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当一件新事物诞生时,你根本无法准确预判它的未来走势。德国设计师威利·梅塞施密特博士在二战中设计的最为知名的两种战斗机的情形就是如此:Bf 109单座战斗机刚刚诞生时,几乎落入没人想要的窘迫境地,而它后来被誉为二战中最好的活塞战斗机之一;背负了太多指责和批评的Bf 110双座驱逐机被许多人贬斥为失败的设计,但当其问世之初,却曾受到各方面高规格的瞩目……Bf 110的真相究竟如何?它的设计出发点是基于一种臆想?驱逐机在战场上是否有过风光时刻?它在不列颠上空遇到了什么?为什么在重挫之后仍能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本期专题,就让我们还原这种驱逐机或者说是双发重型战斗机在担负昼间作战任务时的种种片段(需要说明的是,Bf 110在驱逐机之外还有作为夜间战斗机的重要一面,而后面这段故事将留待以后另行叙述)。
竞标之柳暗花明
20世纪30年代,正值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各种扩军举措随之甚嚣尘上之时,许多新型武器在狂热情绪和理智设计的交汇中从绘图板上变成现实。Bf 110的开发正是始于这一时期,而军方对其“全能”的追求正恰当地反映出新生的德国空军对强大新机型的急迫渴望:从帝国航空部于1934年发布的远程战斗机招标要求来看,新机型几乎将无所不能。而自从第一架飞机上天以来,恐怕还没有见过哪种飞机能如此大包大揽地将战斗机、轰炸机和攻击机等功能集于一体呢!
具体而言,德国空军想要的是这样一种玩意儿:它既能够保护本方轰炸机长驱直入敌国领空、消灭敌方的空中防御力量,又能够在本国领空消灭来犯的敌方轰炸机,还能执行战术轰炸和对地攻击任务。考虑到这种设想中的全金属结构双发战斗机的任务是如此多样化,初步设定的机组配置达到3人之多。与多任务相呼应,这种飞机也有一个全新的名称——“轰炸驱逐机”(Kampfzerstorer)。Kampf这个词的本意是“战斗”,不过用在德国航空部队上意指“轰炸”,因此所谓“轰炸驱逐机”就是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合二为一。这一意向自然引起了德国航空工业界的广泛争议,有极端的意见认为,这样搞出来的飞机将会又大又重,可能连它要保护的轰炸机都相形见绌。不过,“驱逐机”这个概念很合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的胃口。在这位前一战空中英雄看来,其强大火力和多任务优势正是德国空军所需要的。
共有多达7家公司参与竞标,分别是阿戈(阿拉道公司前身)、道尼尔、亨克尔、亨舍尔、福克-乌尔夫、戈塔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前身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BFW)。很快就有4家公司被淘汰:道尼尔和亨克尔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标,阿戈和戈塔的设计方案则在航空部的初审阶段就被淘汰。剩下来的福克-乌尔夫、亨舍尔和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各自拿到了生产3架原型机的合同,从而展开最后的PK。福克-乌尔夫的Fw 57和亨舍尔的Hs 124都是符合要求的“全能”飞机,火力强劲又有机身内置弹舱、打得凶飞得快,总之是完全按照“战斗驱逐机”的标书来开发的。相比之下,巴伐利亚的Bf 110却显得有点不靠谱,它似乎只把“驱逐机”当成重型战斗机来看待,在强调空中格斗的强悍性之余,却对标书要求的其他多任务特性只是勉强顾及。
Bf 110的方案“先天不足”完全“归咎”于公司首席设计师威利·梅塞施密特博士。在拿到标书后,他居然如此评价道:“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内容自相矛盾、完全不切实际……战斗机和轰炸机兼顾?那只能导致两种性能都极其平庸。”所以,他有意识地“忽略”了对轰炸能力的要求,而设计任务一经“减负”,机组成员也就只需要两人,即飞行员加上无线电操作员兼后座机枪手。
按理说,这样一种自说自话的设计本应该在初审阶段就被打掉。不过,有赖于梅塞施密特和时任德国空军技术总监的传奇人物恩斯特·乌德特的莫逆私交,Bf 110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地获得了生产原型机的许可。然而世事难料,就在这3家公司忙着打造各自的原型机的同时,帝国航空部自己却改变了主意!原来,高层人士逐渐发觉“全能”设计并不现实,遂将“轰炸驱逐机”项目一分为二,变成并行的“驱逐机”和“高速轰炸机”两个项目。高速轰炸机将另行招标,后来导致了Ju 88轰炸机的诞生。而已经入围“轰炸驱逐机”项目的3家公司必须紧急调头,以其原型机来直接参加“驱逐机”的竞标。这样一来,Bf 110在空战性能上的性能优势使其一举脱颖而出,梅塞施密特的自行其是简直有如先见之明,而福克-乌尔夫和亨舍尔就只好叫一声苦了!
事实上,在这种随心所欲的方向调换之下,Bf 110从凭借人际关系的“后门货”一跃成为唯一符合要求的方案,其竞争对手则根本来不及转向。果然,3种原型机中体形最大的Fw 57率先黯然出局,而Hs 124亦延续着亨舍尔公司在德国主力军机竞标上走背运的势头。帝国航空部对这两种设计的判词是“不符合驱逐机项目要求”,考虑到它们原本是最符合“轰炸驱逐机”项目要求的,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乌德特的赞赏
1936年5月12日,试飞员奥皮茨驾驶Bf 110首架原型机V1在奥格斯堡成功首飞,“驱逐机”第一次显露真容。梅塞施密特所设计的是一种常规气动布局、采用悬臂下单翼和双垂尾的飞机,细长机身的前部是双座纵列座舱,2台发动机对称地装在两侧机翼上。尽管试飞只持续了10分钟,但是起降均非常顺利,而且飞机在2000米高度上做出了一些机动动作。这些已足够让当日到场的梅塞施密特博士和多位巴伐利亚厂高管感到满意了,在击败了众多竞争者后,这算得上是巴伐利亚厂和梅塞施密特的又一次胜利。从时间上来看,Bf 110的首飞恰好比Bf 109的首飞迟了差不多一年,后者的首飞时间是1935年5月28日。
几天之后,Bf 110 V1再次升空,这次的驾驶者换成了巴伐利亚厂首席试飞员赫尔曼·伍尔斯特。V1已经证明自己具有优异的操控性能,这使得伍尔斯特可以大胆地尝试了一些较大幅度的动作,而且最快飞出了502千米/时的速度。在之后呈交的报告中他写道:“水平飞行和转向的控制俱佳……我相信我们不会在Bf 110的操控上遇到任何麻烦。”不过他也指出:“起落架制动装置有些偏软。”endprint
同年8月27日,一直对巴伐利亚厂的竞标给予大力支持的乌德特将军到访。他一显一战王牌飞行员的本色,要求安排一场Bf 110驱逐机和Bf 109战斗机之间的模拟空战。伍尔斯特登上了Bf 110,坐进Bf 109座舱的则是乌德特本人。两人按照约定,在机场上空约1000米高度的空域展开了对抗。从一开始,Bf 110就表现出在转弯半径上丝毫不输给Bf 109的特性,乌德特始终无法在瞄准器里锁定伍尔斯特。对抗结束后,乌德特对Bf 110大加赞赏。
虽然试飞顺风顺水,但是Bf 110的项目推进却很快遇上麻烦——它选用的戴姆勒-奔驰DB 600A发动机虽然动力强劲,但却先天不足,不断采取的调校和改进耽误了交货时间。受此影响,第二架原型机直到10月才被送往德国空军的莱希林试飞中心。不过,这架V2一经到场便立即树立了高速飞机的名声,因为它居然比单座战斗机Bf 109B-1飞得还要快!正是在这轮测试之后,航空部向巴伐利亚厂订购了4架用于进一步测试的Bf 110A-0预生产型,这也是庞杂的Bf 110家族中的第一种正式型号。鉴于功率达到735千瓦的DB 600A仍然“不适用于战斗机”,厂方只得用455千瓦的容克Jumo 210B发动机替代。而在动力性能大幅缩水之后,A-0于1937年8月的首飞时,时速亦降为428千米/时。当然,和无武装的原型机不同,A-0以4挺机首MG 17型7.92毫米机枪和1挺后座MG 15型7.92毫米机枪首次展现了驱逐机的凶悍。
进入1938年4月,Bf 110的第一个量产机型B-0投产,其显著特色是进一步增强了火力。机鼻下部加装了2门MG FF型20毫米机炮,并且为了这一改变而将A型的椭圆形机头设计为阻力更小的流线外观。这一机首从正面看呈圆扁形,当后来有部队为其绘制上鲨鱼嘴等图案时,就显得非常贴切。遗憾的是,戴姆勒-奔驰承诺推出的DB 601A仍未供货,B-0只得继续延用容克发动机,于7月开始出厂的另一生产系列B-1亦复如是。
除了B-0和B-1,B系列还包括移除20毫米机炮而改装航空相机的B-2侦察型以及B-3训练型。B系的产量共为45架,这些早期量产型主要用于训练。
窃机风波
驱逐机的问世令不断壮大中的德国空军更添几分底气,尽管还处在早期生产阶段,Bf 110就已经成为德国向周边强邻示威的手段。1938年8月,德国空军特邀法国空军参谋长约瑟夫·维耶曼将军来访,目的就是要向他展示Bf 110的存在。有意思的是,法国人也正想借这次出访来展示他们在新型双发飞机领域上的成就。8月16日,维耶曼坐着1架崭新且外形摩登的飞机前往柏林,这是同样处于研发早期的阿米奥340型轰炸机的原型机。维耶曼想用它来展现法国空军的不凡实力。为了让德国人相信该机已经大量装备法国空军,飞机上所有表明原型机身份的标志和编号都被涂抹掉了。但德国人对亮光闪闪的参谋长座机并未产生太深印象,法国人随后被东道主从柏林带往奥格斯堡,然后他们就在那里看到了驱逐机。大量Bf 110依次完成下线程序并轰然升空,维耶曼被眼前的景象震惊,相比之下他的座驾在质和量上明显都处于下风。他不知道,德国人是把仅有的几架B-0和B-1降落到视线之外,然后马上拖回厂区的另一头再重新送上生产线!
在令法国人气馁后,Bf 110首次在德国公众面前亮相。1938年9月初在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上,这种新式飞机如明星般一掠而过,引来地面上海啸般的欢呼。之后不久,Bf 110的量产开始进入C系阶段,其中的关键是久盼的DB 601A发动机终于开始供货了。DB 601的出力和DB 600相比提升不大,但它非常稳定,而且配备了燃油直喷装置,避免了战斗机在疾速滚转时可能导致的发动机熄火现象,使得Bf 110的飞行性能上了一个台阶。经测试,Bf 110C-1在3900米高度上可飞出530千米/时的最大速度,巡航速度则为465千米/时,实用升限为8500米,爬升率15米/秒,在配足副油箱情况下的飞行半径达到1400千米。
与此同时,法国人于奥格斯堡所受的刺激一直在持续发酵,空军参谋长的见闻令法国空军惴惴不安,他们必须得尽快知道这种德国飞机的详情,而办法就是——偷一架回来!法国空军的安德烈·西洛特上校受命拟定了行动计划,命令是否由维耶曼本人亲自下达的则不得而知。总之,法国人物色到一个理想的“窃贼”——名叫弗朗茨·哈维·奥蒂尔的前德国空军飞行员。此人在1936年加入德国空军,却因驾驶着双翼机一头撞到自家农庄的屋顶上而被除名。后来,他在奥格斯堡工厂谋到了一份工作,那里没人知道他曾是一名飞行员。
1939年5月10日中午12时30分,奥格斯堡厂试飞部门第3号车间正处于交班间隙:第一班工人刚从餐厅回来,第二班工人正出发去就餐。就在那时,1架Bf 110悄悄驶出停机坪,接着开足全力一跃升空。目睹此景的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坐在那架飞机上的正是奥蒂尔,他偷走的是机身工号WNr 979的Bf 110C-1。厂方立即向附近的空管站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可是当电话那头听到“有人从厂里偷走Bf 110”时,传来一阵哈哈大笑声。过了半小时,空管人员才终于答应向上级报告这一事件,前提是“厂里必须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在空中,来不及携带降落伞的奥蒂尔向西南方向飞行了约40千米,然后在离自家农场不远处的一座体育场上降落,他的兄长约翰正带着几桶汽油等在那里。加油后,兄弟俩一同登机起飞。糟糕的是,之后的航程被大雾笼罩,在距离目的地法军机场约100千米远处兄弟俩失掉了方向,飞机上的油料也所剩无多,连人带机向地面直坠而去。18时过后,正在饭后散步的法国乡村教师雷蒙德·古因夏特惊恐地听到一阵飞机引擎轰鸣声越来越近,他猛地扑倒在地,随后便听到剧烈的爆炸声。他大胆循声前往,一段截断的机尾出现在他面前,看着上面赫然可见的黑色铁十字标记,这个可怜的老师还以为德法间的又一场战争开始了!
虽然痛惜没能得到完整样机,法国空军技术部门还是尽量从这架Bf 110残骸中发现了一些信息,于是声称“掌握了该机的许多技术细节”。至于奥蒂尔俩兄弟,则没机会带着法国人给的钱去巴黎了,他们均当场死亡。不过,小人物奥蒂尔因为此举和第三帝国的一位显赫人物堪称并列,那就是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另一个“偷走”了Bf 110的德国人。endprint
型号大家族
受到潜在敌人高度关注的Bf 110不断推陈出新,在C-1之后又相继出现局部改进的C-2、C-3、C-4,改成侦察型的C-5,提升机炮威力的C-6以及增加了炸弹挂架的战斗轰炸型C-7,C系全系产量约为870架。从1939年到1942年春季,Bf 110C系列一直是驱逐机部队的主力。
C系服役期间,出于远距离作战的需要而催生了Bf 110D型,包括D-0、D-1、D-2和D-3,其突出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副油箱携带方案。最为古怪的当属D-1/R1,它加装了一具椭圆垂体形的364加仑机腹副油箱,乍看去简直有如水上飞机的浮舟,德国人更形象地给它送上一个“短腿狗大肚腩”的绰号。理论上,这种鼓出的机腹油箱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抛弃,但实践表明抛弃非常困难,而且即使其中燃油全部耗尽,“大肚腩”仍然充满了危险的高挥发性油气。有鉴于此,后来出现的D-1/R2去掉了麻烦的机腹油箱,改而在主翼下配备2具198加仑的副油箱。
D-2和D-3是兼顾远程飞行和轰炸功能的“全能”机型,D-2只在翼下携带2具66加仑副油箱,而在机腹中线加装1具ETC 500炸弹挂架,可谓折中方案。而D-3的任务弹性就更大一些,它可以选装66加仑或198加仑副油箱,炸弹挂架理论上可以同时挂载2枚1000千克炸弹。可惜这只是“理论”,因为测试表明,如果挂载2枚1000千克炸弹起降7次以上,Bf 110的主机轮便会爆裂!
进入1941年,梅塞施密特已经在自信满满地推进Bf 110的升级机型Me 210的研发。不过,德国空军为保险起见,要求奥格斯堡和雷根斯堡工厂的生产线交替生产Bf 110和Me 210,于是便出现了新的E系和F系。E系增强了防弹能力和炸弹携带量,主要用于远距离战术轰炸,全系的产量与C系相当。这些飞机在东线充当对地支援飞机时尤其受到欢迎,一个原因是该系配发了手持式液压挂弹装置,使得地勤人员多少可以从为飞机挂弹这一“令人生厌的过程”中得到些许解脱。
E系在1941年年底停产,这本来应该为Bf 110的制造史划上句号。不料,其升级机Me 210因存有重大缺陷而迟迟无法投产,这倒证明了德国空军的“先见之明”,也迫使Bf 110不得不继续升级挖潜以延长战场使用寿命,随后出现的改型便是F系列。该系列采用了最新的功率达1007千瓦的DB 601F发动机,在5700米高度的最大速度达到570千米/时,包括F-1战斗轰炸型、F-2远程驱逐机型、F-3远程侦察型以及Bf 110家族中的第一种夜间战斗机型F-4。在梅塞施密特看来,发展到F系列的Bf 110已有点强弩之末的意思,可是他在1942年春天被告知要进一步深挖该机的潜力。原因很简单,同样由他主持、已经耗费了数千万帝国马克的Me 210项目,因为实在难令人满意而在当年1月被完全叫停了。
在此背景下,G系列于1942年7月问世,而该系也成为Bf 110所有系列中产量最大的一型。从预生产型G-0开始,G系就换用功率达1100千瓦的新发动机DB 605,并且可以灵活采用专门开发的7款野战套件,从而根据战况在驱逐机和战斗轰炸机间“变身”,使得全系飞机成为Bf 110家族中最具多面手色彩的衍生型。另外,G系的最后一款也即Bf 110 家族的最后一种量产机型G-4是专为夜战而开发的。
G系选配的7款套件包括:R1在机腹下加装1门BK 3.7型37毫米机炮,也可视情换成ETC挂架;R2安装GM 1型氧化氮加压推进装置,用于在高空显著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R3用2门MK 108型30毫米机炮替换掉机鼻的4挺MG 17机枪,用可容纳2门MG 151机炮的吊舱替换掉机腹的ETC挂架;R4装备机腹BK 3.7型37毫米机炮加上2门机鼻MK 108机炮;R5为R1、R2、R3相加;R6为R2、R3相加;R7在后座位置加装119加仑油箱,再加上MK 108机炮。
正是由于有了临危受命的G系,Bf 110的存在才得以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不过,这一系列也令Bf 110的技术发展达到极限,此后虽然还出现过一种所谓“重型高空战斗机”的H系列,那也只是纯粹停留在图纸阶段。
综上所述,Bf 110家族的总产量在6050架左右,不管其中有多少损耗在了各个战场上,仅就这个生产总量而言,也算配得上“驱逐机”在其研发之初所具有的那种明星效应吧。
(编辑/一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