,让我们不同的“理解”得以共享,谁优谁劣一目了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实现知识的理解互补,促进共同提高。

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全文线索清晰,课堂上,我围绕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是什么开展教学。学生交流到第三次:“我”对青年说“别饿坏了这匹马”这一片段时,有的学生说:文中多次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并没有马存在,是青年为了让我安心看书,而撒了谎。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善良的人编织的美丽谎言。还有的学生说:马是青年编造的,是为了帮助我,让我安心地读书,马是不存在的……从这些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品质。这时,我想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了。只是下意识地又问了一句“同意他们所说的吗?”全班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但在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还有补充。”于是,我示意让他讲下去。“其实文中的马是存在的。”当他这句话一出口,马上有许多人表示反对。我示意大家安静,听听他的见解是什么样的。“其实,文中的‘马与‘我是有关系的。‘我就是那匹‘马,一匹需要知识的‘马,青年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也就是别饿坏了‘我这匹需要知识滋养的马。”话音未落,我就听到几位同学恍然大悟地“哦”了起来,接着就响起了响亮的掌声,我也趁机表扬了他。顺势,我让学生想象,“我”看到那堆枯黄的马草还会想些什么呢?进行一个心理描写的小练笔。学生不仅联系全文的内容发展来写,许多人也都结合了“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理解来写。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引导,却将学生的理解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果少了这份补充,课堂也乏味了许多。可见,有时来源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把握好它,对教学的帮助真大啊!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虽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主体“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要潜心钻研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用问题去撬动学生的阅读思维,以朗读去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以交流而共享所得,以互补促进提高,实现阅读教学效果最大化,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成才。

(福建省安溪县参内祜水小学)

猜你喜欢
交流文本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