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生 林奕波 杜天仁 侯春福
手足口病是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疫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导致死亡[1]。因此,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易发因素及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对广大儿科医师深入了解和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广大医务人员理解和掌握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危险级别,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合理指导患儿家长及时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关口前移,最大限度上减少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生率及死亡率[2]。本研究对本院的重症患儿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3]。其中男82例,女43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4.7±3.4)岁。首次确诊者95例,转诊次数>3次者30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上的皮疹,口腔黏膜呈疱疹或溃疡。其中有110例伴有高热,热程1~15 d不等,平均(5.8±1.2)d。精神较差者25例,主要表现嗜睡、呕吐、肢体无力等。
1.2 治疗方法 根据指南,所有患者给予醒脑静、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调节免疫反应,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酚妥拉明等改善循环,磷酸肌酸、复方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后进行随访6~12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情况 所有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随访6~12个月,未发现明显的智力落后、继发性癫痫及肢体瘫痪等。但有12例患儿出现危重病情,患儿住院天数延长,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2.2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对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首次诊断是否为手足口病、转诊次数、总病程、患儿精神差对患儿的预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患儿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患儿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转诊次数>3次、总病程以及患儿入院精神差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 2。
表2 影响患儿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无常,目前手足口病也成为儿童的好发疾病之一,呈季节性流行。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4-5]。目前已有研究发现,肠道病毒EV71是引发严重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EV71可通过神经传导途径,尤其是运动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急性神经炎等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嗜睡、呕吐,重者会出现肌跃性抽动[6]。且临床研究发现,患儿感染病毒后,早期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容易造成误诊[7]。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首次诊断出手足口的病例95例,还有部分患者转诊多次才可以确诊,这给患儿的预后带来极大的影响。
重症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疫苗和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且传染性较强,病情发展较快,容易造成误诊而引起患儿死亡。故对重症手足口病的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对于后期的救治及降低死亡发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8-9]。从本研究来看,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较多,如首次的确诊与否、转诊次数、患儿的病程、患儿发病时精神状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转诊次数、患儿的总病程以及患儿的精神状态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研究发现,总病程的迁延和转诊次数的增加,都会出现手足口病的风险增加[10]。随着时间的延长,病毒入侵入血,随着血液的循环,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的增加、发热等感染症状,一旦高热,免疫力较低的患儿会出现惊厥,进一步加重神经的损伤,导致脑部的症状加重,从而导致危重患儿的出现[11]。从本研究来看,转诊次数大于3次的,总病程大于3 d的患儿转危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当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相关部位出现了疱疹等,需要及时地就诊,尽量缩短诊治时间。
综合分析来看,影响手足口病预后的因素较为多见,本研究病例数较少,但从本研究可知,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熟悉和掌握重症患者的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量减少患者多地就诊,减少转诊次数,缩短总病程,避免因病程的延长而导致患儿发展为重症或危重,降低死亡的发生率,是提高患儿预后的主要措施。
[1]李亮,许可,祁贤.儿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6-18.
[2]孙大鹏,王显军,方立群,等.2009年临沂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2):108-110.
[3]Wong K T,Munisamy B,Ong K C,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 human enterovirus 71 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 pathways[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7(2):162-169.
[4]宋晓玲,李莎,林艳荣.30例危重症和死亡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05-107.
[5]朱渭萍,薛曹怡,沈迪莘,等.上海市浦东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401-2403.
[6]吴清岩.小儿危重症手足口病24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3):348-349.
[7]史艳平,李小青,李丹,等.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β蛋白的表达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4):500-501.
[8]温建,陈旭辉,王雯.2009年贵阳市云岩区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4):45-46.
[9]石小华,胡静,喻文亮,等.648例手足口病回顾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87-91.
[10]唐凤英.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846-1848.
[11]肖曙芳,杜曾庆,王美芬,等.危重症手足口病30例机械通气救治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4):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