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抢读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
“一只乌鸦。”
“是什么?”父亲耳朵有些背,连着问了三次。
“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
可父亲25年前的发黄的笔记本里有这样的记录:“今天我带着儿子到院子里走。我俩坐下后,儿子看见树枝上站着一只鸟,问我:爸爸,那是什么呀?”。
我告诉他那是只乌鸦。
过一会儿,儿子又问我那是什么,我说那是只乌鸦……
“儿子反复地问那只鸟的名字,一共问了25次,每次我都耐心地重复一遍。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知道儿子很好奇,希望他能记住那只鸟的名字。”
(选自胡艾耶·玛的《树上那只鸟》,有改动)
技法指导
同样一个问题,父亲只问了3遍,儿子就厌烦了,而儿子问了25遍,父亲却依然很高兴。本文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儿子与父亲的做法做了对比,从而突显了父爱的伟大。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这种手法能给人留下极其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能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各抒己见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当你看到爸爸25年前的日记,你作何感想?又想对文中的爸爸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