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优化我国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和路径

2014-06-05 16:54李艳君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15期
关键词:进口出口产品

在世界经济持续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加快转变以往粗放式的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改善不合理的货物贸易结构,成为必然的选择。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因此,新时期要以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外贸平衡发展为目标,优化和调整我国的货物贸易结构,实现货物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的指导思想

优化调整货物贸易结构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坚持开放引领外贸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增强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保持和巩固传统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优化调整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开放引领。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的思维,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和时尚内涵,稳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协调均衡。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要注重扩大内需,合理利用外需,使之有效结合,协调发展。在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要逐步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外贸领域应当按照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环保产品的出口,减少高物耗、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前提下,适当超前布局,渐进提高技术、环境标准国际水平。与此同时,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非金融领域的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有效延伸价值链和供应链,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二、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

当前,制约我国货物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因此,新时期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的战略目标应明确为:提升出口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创造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

(一)提升出口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创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首次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12%。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出口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质量和效益不高。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虽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我国很多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如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的80%、数控车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近100%依赖进口。在2013年我国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以往我国外贸发展主要依靠价格竞争优势,但未来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持续减弱。与此同时,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加剧,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推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等措施,对于我国产业升级造成更大压力,对于我国国际贸易份额的稳定也是一大挑战。因此,推动出口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创造外贸竞争新优势,对我国货物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推动传统产业出口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一举成为“世界工厂”。“人口红利”的释放支撑了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也带来了包括工资、资源能源、环境成本在内的各种要素资源价格的迅速上涨,我国传统产业出口竞争优势正逐步减弱。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现象突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13年中国已进入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拐点,且劳动力平均薪资较2010年增长了近50%。IMF预测,2014—2020年,中国人口红利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增长皆会下降。目前,在中低端工业品市场上,中国的出口正遇到制造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拼资源、拼价格的增长难以为继,唯有参与更高层次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价值链较高增值环节上寻找发展空间,才是传统产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出路所在。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制造业将更加受到各国重视。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反思危机前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虚拟化的教训,开始注重实体经济,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纷纷推出了“再制造业化”战略。围绕制造业振兴,美国政府制定了包括基础设施更新、人力资源提升、5年吸引1.5万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美国”计划、“五年出口倍增”等一揽子措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制定了振兴制造业的类似计划。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新的工业政策(被称之为“新工业革命战略”),拟将工业增加值占欧盟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6%提高到2020年的20%。发达国家试图借此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价值环节上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振兴制造业的目标。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批新兴经济体也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可以预期,全球制造业供给能力将快速扩张,在需求不振的形势下,未来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业化”战略昭示出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我国更应该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出口升级,树立制造立国、质量立国理念,创造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跨入中高收入行列,而中西部地区经济仍较为落后,存在低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就业群体。在这些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重要产业,粗加工和简单加工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进一步做精做细,提高附加价值,满足更广阔市场需求的较大空间。因此,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并不意味着不再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不意味着不能再出口中低端产品,而是要因地制宜,把高、中、低端结合起来,在传统比较优势中增加更多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含量,延伸出口价值链,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高端价值增值环节上的供给能力和性价比,增强综合竞争力。

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升级

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更加重视新技术研发与新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在研发投入总量、技术储备、人才与产业基础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未来将继续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方向。面对科技创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兴国家业不甘落后。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国纷纷提出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

我国顺应世界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于2010年9月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出口初具规模,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逐步提升,如新能源产业的光伏产品,高端装备制造的高速铁路等。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主要在于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产品质量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外营销渠道。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相比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在未来面临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实施,将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我国长期以来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虽然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却必须依赖进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我国要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在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着重提升发展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新的比较优势。

(二)积极扩大进口,促外贸平衡发展

长期实施“重出口、轻进口”、“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虽然使我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但由于出口增长明显快于进口增长,形成了巨额贸易顺差,也由此带来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能源资源供应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人民升值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2005年以后,我国实施积极进口政策,以缓解贸易差额的过快增长。虽然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但进口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限, 进口的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急剧上升,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二是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滞后,未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三是消费类产品进口不足,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利于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高。

与出口一样,进口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口与出口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等投资品,可以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进口消费品可以产生消费示范效应,并传导至生产环节,提升国内同行业制造水平,提升出口产品档次、质量。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一方面使我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带来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时期,应该同时发挥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不仅要推动出口升级,继续稳定出口,充分发挥出口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引导资源流向的作用,更要积极扩大进口,注重进口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保障战略性资源能源供应和提高消费者福利的积极作用,从而优化进口结构,促进外贸均衡发展。

三、优化货物贸易商品结构的路径

优化和调整目前不合理的货物贸易结构,应以技术和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升级,同时,以开放促进进口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更积极作用。

(一)以技术和创新推动出口升级

1、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增值能力

我国是工业化中期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是竞争优势,也是外贸出口的根本。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使得我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贸易大国地位稳步确立。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持续减弱,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也加大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和出口升级的压力。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的出口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以高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传统产品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一系列国际名牌出口产品,使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由低端走向高端。

2、延伸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

过去30年,加工贸易在扩大中国制造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带动出口型加工组装和配套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对进口关键零部件的过度依赖,多数情况下采取贴牌生产方式,对促进自主品牌产品,尤其是上游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和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的作用较为有限。因此,新时期我国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延伸国内增值链,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和核心零部件产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增加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国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引导加工企业从原始设备生产商(OEM)向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和原始品牌制造商(OBM)方向发展;鼓励外资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和设立研发中心,逐步引导我国本上企业以合作和并购的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3、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

推动“出口升级”,不仅要继续稳定一般性的机电产品出口,还要积极支持具有知识产权、品牌、营销渠道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快速增长。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大型成套装备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代表了一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和经济实力。高中国成套装备走向世界也是中国外贸出口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可以落实国家的科技兴贸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加速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4、强化绿色低碳产品出口

过去30年,粗放型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的经济的社会发展将长期面临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制约,尤其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世界主要国家推行低碳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中,节能、降耗、减排,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外部环境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政府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做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据测算,为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平均每年至少降低3.35%—3.9%。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贸易结构,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国应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出口。

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7次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总计1803个产品列入目录,钢铁、石化、有色、造纸等高污染、高耗能及消耗国内资源产业的加工贸易业务已经停止,加工贸易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要继续密切跟踪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运行情况。一方面,继续完善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对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的调控向生产环节延伸,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快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追求低碳、环保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今后,将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国际化基地,鼓励节能环保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出口产品由以单机出口为主向以成套供货为主转变。

(二)以扩大开放促进口发挥更积极作用

1、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大多数新兴崛起的国家基本都无一例外地通过先进技术进口实现赶超,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当前的新兴经济体都是很好的例证。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时期,实施高新技术进口和自主创新并举的战略,是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推进工业化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赶超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综合考虑经济转型升级的稀缺性要素,充分发挥关键要素投入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我国鼓励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设备进口,通过引进高端技术装备,逐步形成我国自主的研发制造能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构建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对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实施管制,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产品造成障碍。我国要在加强高端技术和设备进口与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情况下,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战略合作,加大政府间高技术领域磋商力度,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设备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国既要努力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和高精尖产品的管制和限制,积极进口处于价值链高端或下游的高精尖产品和技术,也要适当降低这类高技术产品或先进技术的进口关税, 实现进口的更加开放和自由。

2、稳定战略性资源和能源进口

我国能源、原材料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强化。我国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约有60%的石油、30%的天然气、70%的铁矿石和55%%以上的铜、铝需要从国外进口。战略性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全球能源格局的改变,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争夺战将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低价时代将很难再现,我国通过国际市场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困难增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不仅令我国进口资源能源付出更多代价,而且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可能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因此,要增强对战略性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包括矿产资源、石油能源等战略储备资源的进口,并建立这些资源稳定的进口机制,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保障。

3、“适度进口”,弥补粮食供需缺口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核心目标明确地界定为谷物安全,同时增加了通过国际市场弥补粮食缺口的空间。“适度进口”首次被明确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人口规模大,粮食需求总量大。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十年增产之后,资源要素等都已经绷得很紧,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不小代价,继续增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阶段,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粮食需求量还远未见顶。相关机构研究显示,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后,其粮食的日消费量要增加20%。未来十几二十年,按照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将有数亿农民变为市民,粮食供给压力会持续加大。

我国的对外开放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农业而言,要从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目前,除北美外,南美、非洲、中东欧、东南亚等地都有很大的粮食增产和出口潜力。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我国完全可以实现粮食进口地域的多元化,降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给国内带来的影响。

全球农业资源和粮食供给增长潜力仍然较大,不会出现因实质性的供给不足导致全球粮食危机。这意味着,今后中国若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结构性需求,从理论上讲,不会出现无粮可买的情况,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全球粮价持续上涨、剧烈波动,新兴经济体巨大人口基数带来粮食需求的增长;生物能源的迅猛发展导致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常态化,使粮食低价时代难以再现。高涨的粮价通过进口传导到国内市场,已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压力和影响。今后若粮食进口继续增长,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传导作用将更加突出。这既是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中国今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难以回避的根本风险。

我国要确定适度进口的规模和比例。总体来说有三个标准:首先,粮食进口量不能威胁到全球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代价;其次,粮食进口量不能把国际粮价的波动传导到国内;第三,粮食进口量不能导致国内生产萎缩,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因此,要加强对粮食进口的调控。要实现粮食进口国的多元化,防范过度集中的风险。

4、进一步增加消费品进口

进口消费品能够起到消费示范、扩大消费领域、形成消费热点、改善消费质量、调解消费方式、促进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开拓新的消费市场的积极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做出相应的升级调整,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2013年我国人均GDP有望突破8000美元。中国正处在由中等收入社会向高收入社会过渡的时期,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消费品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消费品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仍偏低,代表消费需求的最终消费品进口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BEC[]分类,2013年中国消费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仅为11.9%。与世界主要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处在最低水平。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扩大消费品进口,提升国内消费结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福利。

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市场细分的要求,增加部分高档消费品进口。帮助国外供货商改进在华营销策略,贴近国内消费者需要和承受能力,积极扩大中高档消费品、新型家居用品和名牌商品进口,扩大符合安全、健康标准的高品质食品和保健品进口,扩大教育、科研、体育和休闲等用品进口。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迈向 2020年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12&ZD054)〕

(李艳君,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商品市场及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进口出口产品
进口食品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2014年1~8月我国猪肉进口38.3万t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
新产品
产品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