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生活 何来古建
我们说起传统文化,其实多是泛泛之谈,可能很多商业运作方面会提到传统文化,但如果真做的话,涉及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甚至是抛开“传统”二字,对文化本身的理解。而古建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不久前看到新闻,冯骥才先生说,中国的古城已经完了,现在正在迅速消失的,需要保护的是古村落,不仅仅是空房子,还有其中的生活形态。
寻踪之路 用心守护
在参加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拍摄之前,我曾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古镇、古城、土楼 、藏寨、碉楼、水乡、古堡、教堂……那些保存下来久远的建筑,那些至今还在古建筑里生活的人们的状态,那些与环境构成和谐的布局、那些在光影中的建筑之美、无不透露着先人在建筑美学艺术方面的高超智慧。
对于这次“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我用了“用心守护古建筑”七个字来总结。从四川李庄到云南昭通、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先人用智慧修建的古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 ,完好保存的已为数不多,寻踪梁思成先生营造学社的道路,目的就是用心保护这些还幸存的古建筑,从仅存的古建筑中看到先人在建筑选点、规划、布局、设计中的智慧,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此行留下的不仅仅是相机记录下的古建筑的恢宏壮美,也留下了许多思考。
有质感 才是古建
先人用智慧修建的古建筑随着战争、建设、运动以及时间的流逝已为数不多,我们沿着梁思成先生营造学社的道路从四川到云南所寻踪的古建筑,目的就是用心保护这些还幸存的古建,我们从仅存的古建筑中看到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同时希望我们此行留下的不仅仅是相机记录下的古建筑恢宏壮美和艺术,我们在大力保护先人留下的古建的同时,也希望留下些思考,我们现在城市设计、建筑有整体长远的规划吗?现代设计的建筑值得我们后人来保护和骄傲吗?
我一直喜欢记录那些聚集了先人智慧的建筑和人的生活状态,国内一些古城,包括平遥,南靖,其中保护模式的问题很重要,这方面很多人都有认识,这个事情很复杂,我们目前的旅游开发模式都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这次去的几个地方,我感觉李庄还是有些意思的,这里的老街保护的还可以,有它原有的样貌,一些开发过地方,老的和新的比较,差异太大。在昭通见到一个老祠堂,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功能、适用性、艺术性,我们现在多数建筑没法比,这类古建筑,对现在的城市规划者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古建除了本身的价值,在街区和城市规划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城市规划应该很严谨,但我们所见国内太多地方是完全没有规划,在威尼斯等这些欧洲城市,每一条街巷,每一个铺面都有自己的风格,不是我们这种修葺过的统一的风格。我喜欢的古建筑,是能保存下来并且有人和它生活在一起,哪怕像欧洲那些老房子一样,带入现代的设施,但其中仍然有传承。
成都的朋友们经常一起喝茶,成都人的风格是懒散中做事。成都人喝茶不仅是喝茶,很多事在喝茶聊天中就完成了,这也是最典型的成都茶馆文化。今天很多古镇、古街巷的这种模式,和北京前门地区、福州三坊七巷等地方一样,原味尽失,没有办法。朋友们有时候会开玩笑:这个古镇三岁了,那个古镇三岁了……我自己感觉这和开发旅游有很大关系,真正保留下来的真的太少,都是新建的仿古货色。欧洲那些古城和古建筑是活的,巴黎老城区100年历史的都是新房子了,我们现在连建国初期的房子都看不到,从房子、街区到整个城市,没有质感。
用影像保留文化形态
摄影这件事,要想真的出东西,肯定还是需要自己一个人,或是几个朋友慢慢走。民间有不少默默无闻的摄影人,他们长时间关注某个地方,这些人手里有好东西。在摄影这件事上,很多人还持题材论,别人拍过的东西就不拍了,这是一种功利性,我不这么以为,只要我喜欢,不管那是什么风景,我就会去拍。你拍的好,是你的感受,我表达的是我的感觉,我的摄影没有目的性。
这次“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的旅程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了,回忆起旅途的细节依然历历在目。从1993年开始作摄影记者,摄影在多年中曾是我的工作,如今我不以它为生,但它已经是我生活的组成部分。拍照是很有意思的事,你出去到处走,可以用相机的视角看世界,开眼界,交朋友。庆幸的是通过这次行程,我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拍东西,再通过各种渠道把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传播出去。古建保护涉及到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保护和发展等诸多层面颇为复杂的问题,也许我们做摄影的,仅仅能做个记录者,希望我们做的一切能慢慢影响别人,让更多人拿起相机来记录影像保留尚存与古建的文化形态,让后人能看到曾经存在的文化形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