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永栋
江上渔竿钓春秋
文/姚永栋
在风光旖旎的富春江畔,有一处名胜—严子陵钓台。相传东汉初年名士严子陵,鄙弃禄位,清操自守,隐居此间,终日流连于山水,耕钓以自娱。后世到此探访者络绎不绝,乃仰慕先贤隐者之风范,追寻前人钓鱼之遗迹也。
说起钓鱼,似可溯源至渔猎时代。在那遥远的N次方的从前,天玄地黄,宇宙洪荒。终于混沌初开,万物萌生。继而是漫长的的进化过程,物竞天择,人猿揖别。远古时的初民,茹毛饮血、巢穴群居,生活异常艰苦。传说直到有了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先民们开始用工具进行渔猎和耕稼,才摆脱了蒙昧未启的原始状态,逐步从野蛮走向文明。在那悠悠岁月里,钓鱼曾是先民们摄取食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先前,我国仰韶文化遗址曾发掘出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农、猎、渔、炊等用具,包括许多骨制鱼钩、鱼叉以及鱼纹彩陶器皿。这说明在六千多年以前,除了田间插秧薅苗外,渔事也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劳作。
随着生产实践的深入,织网捕捞逐渐成为打渔的主要方式,钓鱼则由谋生淡化为休闲,于是就有了一些高人逸士的垂钓故事。商末姜尚,持竿渭滨,离水三尺,直钩无饵,愿者上钩,志在王侯将相耳。战国庄周,钓于濮水,坚辞高官厚禄之诱惑,宁沾一身泥水,不失浮游天地之逍遥。而唐之柳宗元,披蓑笠、驾孤舟,雪天寒江独钓,一派“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磊落襟怀。清之郑板桥,为官“难得糊涂”而不可得,于是“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归去来兮。这真是:一样的垂钓,不一样的志趣。渔翁之意不在鱼也!
《诗》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钓竿是钓鱼的基本工具,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选用细长而坚韧的竹子,长短以钓点而定,粗细以顺手为宜,配以一线一钩,即成钓竿。时至今日,专业化的生产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也带动了钓鱼竿从传统走向现代。细分化的产品既可以满足钓友的多样化需求,也为钓鱼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常生活中,人们多把郊外垂钓视作一场舒畅身心的娱乐活动。假日暇余,头顶遮阳帽,脚蹬旅游鞋,垂纶池塘,神定气闲,俨然烟波钓徒矣。柳丝轻轻飘,鱼儿不冒泡,相约竿梢红蜻蜓,来日再起早。鱼篓空空,收获满满,一枝野花斜鬓角,归来心犹笑。
垂钓也是一场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交流中,俯仰水波云影而无百丈红尘障目,聆听虫吟鸟鸣而无众声喧哗扰耳。感念间,可纳天地之精华,可养浩然之正气,故钓者多君子矣。遥想子陵当年,避浊世以守气节,扬清流以栖魂魄。一竿风月,一蓑烟雨,特立独行,超然物外,乃真君子也!宋范仲淹曾作短歌颂之,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