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

2014-06-06 10:07杨静
关键词:傅抱石李可染

杨静

摘 要:中西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经常在文化艺术领域发生碰撞,尤其在绘画方面。写生作为绘画的一种,一直以来都有学者对其进行着研究,其中,“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傅抱石和李可染为例,在两种写生观的发展中探究中西方写生观的对立统一,对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进行比较,并追溯中西方写生观不同的根源。

关键词:傅抱石;李可染;写生观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17-02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气氛之中,传统的写生画已经无法满足处于新时代中的人们的要求。我国的绘画大家,傅抱石和李可染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真总结了西方写生观与中国写生观的异同点,从中获得创作中国画的新灵感,进行大胆创作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其实,学者们在对中西方写生观进行研究时,更多的是对其中的不同点进行的探讨,对于两者的相似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中西方写生观发展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绘画方面也透着这样的哲学思想。唐朝张璪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唐代,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写意”。“写意”即追求风景本身与画家思想感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五代后,传统的“写意”与“写实”开始结合起来,虽然不要求作品跟写生对象的完全一致,但也看重作品与写生对象的相似性,“形似”成为画家的一种追求。从北宋开始,“写实观”开始动摇,郭熙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写生画观察观,被后来的作家广为运用。中国古代绘画虽然是取材自然,却不是摹拟自然,他们往往是抓住景物的精髓,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古希腊罗马的绘画尊崇“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主张“像镜子一样去反映客观对象”,现实主义画家追求客观真实地再现事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画派倡导走出画室,进行实地作画,而且他们对光线进行了运用,这样写生就更加接近现实、更加逼真了。后来印象主义派画家开始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他们的画作由重素描开始转向更多地着眼于外形和色彩,这样就缓和了严谨素描的枯燥无味。

二、中西方写生观的不同点

1.对景物的观察点不同。中国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对景物的观察点是运动的,他们会融入到要写生的景物中去,对其进行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的观察,然后将其中最能感染自己或映像最深的景物记在心里,根据自己的想象选取一个取景点,对所观赏的景物进行一番思考后才开始创作。如傅抱石在创作《西陵峡》、《陕北风光》、《枣园春》等作品的时候,就从南京一路北上,对沿途的风光进行观赏,寻出其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几处画出来。李可染也与其同事进行了全程近万里的写生活动。西方的写生注重焦点透视,观察点是静止的。他们对景写生的地点往往是固定的,从自身的角度观察景物,创作时也会从他所观察的角度进行创作。

2.中国的写生以写意为主,西方的写生以写实为主。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基本都会结合自己的想象来创作。面对中国写生画,我们往往能认出作家所画的景物,却又不得不结合想象去理解。傅抱石在画四川的风景的时候,因其对祖国的山河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创作出来的风景图既有四川山水的原型,也有他对该风景进行的一个润色,使得该风景图更加的有感觉、有灵魂,该作品也因此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西方画家的写生多注重对该景物的现实描绘,是现实景物的重现。他们更看重的是画面的逼真感,他们画的是眼前静止的物体,他们的作品更加冷静、客观。

3.中国的传统的写生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色调为黑白,留白较多;西方的写生则善用色彩,画面不留空白。中国画的材料是白纸和墨水,因此,中国画的色调是黑白的,这是其写生“虚”的根源。通过黑白的巧妙搭配来展现整个画面,这也是其会有留白的原因。西方的写生采用的绘画颜料比较多,整个画面都是根据原景物进行着色的,因此画面的色彩感比较强,很少有留白。

三、中西方写生观的对立统一

中西方写生观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作为绘画艺术,它们也有互通之处。徐悲鸿在他的《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中指出:“有人喜言中国艺术重神韵,西欧艺术重形象;不知形象与神韵,均为技法。神者,乃形象之精华;韵者,乃形象之变态。能精于形象,自不难求得神韵。”可见,不论是中国写生观还是西方写生观都是注重神形兼备的。这也可以说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共通点,有些学者把中西方写生观中的“形”和“韵”分割开来是错误的。

四、中西方写生观不同的根源

中西方写生观的不同在于中西方绘画观的不同,其本质源自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绘画观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道家提倡“道”、“天人合一”,《易经》中的“气积”就是“气韵生动”。这种哲学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中国画家很少在作品中重现他们看到的真实的立体景物,而且,在构图方面对光线的来源、阴影的处理也基本没有过多的讲究,只是用简单的水墨来营造一种明暗虚实的画面。

西方的绘画观则源于希腊的雕刻和建筑,他们侧重于将所看到的实景用和谐整齐的形式展现出来,他们的宇宙观依然是“人”与“物”的对立、“心”与“境”的对立,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西方写生当然是客观真实的。

五、傅抱石、李可染对中西方写生观的探究和融合

傅抱石是跨两个世纪的画家,他的早期创作多效仿古人,他对以石涛为主的古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并“破古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早期的作品以《竹下骑驴图》最具代表性,他介绍这篇作品时说:“学米者惟高克恭称后劲,董思白以天纵之明崛起云间,日世之宗米以墨点堆成,浑无分合,未得也。抱石。”由这幅画可以看出,傅抱石的作品虽然是效仿古人,却又是博采众长,将自己的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后来,傅抱石留学于日本,在日本,他吸收日画的长处,开创了自己的风格:着重以大片墨色构图,运用飞动的线条,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生动。这段时间是他的创作突破传统的酝酿期。留学回国后,傅抱石在四川生活了8年,四川的好山好水给了他很好的创作灵感。在这期间的创作中,傅抱石已经开始将西方写生观吸纳到自己的写生作品中,其绘画风格日见成熟。1945年,他创作的《听瀑图》并未一味模仿古人,完全是自主创作,这幅画具有极浓的写生味。1949年后,傅抱石积极响应国家的写生实践活动,并说:“思想变了,笔墨不得不变。”他在后期创作中,更多的是采用速写的方式完成的,比如《茅山雄姿》,就清晰地画出了山体上的几个大字,可见,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变了他传统的写生方式。傅抱石对中西绘画有着很深的思考,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说:“我觉得百分之百的写真山水,原则上是应该成为山水画家共通努力的目标。”“同时中国画的生命恐怕必须永远寄托在线和墨上,这是民族的。”“在近日全部写实是否会创伤画,是颇值得研究的一回事。”可见,他既对西方的写生观进行了实践,也对中西方写生观是否能够融合有着担忧,他希望中国写生既能在吸收西方的有用元素,又能保持中国元素。

李可染也是对中西方写生观的融合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位画家。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已经将传统的审美和西方的写生观相结合并进行了新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对西方的写生观进行了深度探究,将其与中国写生观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并创作出了新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评价。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过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打进传统中去。李可染的前期创作以齐白石等绘画大师为老师,很快学到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很好地打了进去。他不仅学习传统的笔法程式,还抓住了山水画造型结构与笔墨表现的规律,积极地融入大自然中,发展自我,这就是他所说的“打出去”。他借鉴西方写生方法对景写生,去大自然中写生,他虽不是对景写生的开创者,但却是实践非常成功的一位。他在学习西方的对景写生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定点取景的方式,而是按照他想表达的意境对景物进行了取舍。比如《巫峡百步梯》,人们在这副画中看不出他的取景点,他根据自己的想象采用了从上而下的视角来构图,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百步梯的险。虽然这期间他的某些作品还不完善,但是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其创作的顶峰时期,他充分运用西方写生中关于空间结构和光线的刻画等方面的技巧,入古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李家山水”的绘画风格。李可染在借鉴西方方法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汇贯通,既保留了中国画墨韵的元素,又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了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李西峰.傅抱石山水画成因初探[J].丝绸之路,2010,(12).

〔2〕孙克.天道酬勤 大器晚成——赵树松山水画读后[J].国画家,2007,(4).

〔3〕万新华.傅抱石《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图》探析[J].中国美术馆,2011,(2).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傅抱石李可染
终身不拟作忙人
——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作品展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等不及的收徒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差异性
傅抱石《古长城下》:凡画山水,得其性情
我的丈夫李可染先生
傅抱石画三峡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万山红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