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飞
摘要:本文在色彩地理学理论下,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对拉萨地区景观色彩特质以及区域人群色彩审美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色彩地理学;景观色彩特质;拉萨地区
“西藏的色彩是大块的,这是自然的造化。西藏的色彩也是五彩的,这是人的存在。”①笼罩在雪山、白云下的拉萨地区,大片大片白、蓝、红、黄、绿,色彩鲜明而纯粹。由于本区所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环境、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族集中分布、鲜艳斑斓高饱和度的色彩特点,使本区域的色彩地理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一、拉萨地区景观色彩特质
所谓特质是指深层次、多频率、相对稳定且区别于其他的众多“个性”。在藏族传统的调色法中,黄、蓝、红、绿、白五种色彩为基色。苯教五种本源的象征色有白、蓝、红、黄、绿,藏地八色指白、黑、红、黄、蓝、绿、金和银。
(一)自然景观方面
天空云朵,说起神秘而圣洁的“雪境”即所谓的“世界屋脊”,马上就会想到天蓝、云白。蓝天白云,呈现出蓝色和白色,白色也指云白,干净、明朗。气候条件和海拔高度影响下,拉萨空气稀薄,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有“日光城”的美誉。
地貌特征,雪山、冰川、草原、山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湖泊(纳木错)、河流(拉萨河)。山脉呈现出白色、棕色、灰色、绿色。江河湖泊主要呈现出蓝色和绿色。拉萨位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阿嘎土、寒钙土,呈现出的色彩有黄色、红色、棕色、褐色。
动植物,特别是植物色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动物,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牦牛、藏羚羊、藏毛驴、马、山羊等。“央嘎尔娄”②在草地上游动,现在西藏只有黑白两种羊。植物,有拉萨市的市花——格桑花(skal-bzang me-tog)、蔷薇等。植物呈现出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
(二)人文景观方面
1、建筑。有罗布林卡里的金色颇章,布达拉宫的白宫和红宫。帐篷主要是黑色帐篷,当然也有白帐。外墙以白、黄、红、黑为主,白色比较普遍,红色较为严格,黄色彰显尊贵。寺院建筑中,作为主要殿堂的标志——金顶,有金黄色琉璃和鎏金装饰部件,特别是“双鹿法轮”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相当具有特色。还有朱红色大门、红色边玛墙、门窗处黑色边框,木材上的色彩,再加上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为底色,衬托以青绿色各式纹样的彩画。塔是佛意之依托处,底杵大地,峰指蓝天。在雪域“曲典嘎波”③是权威、庄严的象征。白塔的精神功用加上其地望补失、镇邪的威力,使得无论农区还是牧区,白色的佛塔广有遗存。著名的有进入拉萨的三座大白塔“巴嘎噶林”④。补充一点,用于消灾解难的煨桑台也大多是白色的,拉萨地区白色的煨桑台大多在路边或村庄附近。
2、服饰。在服饰色彩中,对比色、色块、色条、复色、金银线使用频繁,可以说是对比色和同类色的排列组合。拉萨男子,多着以氆氇、毛料为材料的藏袍,表现出藏青、黑褐、深蓝、烟色等色彩,衬衣则以浅色和灰色为主;拉萨妇女,夏天穿以深色为主的无袖藏袍,搭配艳丽明快的衬衣。贵族服饰,更显华贵多彩。而穿白袍、骑白马是有一定寓意的。僧服色彩表现为明度略低的“喇嘛红”、“高僧黄”。
3、民俗上的特殊装饰。在拉萨地区,生活用品以银质为主,在佛教法器中有白色的海螺、塔尔寺的大银塔、银盾等银制饰品,摄政银印“甘哲仲基”,藏银⑤的广泛使用,藏画艺术唐卡⑥壁画雕塑中佛陀菩萨多用白色来描绘等,这说明装饰上的银与白是丰富多彩的。藏刀以银、黄铜、红铜为底,金属色突出,点缀以红、黄、蓝、绿等宝石色泽。此外还有“扎绣”⑦和墨竹工卡的镶嵌绿松石的圆形银饰。
织物装饰有“香布”、诺布和“幡”。彩色织物装饰有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同时光和影的作用,运用非常巧妙。藏密绘画主要有壁画和唐卡,主要使用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由白、黄、红、蓝、绿、紫、青、黑、金色填充。拉萨地区的唐卡使用高纯度的红、黄、蓝、白、黑色泽纯正、色调强烈,对比鲜明,少用调和色,很有特色。
4、宗教礼仪。“哈达有价情无价”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有诚心忠诚的意味。婚丧节庆、尊长敬佛、人情往来都要献哈达,甚至藏族男子向女方求婚时也需要赠送哈达。哈达有白色哈达和五彩哈达两种,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白色哈达表达纯洁、吉利,相对而言使用比较广泛。例如系在门扣上系着的白色哈达,是一种装饰,也是美好祝愿的表达。饮食除了糌粑、面粉外,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红食”、“白食”。“红”指肉,“白”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
5、色彩词汇。吐蕃时期,历史文书有红册、大红册、白册、黄纸册。藏传佛教的四派俗称红教、黄教、白教、以及花教,《白史》、《紅史》、《新红史》、《青史》、《黄琉璃》、《蓝琉璃》等文献文献的命名。“萨迦”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白土”。赞普中的赞指红色,普指权力。湖波有当惹雍错、普莫雍错、羊宗雍错、玛旁雍错等,其中“雍错”的中“雍”有碧绿、绿色的意思。色彩词汇的使用上,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依次代表,白、绿、黄、蓝、红、黑六色,“白事”、“白话”等,雪山、白云、莲花这类的比喻常用在佛教经文颂词中表达赞颂之意。
二、区域人群色彩审美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一)审美心理探析
什么是美?美是植根于区域内地理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审美心理和表达。拉萨地区景观色彩特质表现在,用色特别是大面积用色的大胆粗犷,色彩纯度高、搭配艳丽、张扬而浓厚的特点。这反映出该区域人群审美的一个特点“润”。
白色(白色、灰白色),佛经上白色指“息”温和。较大面积使用,尚白,纯洁、善良、吉祥、慈悲、和平,一般施色于“观音”等菩萨、度母。
红色(大红、桃红、喇嘛红、朱红、深红),佛经上红色指“怀”权力。勇敢、重、血腥、太阳、辉煌,如历神神灵系主色相为红色。用于佛本身故事,风格富丽。国王的权力,文韬武略、智勇双全。
黑色和绿色(深绿、蓝绿、淡青),佛经上黑色或绿色指“优”凶残。护法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绿色也指女性。
黄色(誊黄、金黄、桔黄、浅黄),佛经上黄色指“增”发展。神圣、忠实、敬重(活佛)、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特别适用于刻画性格温和,又带有以地为本的意思,一般用于藏饰如发帽、袈裟等,以喻佛教地位的崇高。是最具表现力和统领力的颜色。
蓝色(深蓝),表示忿怒、嚴肃、勇敢正义,如天女神和勇士。
(二)影响因素
宗教因素。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重视造像,各种绘画表现精湛,突出的有萨迦派外墙的三色饰。在政教合一制度的旧西藏,寺院建筑享有边玛墙、金顶、宝幢、宝瓶的待遇,因为宗教至高无上,人们信佛教全心全意去做把最美好、最上乘、最崇高的礼遇献给佛的处所,这是顺理成章的表现。苯教思想中的自然崇拜,佛教尚白,将黄、红视为神圣之色。佛经上有“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四种色之说。
生产生活方式。拉萨地区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消费方式和财富观,表现为喜爱金银珠宝和玉石饰品,当然也包括其色彩。另外,地理环境以及中央王朝的影响力留作后续研究。
历史变迁。拉萨地区不同时期人文景观的色彩有所区别。例如噶厦时期严格而繁琐的服饰等级区别于甘丹颇章的官员服、典礼服。
民族性,拉萨地区,藏族占到87%,包括汉族、回族等31个民族。民族色彩观对该区域景观色彩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拉萨地区景观色彩特质的挖掘、展示、选择,使其以积极的姿态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选择。(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2014年中国史重点学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ZGS005。
注解:
① 谢英著.西藏带我飞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② 即白色福禄羊。
③ 藏传佛教布建的佛塔,多为白色,故称“曲典嘎波”。
④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⑤ 一般不含银的成分,是白铜(铜镍合金)的雅称,传统上的藏银为30%银加上70%的铜,但即便是这样传统工艺的“藏银”,现在市场上也已见不到了,大多以完全白铜替代。
⑥ 唐卡,藏语彩绘之意,专指藏传佛教卷轴画。
⑦ “扎绣”:编在发辫中的彩色丝带,初为黑色后发展为彩色。
参考文献:
[1]郑度等编著.中国的青藏高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付爱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设计中的景观色彩设计[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06.