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发华,宁道夫,刘甜甜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杨浦区初中生国际理解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四所中学的调查研究
仇发华,宁道夫,刘甜甜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全球化时代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责任的人才,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需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针对杨浦区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杨浦区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素质现状,归纳出杨浦区中学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常规课程教育、开发校本课程和健全课程体系等对策。
杨浦区;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
上海一直以海派文化著称,2010年举行世博会之后,上海更呈现出文化多元化趋势。因此,上海市中小学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环境和土壤。本文将对上海市杨浦区四所中学的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素质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存在问题并进行对策分析,以期对加强杨浦区教育国际化及提高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素养有所裨益。
有史以来,人类就以多样化的方式相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交往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虽然人类不断探讨相处模式,但差异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如何消除各国差异、矛盾而和平相处?那就是教育。雅克·德洛尔最先认识到教育对理解异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但应致力于使个人意识到他的根基,从而使他掌握有助于他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标准,而且应致力于使他学会尊重其他文化。”[1]教育是学习文化的窗口,而文化承载人类相互理解的使命。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本性的决定因素,如果我们希望理解人。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2]在这些教育家研究基础上,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以教育促进各国相互理解的章程,规定教育应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依靠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和平,这被界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伦理使命[3]。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该概念之所以被提倡,其目的是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 “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4]。1974年联合国通过的 《与人权和自由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平教育和合作的建议》(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Cooperation and 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明确提出了对学校教科书进行修订的观点,“以保证它们是正确的、平衡的、具有现实性的、没有偏见的,而且是可以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的”[5]。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西方国家以及亚洲的日韩等国率先开始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这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开发出系统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如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条款特别强调“所有学生都要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元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学习有关各国之间的种种问题;学习有关制度、生态、文化、经济、政治和科技之间的交叉联系,通过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了解当个人与团体对生活有不同的看法时所应具备的一般的需要和愿望”。日本也以培养 “世界中的日本人”为目标开展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相对应的学校理解教育项目。美、日等国除了在学校加强外语教育外,还开设大批的国际问题教育课程,美国全球教育咨询小组甚至以国际贸易的眼光要求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开设 “全球教育课”,并把它列入学校的总课程之中[4]。日本政府在课程设置上也加大投入,对地理、历史和公民课程进行重新组编,掀起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热潮。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各国持续推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然而在各国教育中仍然无法回避国际理解教育与本国民族主义的矛盾。各国在开展本国的历史教育课程时,往往以突出表现差异和颂扬本民族优越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会扭曲历史事实。譬如日本的历史观教育,日本政府由于在历史课程理念上过分强调本国历史发展的民族性,从而滋生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导致历史偏见以及对他民族他国家的误解,故意扭曲甚至篡改历史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马斯顿就曾经指出,历史教科书在对其他国家的态度上起到消极影响是肯定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完全可以从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nationhood)、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概念中推导出来。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消极作用[6]。国际理解教育对纠正理解偏差、减少这种消极作用有重大意义。国际理解教育不仅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异文化,在彰显本国民族特性的同时更应该消除狭隘民族主义。国际理解教育应强调真实的方法则有助于使人们承认“人类各群体、各国人民、各民族、各大洲并非都一样”,从而“迫使我们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并认识到其他人民也有一种丰富的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1]。
鉴于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进程,国外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逐渐从理论初创到实践开拓进行转变。在20世纪中期,国外学术界已经开始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理论探讨,譬如20世纪40年代中期康德尔发表了 《理智的合作 :国家与国际》(Intellectual Cooperation: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美国学者里德(H.Read)发表了《和平教育》(Education for Peace),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国际教育观,他们理解的国际教育是在人们普遍承认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人人共存为目的。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和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如前所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界定及目标定位[1]。日本北海道大学大津和子教授在 《全球教育的四个方法》一书中,把全球教育和国际教育称之为 “新的国际理解教育”,三者完全对等。另外,各国政府及学者还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给予大量关注和研究,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1991年提交的《美国2000:教育战略》报告书确定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五门为核心课程,而历史课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课程。费舍和希克斯开发的 “世界学习”课程,认为世界学习旨在掌握在多种文化共存、人人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市民其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肯尼斯·泰在其著作《全球教育: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中指出全球教育需要贯穿到整个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中去,主要贯穿于社会科、外语、历史、地理、文化课程等。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采用单元式、融入式和综合主题课程。
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相对起步较晚。然而,随着中国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21世纪后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课程开发及理论研究都较快的发展。张良才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认为 “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具备的资质为目标,以实现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董奇教授从外语、科研、教材、初级教育、学校角色五个方面对我国开展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教授提出了先导研究、教材建设、体验教育、师资培养及其他课程渗透的五个步骤。就中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而言,在国际理解教育开发课程、学科渗透等方面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6-8]。其中,不乏有某些学校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9]。
综上所述,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的实践及理论研究都较快发展。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加强我国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各地如何结合本地、本区优势,研究、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全球化下国际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为探索杨浦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了解当前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素质状况,本项目组在杨浦区四所中学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15份。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如下分析。
(一)调研对象及调查问卷概况
(1)杨浦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况。就上海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而言,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最早开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在开设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教育读本之外,还进行了多种主题活动、教研活动。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长宁区耀华、耀中等国际学校也率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以知识创新、国际化教育为标杆的杨浦区,近年来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重视,杨浦区教育局在 《2013年教育工作重点》中,特别强调了加快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并设立鞍山中学、昆明中学、辽阳中学等11个学校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试点,进行了教师培训、项目引进以及参观其他区校经验等工作。为更好的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调研杨浦区初中生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是本课题及调研问卷的出发点。
(2)调查对象。本次调研对象包括上海市三门中学、上海市东辽阳中学、凯慧中学、昆明中学这四所杨浦区初级中学。这四所中学既有公立学校,又有民营学校;既有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也有相对一般的学校;既有国际理解教育的试点学校,也有非试点学校。其中,三门中学106人,昆明中学196人,凯慧中学235人,东辽阳中学78人,共615人。调查问卷中既有初一年级的学生265人,占总人数43%,初二年级的学生307人,占50%,初三年级的学生43人,占7%。
(3)调研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共25个问题,单选题21个,多选3个,共24个客观题,1个主观题。问卷内容涵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二战历史、国际冲突、国际责任、文化交流及对异文化理解与认知等方面 (表1见下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自我定位的认知调研,能全面了解中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情况。通过对二战历史及其他国家文化的调研,能了解中国学生是否理解其他异国文化的情况,而国际责任和文化交流现状的调研则能反应出现阶段中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需求状况。
表1 调研问卷内容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questionnaire content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如下。
(1)从调查问卷的内容来看,中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素质显示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及目前中国地位的认知情况。针对像京剧、皮影及敦煌壁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98%的学生认为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中国应该重视并保护。对近些年外国盛行 “汉语热”的原因,28%的学生认为是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23%的学生认为是儒学本身的魅力,25%的学生则认为是中国国力发展对外影响力增强的结果,24%的学生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加强的结果。78%的学生认为中华文明对世界影响力很大,并正进一步扩大,15%则认为影响力较小。对中国自我定位的认识上,38%的学生认为中国属于第一世界,32%的学生认为属于第二世界,21%的学生认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67%的学生对海外“中华威胁论”持强烈抗议态度,18%认为中国发展会对外造成威胁。
第二,对其他国家文化认知情况。接受调查的学生中,47%的学生喜欢外国歌曲,30%的学生喜欢港台流行歌曲,23%的学生喜欢中国民歌。对现代生活中人们过 “圣诞节”、 “情人节”、 “愚人节”等节日,75%的学生持理解的态度,对中国“哈日一族”,38%的学生认为年轻人不了解历史,是一种退化,35%的学生不认为是退化,10%的学生认为年轻人的行为与政治无关,16%的学生持不好说的态度。对宗教信仰,73%的学生持理解尊重的态度,26%的学生则持迷惑不解态度。对非洲人民的贫困,52%的学生认为原因是非洲气候不好,物产贫乏,11%的学生认为那里的人们观念落后,23%的学生认为原因在于非洲受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时间太长,还有14%的学生则表示说不清楚。
第三,对国际分歧或国际冲突的理解情况。对二战的受害者,35%的学生认为中国人民在二战中受损害最严重,13%认为受损害最重是日本人民,51%的学生认为中日两国人民都是受害者。对中国人和外国人发生冲突,7%的学生表示帮中国人辩理,13%表示谁有道理就帮助谁,78%的学生则希望他们相互理解。对中国申请2008年奥运会中投反对票的国家,63%的学生表示理解,28%表示憎恨。当出现某些国外势力对我国的不友好行为时,14%表示会冲入该国大使馆或领事馆,20%会抵制该国的产品或商家,17%会发表具有攻击性的言论,30%会签名抗议。对于那些通过参加实际的抗议行动来表达对某个国家消极情绪的方式,28%的学生认为这些行为主要是影响更多不敢站出来的人,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力量壮大,给政府施压,32%认为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可以达到示威的目的,17%表示支持,但不好意思参加,23%表示反对,认为这种抵制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样更加有损于中国形象,11%持说不清态度。
第四,对国际责任的认知。作为中学生,31%的学生表示对国际时事非常关心,51%比较关心,26%一般关心,2%漠不关心。对有利于中国发展而损害他国或全人类利益的事,81%的学生表示地球只有一个,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36%的学生对地球生态环境很了解,48%的学生比较了解,14%表示了解一点。针对A国和B国发生战争,82%的学生表示爱好和平与发展,非常关注战争的影响和后果。82%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国际红十字会招募志愿者。对当代中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中,86%的学生选择了家庭责任感、人类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
第五,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在国际文化交流上,93%的学生认为应保持民族特色,同时以宽容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事物,7%认为无所谓民族特色,只要是好的就接受。在学校是否组织过国际交流活动上,49%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并参加过国际交流活动,19%表示没有,32%表示不清楚。在对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建议中,66%的学生认为可以邀请各国著名学者专家来学校交流演说,也有同学认为学校应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学生还提出应该组织与国外中学生交流的夏令营等文化交流活动。
(2)按照学校开展的教育情况看,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分析,各个学校学生的倾向性有一定差异。譬如,在中华文明对世界影响力的问题上,东辽阳中学的学生80%认为很大并进一步扩大,昆明中学的学生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是64%,上海三门中学的学生则达到83.9%,凯慧中学则为82.9%。对本校是否组织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中,昆明中学72.5%的学生认为组织过并参加过,东辽阳中学的比例为41%,三门中学为50.9%,凯慧中学仅为32%。这也说明各个学校对国际交流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差异。
(3)照不同年级来看,由于学生的年龄有差异,在同一问题的看法上也略有差别。就初二和初三学生来说,在针对海外盛行的 “中华威胁论”,初二学生中55.7%强烈抗议,7%赞同,22%表示没感觉,于己无关,15%不知道这件事。初三学生59%强烈抗议,11%赞同,13%没感觉,15%不知此事。对 “哈日一族”的态度,初二学生25%认为是一种退化,38%认为谈不上退化,12%认为年轻人行为与政治无关,25%表示不好说;初三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7%、36%、14%和23%。
综上所述,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可见,上海市杨浦区大部分中学生的世界观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开始用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胸去看世界,理解异国文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共命运的眼光。当然,通过数据分析,中学生们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从而也证明了国际理解教育在杨浦区中小学教育中还需更加重视。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整理,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素质上存在如下问题。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淡化,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全球化时代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本国民族文化带来较大冲击。尽管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但在调查中也看到很多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在理解和尊重别国文化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部分中学生心中的位置相对弱化。此外,许多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但在该问题上许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一些中学生认为中国是发达国家,这种观点缺乏对中国现有国情的基本了解。
(2)民族自尊心强烈,对国家间冲突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在理解国际冲突或国家间分歧时,尽管大多数中学生能公正客观的对待中外国家间的差异和分歧。但针对本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时,许多中学生的反应仍呈现出激进、极端的趋势。譬如在调查中,在国外势力对中国不友好行为的问题上,很多学生选择冲入该国大使馆、抵制该国产品及发表具有攻击性的言论等方式,表现出狭隘、极端民族主义的苗头。这种强烈民族自尊心下的行为无疑会加重民族国家之间的民间矛盾,不利于国际合作。
(3)对学校国际理解教育感觉淡漠,应试教育色彩浓厚。虽然大多数同学关心国际时事、关注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但调查数据中仍能够显现出当代中学生专注个人发展,缺少社会责任感,有些同学对调研问题很多持 “不清楚”、“与我无关”等态度。在针对学校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很多同学感觉淡漠,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全球视野和国际责任感。这突出反映了现阶段中学教育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国际理解教育在许多学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中学生与外界的距离拉近,中学生们有更多的途径了解和认识世界,但这不代表学校没有责任开展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尤其多元文化环境中,更需要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指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避免他们在鱼龙混杂、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迷失正确方向。
(1)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讲,整合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改革,打通各门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边界,使国际理解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程中。
就目前杨浦区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来说,课程设置仍以应试教育导向为主,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并不成熟和系统。尽管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和理念在中小学常规课程教育中有所体现,但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势在必行。因此,杨浦区目前已着手召集各试点学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区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在开发新课程同时,应该将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入常规课程教育中,尤其是人文素质类的通识课程,譬如历史、政治、语文、英语及地理等课程中,这些课程能够承担国际理解教育的某些任务,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植入这些常规课程中,比新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成效更好,效率更高。
(2)从受教育者层面来讲,致力于培育中学生的 “世界公民”意识,加强中西文化融合,正确引导中国崛起的意义.
根据前述数据分析,随着中国实力增强,许多中国年轻人民族自豪感骤增,然而也容易引发狭隘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每逢中国与周边国家有摩擦,他们就鼓噪、叫嚣 “言战”,反使中国外交陷入被动。国际理解教育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防止本国、本民族的民族主义膨胀,因而需要我们超越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世界及本民族所面临的严峻问题[10]。如何防止这种对立思维,需要培养一种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同思维方式,即 “世界公民”观念。杨浦区教育局与英领馆文化教育处有 “世界公民教育”合作项目,在该项目支持下,杨浦区15所学校与英国伯明翰市15所学校建立合作交流的 “种子资金”,在该资金保障下,可开发共同建设的课程,组织国际、校际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邮件、视频、师生交流等形式加强合作。这种方式虽然便捷,但其实效性有待验证。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设立合作学校双方的师生访学,使双方学生真正体会异国文化,增强交流,才能培育起国际理解的意识。
(3)从教育者层面来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有国际视野的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应该为人师表、教育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教师的素养与视野对学生的世界观与视野有直接的相关性。国际理解教育因为是非应试科目,所以专门授课教师较少。在目前情势下,应该加大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建立一支国际理解教育的专业队伍。虽然杨浦区与英国总领事馆教育文化教育处有合作项目,即 “世界公民教育研讨课程”培训会议。然而,这些培训项目大多只关注于中小学的外语教师,对其他科目的教师没有涉及。此外,为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还应该组织教师到海外对接学校 “游学”、“访学”,参与到他们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去。这样不但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直接培训,而且能更快捷的吸收别国的优秀经验,提高国际理解教育的成效。
(4)在管理机构层面上,利用杨浦区教育资源,实现区内校际合作、大中小学贯通、资源共享,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和投入。
近年来,杨浦区加大了对新江湾城等国际型社区建设,同时许多知名大学及其创新园区、科技园区、各种培训基地在此云集,都为杨浦区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及实施提供优良环境。杨浦区教育主管机构,应将本区教育资源整合及效用最大化。首先,利用杨浦区 “知识杨浦”的区域优势,利用区内大学资源,做好幼、小、中、大等教育阶段的融通衔接,加强联谊学校的沟通和交流。譬如大学教授进中学课堂、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大学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大学里的各国留学生与中小学生的联谊活动等。其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开发相关课程,可以打破学校界限,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教育主管机构应该特别注意,勿要使各学校在课程建设上蜂拥而上,而是将整个杨浦区作为一个教育系统,在保持各校校本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不要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些国际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基础较好,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升相关课程的建设质量,并在全区推广。再次,市教育主管机构应统筹规划。目前,杨浦区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已经作为上海市教育项目进行立项,除了动员杨浦区相关试点学校进行人员投入外,市教育主管机构还应该组织全市各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譬如组织学校向先进的学校参观、学习,相关课程建设的交流与培训等。
综上所述,杨浦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素质状况,亟需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进行提高和完善。杨浦区 “知识杨浦、创新杨浦”的自我定位,三区联动项目的开展有助于这项教育事业的推进。杨浦区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空间很大,在全区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必定能够将杨浦区中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全区的创新发展之中。
[1] 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5.
[2] 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 [M].何鉴,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47.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孕育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5.
[4] 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6):85-89.
[5] UNESCO.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Cooperation and Peace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R].Paris: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Paris,1974:150.
[6] 康长运,何成刚.论历史课程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3):5-10.
[7] 陈红,何妮妮.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2):72-77.
[8] 王涧.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3):79-85.
[9] 孙维华,王艳玲.小学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09(9):60-63.
[10] 赫栋峰,梁珊.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与重心 [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4):16-20.
(编辑:巩红晓)
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of M idd le School Students in Yangpu District
Qiu Fahua,Ning Daofu,Liu Tiantia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The Globalization era needs talentsw ith global vision and responsibility,which requir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 iddle school education.The present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Yangpu District,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We propose some strategi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transforming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to conventional education,developing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fully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middle school students;Yangpu district
G 40
A
1009-895X(2014)03-0287-06
10.13256/j.cnki.jusst.sse.2014.03.018
2013-09-15
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13XSZ02);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区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仇发华(197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E-mail:fhqi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