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视角的循环经济园区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新疆X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例

2014-06-02 03:29谭林魏玮郝威亚
关键词:共生园区新疆

谭林,魏玮,郝威亚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一、引言

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明确了“到2015年,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同时提出,“要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这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明确“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省份,因其显著的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向来在国家全局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思路,这对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的新疆给予了更多期许。2014年4月,习近平在新疆调研时再次强调,“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明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五项新疆民生领域重点工作。

在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建设等问题上,自治区层面也已明确了思路。201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以新党发〔2011〕1号印发的《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产业体系;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引导园区建设实现布局优化、产业聚集、用地节约,完善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承载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等发展思路。

二、文献述评

(一)产业共生理论

Ehrenfeld认为,工业共生是企业间物质、能源、水和副产品的物理交换,地理相近性提供了共生的可能性,共生应广泛应用在生态工业园中[1]。Jacobsen通过对产业共生经典实例——丹麦卡伦堡工业园的研究,认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共生体系从自发形成为主,园区通过贸易方式将一家企业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投入或原料,进而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2]。Chertow在对美国马里兰州的Fairfield等15个生态工业园和世界其它地区12个生态工业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EIP和自组织共生两种产业共生模式[3]。Salmi通过对1985—2005年间俄罗斯Kola Peninsula地区开采业废物流综合利用问题进行产业共生研究,证明废物综合利用确实使生态效率增加并解决了环境问题[4]。

国内学者陈玉银以国内桑基鱼塘系统为例,认为产业共生网络是物质和能量循环效率最高、产出最大、系统最稳定的人工产业生态系统[5]。袁纯清认为,共生现象是一种以合作为本质特征,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自组织现象,包括共生单元、模式和环境三个要素[6]。王兆华等对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链间共生机理、模式进行研究,并基于共生原理对生态产业链结构进行探讨[7]。胡晓鹏认为,共生单元可分为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等层次,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组合可划分出不同的共生关系[8]。逯承鹏运用生产矩阵、数据包络等定量分析法,研究了金昌市产业共生系统中废弃物流动特征及产业共生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而对产业共生系统的生态效率及系统内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9]。

综述发现,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对产业共生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外的研究趋势是从理论研究过渡到以案例为主的实证研究。在国内,早期的学者从案例分析角度对产业共生问题进行过深入分析,但之后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模式方面,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在国外主要形成了丹麦卡伦堡、美国马里兰州的Fairfield、俄罗斯Kola Peninsula等为代表的工业园区产业循环模式,在国内也有桑基鱼塘系统,以及贵港示范园区和南海示范园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实证研究

(一)地区背景

新疆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新疆石油预测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在产量方面,新疆的油气资源在全国都具有战略地位。过去十年里,在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引领下,新疆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疆借力中央新疆座谈会、对口援疆及资源税改革等政策支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越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

图1 2002—2012年全国、西部和新疆GDP增速对比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新疆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善。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全年纯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据自治区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新疆农牧民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6394元,较上年增长13.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继续保持高位。

从产业结构优化度指标的对比发现,新疆的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式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凸显。通过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率的ISR指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地区GDP)可见,新疆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二者差距愈发明显,这也说明,2008年后新疆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园区简介

X县循环经济工业园 2007年 5月规划建设,2009年10月被确定为地区级工业园区,2010年8月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截止2012年末,园区已入驻企业25家,完成总投资45.5亿元,其中项目投资40.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5.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园区已初步形成以天然气化工产业、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三)案例分析

1.园区发展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

X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渭干河平原南部,是南北疆的结合部位和东西贯通的关节点,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县城距乌鲁木齐市的直线距离486公里,向南距喀什特区722公里,距库车机场47公里,217国道纵贯全境。随着库尔勒至库车的高速公路、复线铁路的建成通车,工业园区周边的交通运力得到大幅提升。

(2)资源优势

201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中,新疆油田工业供气1215元/km3的价格均明显低于大陆其它油气田。此外,X县依托南疆丰富的光照、水等自然资源,已经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棉纺织、特色林果业和畜牧业基地。

(3)劳动力成本优势

新疆劳动力成本不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仅大约相当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88%。纵向对比可见,新疆劳动力成本与全国均值的比率由2000年的0.92下降到2012年的0.73,劳动力成本呈现出越来越廉价的趋势。

(4)资金保障

财政收支方面,2000—2011年,X县财政收支均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在2004年尤为明显。归因于该县从以棉花种植为支柱的第一产业主导逐步过渡到依托天然气、石油开采和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第二产业主导。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油价骤跌,致使该县财政收入降至2.9亿元,但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油价回升,2011年该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48.8%。此外,随着浙江省对口援建工作的深入,嘉兴市已明确10年内投资10.2亿元,在X县建成一批包括安全饮水、热力管网等民生领域项目79个,这些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必将为园区周边环境改善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5)政策优势

2010年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阿克苏地区重点县市考察时强调,“阿克苏地区要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化工、纺织等优势资源发展重点产业;抓好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发展,支持央企在当地扩大总量、延伸产业链”。这为X县依托天然气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2011年1月,在自治区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指出,“通过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为该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6)后发优势

从ISR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见,X县产业结构在发展趋势上与自治区保持一致,即表现出逐年优化,但二者之间差距仍然明显,2013年二者在数值上仍相差13.7个百分点。从人均GDP可知,2013年X县人均GDP约为2707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多国模型理论标准(2007年),X县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2.园区内工业企业间共生机理研究

(1)产业共生特征

在现有入住园区的企业中,生产复合肥和三聚氰胺的企业A和B均为从外地招商引资的企业,投产后复合肥和三聚氰胺的产能分别达到60万吨/年和11万吨/年。两家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原材料和废弃物之间的共享和再利用。即B企业以A企业生产合成氨过程中的产成品液氨和废物CO2为原料,同时将其生产三胺过程中的尾气提供给A企业,作为A企业生产复合肥的原料。两者在原料上的供需关系,体现了以价值增值为特点的融合性和“供给—需求”双向连接的数量协调性的产业共生特征(见图2)。

图2 X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产业共生示意图

(2)产业共生模式

X县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以企业自组织交换为前提,政府为其提供土地、资源、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引导和服务,形成产业共生网络。根据对该园区产业共生模式判断,X循环产业工业园应属于“自组织——规划”的共生模式(见表1)。

表1 产业共生模式特征及实例

(3)产业共生类别

从层级性角度,按照开放水平划分出产业共生系统的不同层次(见表2)。

表2 产业共生系统的层次性

本文通过对企业A和B股权结构分析得知,A企业第一大股东C同时是B公司第二大股东,此外A和B公司股权结构中均有D和E两家公司(见表 3)。

表3 A、B两家公司股东交叉持股情况(%)

由此可以看,C、D和E三家公司共持有A公司70%的股权和B公司38%的股权。由此可以推断,该共生系统层次主要是以资本纽带,以企业部门为共生单元的企业间产业共生系统,即为共生系统Ⅱ。

(4)产业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按照接触机制的对象和层次不同划分为内部界面和外部界面。X县循环产业经济园区产业共生模块中,A企业通过与国内著名高校的技术联合,采用了先进技术,生产的复合肥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农业用肥尿素的升级产品。因此,本文认为其内部界面开放程度较高。在模块主体的接触机制上,其采取了一种社会关系型基础模式,因此认为其外部界面开放程度较低。

本文认为该产业共生属于象限B,即产业共生关系通过建立资本纽带的关系界面,依托内部相对较高的开放度,产生相对较高的共生能量。

图3 产业共生界面组合分类示意图

3.当地主导产业间共生机理研究

(1)棉纺产业

新疆棉纺产业因自然条件等先天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一黑一白”战略提出至今,始终在全国具有战略地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6%,且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10年3月,《新疆纺织工业振兴规划方案》提出“两城七园一中心”的工业园区规划方案,X县位列其中一园。

X县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立,在当地形成了“复合肥——棉纺种植—— 三胺联合深加工”的产业共生模式。即A企业生产的复合肥为棉花种植提供适合当地土壤的化肥,提高棉花单产,种植出的棉花可以与B企业生产的三聚氰胺下游产品共同作为生产高档服装的原料。

(2)特色林果业

以X县为代表的南疆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光照气候资源,积极发展了当地特色林果业。近年来,该县伴随着当地复合肥等化工产业的逐渐投产,林果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末,经济林面积达到43.8万亩,全年果品总产量15.3万吨(其中红枣产量8.1万吨、核桃0.9万吨),林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

随着循环工业园区的建立,“复合肥——林果种植——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共生模式将大大提高当地林果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具体而言,特色林果业通过使用当地企业生产的复合肥提高产量,同时通过使用B企业三聚氰胺下游延伸产品——高档包装材料,提升产品的档次和经济附加值。

(3)特色养殖业

素有“中国塔里木马鹿之乡”称号的X县,目前人工养殖塔里木马鹿3000多头,年产鹿茸约1800公斤。循环产业经济园建立后,化工企业下游生产的饲料添加剂将为人工马鹿饲养提供饲料来源。与此同时,下游企业运用三聚氰胺延伸产品生产的高档包装材料,也提升了鹿茸等产品的包装档次,经济附加值得以明显体现。

4.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现有生产三聚氰胺的B企业在化工行业仍处于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的环节。目前,园区内尚未引入能够对三聚氰胺产品向涂料、装修材料等进行深加工的企业。

(2)园区周边道路、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影响了招商企业的投资意愿。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相对滞后也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外运和销售,增加了企业运输成本。截止2012年末,园区总投资45.5亿元中基础设施投资仅为5.3亿元,占比不到12%,较低的投入直接制约该园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3)人力资源瓶颈。2013年X县总人口2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4.7%,农业人口占比78.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招商引资企业需要增加对当地吸纳劳动力的培训及外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

四、启示及建议

(一)X县循环经济工业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区域的产业承接、转移提供了新的路径模式

园区内两家化工企业依托新疆天然气和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援疆等政策支持下,入驻X产业园区。两家企业将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与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内部产业共生,即将原料循环再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小了生产过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其产成品又与当地原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较好耦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原有特色优势产业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具体而言,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以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做出如下选择:

1.在新疆园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可选择引入“企业群”的模式。选择引入的企业群应具备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共生关系的能力,进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资源,降低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选择能与当地原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耦合的产业。引入的企业能与当地原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互相促进、双向共赢”的耦合机制,通过产成品间的组合,增加产成品就地转化率,减少产品外运压力。同时,促进当地原有特色产业的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新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使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产业链延伸。同时,将产生的税收等尽可能地留在当地,进而弥补当地落后的基础设施对企业产品外销等的制约,形成正循环。

4.依托“产业园区”培育企业入驻。通过产业园区的方式培养企业入驻和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当地区域规划和政策资源优势,提升产业承接效率,提高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政策作用的集约化。

5.支持拥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企业优先发展。运用其先进技术的引领,促使企业对当地人力资源的培养,加快新疆产业结构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二)加大园区内企业循环化程度的途径

1.合理利用政策引导,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力促园区内企业利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内生循环。纵观国内外发展相对成熟的循环工业产业园,其发展过程均较好地利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循环经济。X园区管委会可通过政策引导,对园区内现有技术密集型企业给予倾斜支持,促使其通过技术创新上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可从规划入手,大力引进有助于促使园区内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的企业,通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内生循环,促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2.为园区循环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循环经济园区内企业在自身耦合发展的同时,对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等较高要求。目前,X循环经济工业园相对滞后的配套基础设施已对园区内企业产生了较为明显地负外部性。园区应发挥“财政资金、援疆资金、金融资源”的协同优势,大力发展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园区循环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具体而言,可发挥财政资金和援疆资金的引领作用,组建园区开发投资基金,撬动金融资源,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支持基础设施项目;通过BOT、PPP等吸引企业资金直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融资平台实力,充实平台自身现金流,使其具备直接发债能力,通过直接融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循环经济园区内企业的发展通常呈现出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培养将成为园区能否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当地政府应当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新型工业化、现代农牧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高水平研发教育的培训体系,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三)进一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发现该县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的过渡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仍然较低。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1.利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优势,打造龟兹文化产业。深入发掘龟兹文化,通过与现代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资源的结合,在现有壁画、音乐等传统展现方式基础上,探索微电影等新型展示途径,发挥当地在龟兹文化传承中的引领作用。

2. 利用园区所在地周边拥有世界吉尼斯纪录“最大面积原生态胡杨林”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挥其丝绸之路上的大漠文化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对胡杨园林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当地企业、居民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和居民收入中第三产业的占比。同时,充分利用胡杨的品牌优势,加大宣传,扩大地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大力发挥农牧业现代化对当地棉纺、特色林果、鹿茸等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企业在技术水平、品牌形象等方面优势,通过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将当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例如,通过与雅戈尔、华孚等浙江援疆的纺织企业开展技术、品牌方面的合作,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打造高端服装产业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生产红枣素、番茄红素、核桃油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升产品经济附加值;与国内先进医药企业联合,深度发掘鹿茸在医药保健领域的作用。

[1]EHRENFELD J,GERTLER N.Industrial Ecology in Practice: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67-79.

[2]JACOBSEN N B.Industrial Symbiosis in Kalundborg,Denmark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6,10(1-2):239-255.

[3]CHERTOW M R.Uncovering Industrial symbiosis[J].Journal of Industrial Symbiosis,2007,11(1):11-30.

[4]SALMI O.Eco-efficiency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of a mining commun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696-1705.

[5]陈玉银,费建明,蒋振东.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蚕桑通报,1995(2):4-7.

[6]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8.

[7]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49-152.

[8]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9]逯承鹏.产业共生系统演化与共生效应研究——以金昌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共生园区新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